|
建行高調回應賤賣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 03:00 新浪財經
處于“賤賣門”風暴中心的建行這幾天正在為自己做著“高調”的危機公關。而這樣的事件三年前就已上演。你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三年前這場爭論,你也可以在google上搜索到在同一時刻美國分析師們的擔憂。 新浪財經訊 建行新聞發言人席德炎日前再次回應建行“賤賣論”,稱建行的股價上漲后,所有的股東都受益,而國有股東因其占股份的絕大比例,因此得到的增值數額也占絕大比例,國有資本與非國有資本實現了共贏。 搜索各大財經媒體的報道不難發現,就在上周,建行的多位高管公開回應被廣泛關注的賤賣門事件。 而這都要源于建行5月27日的一紙公告。該公告稱,建行戰略投資者美國銀行擬以每股2.42港元的價格,從匯金公司購買60億建行H股股份,交割完成后美國銀行在建行的持股比例將上升至10.75%。 如按照當日建行H股收盤價6.65港元/股計,這60億股的賬面盈利約為254億港元。而如果美國銀行選擇現在一步將股份增持到19.9%,按當前股價計,美國銀行的總賬面盈利則達到約2200億港元。而這無疑為在次貸危機中遭受巨大損失的美國銀行“雪中送炭”。 這份公告披露的第二天,各大財經媒體及網站即以“美銀三折買股”的大標題將建行推上了風口浪尖。 “賤賣論”卷土重來 事實上,有關于建行“賤賣論”的質疑從其2005年引進戰略投資者,在港上市就開始了。比如說“建行股價能不能再賣高點?外國資本會否控制國有商業銀行?巨額財富是否拱手送到境外?”這些問題當年即有回應,不過因為建設銀行是一家國有銀行,所以它的一舉一動都仍然會牽涉社會神經。 席德炎回應說,上市后股價表現越好,其與IPO時的差價就越大,給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拿到IPO價格的投資者得到的便宜就越大,有人還稱之為無風險套利,這就是所謂“賤賣”的全部證據。照這種邏輯,國有銀行上市后股價最好不要漲,這樣就沒有差價,國有資產就沒有流失;如果股價跌破發行價,國有資產還會有凈收益。這種邏輯顯然是講不通的。 不過改革即有成本,亦無可能做到萬無一失。 著名經濟評論人葉檀指出,中國的企業缺少話語權和定價權是使得建行被低賣的主要原因。“我國國有控股大型銀行上市之前處于破產邊緣,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與國際投行不屑一顧,銀行界人士低聲下氣到處找戰略投資者,因此以上市前的凈資產定價成為準則。美洲銀行初次入股建行的價格僅比建行每股凈資產高15%。”另外,對上市之后中國經濟與金融業的發展能力估計不足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誰賺得更多? 建行董秘陳彩虹在《華夏時報》作出回應,指出美國銀行最終會將持股比例保持在10%-11%之間(目前是10.75%),但其間可能經過增持到19.9%—減持—再增持—再減持的復雜過程。顯而易見,增減之間,美國銀行的確獲利巨大。 不過他認為賺得更多的是建設銀行的國有股東。“美銀賺錢了嗎?賺了,但我們的國有股東賺了更多。按照去年年底的算法,美銀每賺1元,我們贏利8元。若無美銀的幫助,雙贏局面不會出現。” 美銀賺錢是否合理? 《經濟觀察報》發表的建行副行長范一飛訪談中,范表示,美國銀行賺錢有其市場因素的合理性:一是時間價值,二是投資的風險補償,三是美銀先進的經驗、技術和品牌等無形資產投入所創造的價值。此外,美銀承諾在中國零售市場競爭回避,并全力協助建行實施海外戰略。 建行新聞發言人席德炎又對這一番話進行了淺顯的闡述:美國銀行的投資獲得較高回報,在成熟市場人士看來非常自然:一是它承擔了投資風險,做出了正確決策;二是它投入最早,獲取了時間價值;三是它貢獻了無形資產,即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四是它同意競爭回避,把零售網點轉移給建行;五是承諾全力配合建行的海外發展戰略。盡管不少投資機構羨慕美國銀行,但是沒有聽到國際上任何投資者說美國銀行發了不義之財。 不過在提到美國銀行機會成本這個問題時,葉檀指出,美國銀行會有機會成本,但低到可以忽略不計。美國銀行第一批限售股即將到期,以目前建行的股價,美國銀行閉著眼睛可以獲得4—5倍的收益。“這是世界上最賺錢的買賣,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忽略這一現實。” 但美國銀行做出了正確的決策由此受益則是沒錯的,不然當年花旗以每股1元的價格參股遭拒時,他們絕沒有想到會有今天這樣豐厚收益。建行陳彩虹認為,花旗出局而美銀獲益,與其說花旗后悔,不如認可美國銀行的投資眼光。 美國銀行的風險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美國銀行這一筆在現在看來一本萬利的買賣在當時并不是看上去很美。 你在baidu上搜索到三年前中國關于建行“賤賣論”的同時,也可以在google上搜索到同一時刻美國分析師們的擔憂。 “即使美國銀行獲得期權,它所占股份仍然少于20%,它在管理方面的參與權仍然值得置疑”、“這項投資充滿風險:中國的銀行已經和壞賬、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斗爭了很多年。”美國各大媒體在此時用的最多的詞匯是"Betting high on risky China bank"(投資中國的銀行是場賭博) 席德炎稱,建行重組和準備上市時,在港上市的國有企業普遍發生了跌破發行價的情況,一些公司上市時的價格僅相當于凈資產。建行將發行價格兩次調高時,受到很大壓力,包括一些香港的大財團在第二次調價后都撤回了訂單,市場有傳言說建行不知天高地厚,有可能發行失敗。上市后,建行的股價兩周基本未變,有一天收市價還比發行價低了2.5分錢。因此,美國銀行當初入股面臨著一定的市場風險。 范一飛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亦透露,“建行上市10天之內,股價基本上沒有怎么動,有一天甚至還跌破了發行價。承銷商摩根士丹利投入大量資金護盤,被業界評論為‘護盤很辛苦’。據說淡馬錫當時也投下巨資大量買入建行股票,對護盤功不可沒,而自己后來也賺了不少錢。(元平)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