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銀增持再引賤賣論 建行董秘公開歷史真相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7日 01:45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賀江兵 唐 瑋 北京報道 歷史是面鏡子。 今天,海內外媒體把農行說得一文不值,惡意貶低其市場價值。可以想見,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之下,農行未來引進戰略投資者談判將十分被動,農行很難賣出好價錢。一旦農行以低價格引進戰略投資者,再過兩三年,當農行成為一個好銀行股價上漲之際,媒體一定會自以為是地說農行被“賤賣”了。農行今天面對的環境和遭遇,正是3年多前建行所遇到的。 在一片減持的傳言聲中,美國銀行以每股2.42港元的價格又增持了600萬股建行的股份,于6月5日生效,而建行6月4日H股的價格為6.78港元。于是,“三折賣”的質疑甚囂塵上,2005年就曾經熱議過的“賤賣論”再燃戰火。 在接受《華夏時報》專訪時,建行董秘陳彩虹首次作出回應,向本報講述了當初圍繞著價格的考量和博弈。陳彩虹認為,美國銀行最終會將持股比例保持在10%-11%之間(目前是10.75%),但其間可能經過增持到19.9%—減持—再增持—再減持的復雜過程。顯而易見,增減之間,美國銀行的確獲利巨大,那么建行呢? 歷史老師教導我們,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待歷史。同理,用2008年的市場表現衡量2005年制定的價格標準是否嚴謹?用吳敬璉的話,改革當然要付出成本,不改革也要付出成本。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若國有銀行錯過了牛市,或者現在的股價僅為0.6元,又當如何?目前,工行的市值等于兩個花旗,不是由于工行忽然長大,而是因為花旗大幅縮水。而中國銀行業的排名位居世界前列。 建行之所以沉默應對“賤賣”論,是因為“專家”們很容易從股價中計算出利差,但是,又有幾個人計算過建行引進核心技術的價值?當打著民族主義招牌高喊愛國之際,又有誰敢講出真相? 價格的背后 今年4月,建行董事長郭樹清赴美與美國銀行董事長肯尼思·劉易斯(Kenneth D. Lewis)會面,進一步探討股權合作和戰略合作。據當時與會人員介紹,雙方回憶起當初談判的艱辛時,不時唏噓。 當初,國內媒體高度配合海外媒體和機構,大聲叫嚷國有商業銀行“技術上已破產”,中國銀行業在國際上既無聲譽又無吸引力,即使試圖引進戰略投資者,在全球廣發英雄帖,也是應者寥寥,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建行將橄欖枝拋向了老牌勁旅花旗銀行,但兩方在談判初期就停滯不前。“當時,花旗天天向建行提出要求,就是不談實質性內容。而且,不提供花旗的材料。”陳彩虹回憶說,導致談判直接流產的原因是,花旗當時提出折價,希望低于1元面值入股。 尋找國內投資人的過程也頗為坎坷。陳彩虹說,我們試圖引進發起人股東,向國家電網、寶鋼、長江電力、中海油、中國人壽等發出參股要約。后來,中海油、中國人壽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退出了。“中國銀行業能改革到什么程度,我們沒把握。”這成為內資謹慎的理由。 美國銀行出現了,與建行、中行都進行了談判。“開始的時候他們還很猶豫,談判非常艱難。在光線暗淡的辦公室里,連續好幾天,一談就是五六個小時。”陳彩虹介紹說。 美國銀行也承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當初,海外媒體稱其入股建行帶有一種狂野沖動的西部風格。而入股的消息一宣布,其股價也應聲而落。 在陳彩虹看來,為何美國銀行能冒險并最終獲利良多,根植于其對中國經濟的判斷,對中國銀行業素質的判斷。 承諾不在中國做零售銀行與建行競爭,承諾永不控股,不派管理者,踏踏實實協助,美銀的誠意和背景都很切合當時建行所需。 而最關鍵的是價格制定。“既要保證對美國銀行有實際的吸引力,又必須是一個合理的市場價格。”陳彩虹表示。當初設計了三部分價格。上市之前,美國銀行以1.15倍市凈率,用25億美元購入約174.82億股;上市之時,再以5億美元購入約16.51億股;同時為了保證長期的合作,也設計了目前引發爭議的期權。 “如果單純想以價格吸引,完全可以把價格壓低與花旗合作,但明顯不合理。”陳彩虹補充說。 另外,銀監會對建行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提了4個條件,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不多,這也使花旗銀行有了舍我其誰的牛氣。 相關報道: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