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銀增持再引賤賣論 建行董秘公開歷史真相(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7日 01:45 華夏時報
美銀的打算 為了保持長久的合作,真正實現戰略協作,建行設計了較為復雜的認購期權。陳彩虹認為,由于期權的設計和限售日的臨近,美銀會經過增持后逐漸減持而保持長期持有建行10%-11%的股份。 具體規定為:美國銀行的認購期權可于建行全球發售結束日期后隨時全部或部分行使,并于2011年3月1日到期,認購期權每股行使價將為下列兩者的較高者:一是一個浮動價格,在2007年8月29日之前為H股IPO價格,于2007年8月29日之后增加至以上價格的103%,于2008年8月29日或之后增加至以上價格的107.12%,于2009年8月29日或之后增加至以上價格的112.48%,于2010年8月29日或之后增加至以上價格的118.1%。按2.35港元的建行招股價,上述比例分別對應每股2.42港元、2.52港元、2.64港元、2.78港元。二是截至行使日期止,建行的每股賬面值的1.2倍。 “當時若沒有這個選擇權,美銀不會這么積極進來,也不會花這么大力氣幫助建行。”陳彩虹說,期權的設計,提升了建行,也使美銀分享了成果。 現在,美國銀行按照協議行使了這個選擇權,將股份由8.19%提高至10.75%。建行認為,其最終會將持股比例提高至上限19.9%。建行獨立董事謝孝衍認為,長遠來看,在“投資中國最賺錢”觀點的感召下,美國銀行定會增持至最高限額,畢竟這對他們來說大有裨益。既可在財務上收益頗豐,又可參與中國市場,何樂不為? 陳彩虹認為,美銀會先增持至19.9%,然后再適當減持一部分,但其會長期持有建行的股份10%-11%。第一,中方也不愿意其持有過高股份;第二,美國方面對于持有外國金融機構股權在這個范圍內的美國金融機構,有相應的優惠條款。在這個持股范圍內,美銀將獲益最大。 “增減都不是其單獨行為,而是需要經過雙方考慮的。”他補充說,“最早談判的時候,中方就不愿意其持有太高的股份,我們希望股權分散化。若至19.9%,他們會提出各種要求,如增派股東、介入管理等。” 為何選擇此時增持?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主席李晶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這表明美銀與建行合作良好,也顯示了其對建行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陳彩虹卻認為,美國銀行也沒有把握建行股價的漲幅會如此之大,否則,當初在IPO之時,即可增持至19.9%。 而建行2005年10月剛于H股上市時,股價整整兩周沒有波動,當時國內外投資者都認為其1.96倍市凈率的估值略高。 花旗出局而美銀獲益,陳彩虹認為,與其說花旗后悔,不如認可美國銀行的投資眼光。 建行的收獲 進出之間,美國銀行的收益顯而易見。那么,建行得到了什么呢? “美銀賺錢了嗎?賺了,但我們的國有股東賺了更多。按照去年年底的算法,美銀每賺1元,我們贏利8元。若無美銀的幫助,雙贏局面不會出現。”陳彩虹對此歸結為兩點:提升了價值和促進了轉型。 在提升價值方面,這保證了建行當時在香港成功上市。“可以大膽地講,如果當時沒有美銀介入,H股能否上市成功,不敢想象。”此外,還保證了建行在二級市場上平穩增長。經過價值發現,建行也是A股市場較為抗跌的股票。也為以后國有銀行的改制提供了價值引導。隨后的銀行上市市凈率有所增加。如交行為1.6倍,建行為1.96倍,中行為2.18倍,工行為2.23倍。 在促進轉型方面,雙方在戰略協助上完成了30多個項目。“美銀在中國銀行業內是享有很高聲譽的戰略投資者。” 建行收獲到的無法量化,也不能被直觀認識。但無論是給此樁交易下“賤賣”的結論還是定為“好買賣”,現在都為時過早。 一位銀監會的負責人認為,現在不要急于算經濟賬,不管是賬面的還是實際收益,而是要從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歷史長河來看,5年或者10年以后,再來看我們達到什么樣的水平。 改革需要成本,不改革也需要成本。改革的成功與否,就是衡量兩者的多寡。 前工行董秘、現農行副行長潘功勝舉了一個例子,2007年7月,工行市值超過了花旗銀行躍居全球第一,當時質疑聲也蜂擁而至,認為是泡沫。如今,工行的市值等于兩個花旗,但工行依舊是當時的工行,沒有本質的變化。為何沒有評論認為虛高而產生了泡沫呢?“因為不是我們變強了,而是花旗縮水了。” 承擔了太多改革成本的中國銀行業,如果縮水了呢? 相關報道: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