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審企業提交發審會前抽查底稿
“財務核查查下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國資本市場的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十分讓人擔憂”
理財周報記者 田小蕾/北京報道
6月28日晚證監會網站最新數據顯示,706家公司于IPO在審名單之內。財務核查后新申報的公司新疆美克化工意外終止審查,此外,主板、中小板新增了14個在審項目。
還有一個周,長達5個月的財務大核查就將落下帷幕。
理財周報記者獲悉,在6月18日召開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培訓會上,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在開篇講話中講到:“這次財務大檢查,涉及近900家企業,其中終止審核269家,抽簽抽中30家企業,抽中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這足以說明目前信息披露的質量令人擔憂,造假絕對不是個案。”
姚剛表示,不解決財務核查真實性問題,其他方面改革都不要談。
財務核查周末結束
一家正在接受現場核查的擬上市公司董秘告訴理財周報記者,6月13日,保薦機構將申報材料和工作底稿交到當地證監局,隨后12個人左右的核查小組到達寧波證監局,展開審閱工作,6月21日進駐現場。
“現場工作人員多,看材料看的也很細,超出我的想象,而且他們更注重第一手資料,”一名項目被抽中的保代稱,“一方面向公司要很多憑證,要第一手原始資料,又向保薦機構要清單、現場材料,進行重新核對。”
上述保代稱,核查小組比審計做的更多的是分析類工作,將以前匯總在一起的都拆散開來核查。
據了解,核查小組第一天到達現場,就給了公司很多表格讓公司完成。比如分月度、分產品,再分客戶,從各種角度,挨個填表。
“非常細,有些并不是現成就有的,需要從很多張表格中匯總起來,填表就花了兩三天時間。”上述保代稱。
現場核查非常緊張。“核查小組不斷的給我們提問題,讓我們書面回復或者接受詢問,”6月27日,上述保代稱,“昨天核查小組6點下班后,給我們留了兩道題,我們加班到11點才做好書面回復,還給會計師也留了幾道題,而在此之前,大大小小的書面解釋搞了不少次。”
“他們不僅吃住不與我們一起,車也是自己租來的,想要什么材料就給我們打電話我們就上樓去送,想要書面解釋就給我們發郵件,閑話一句不說。”上述保代稱。
部分中介不夠勤勉盡責
自從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的時候宣布新股、再融資、IPO全部暫停,已經過去7年,期間IPO也有過短暫停止發行,但從來沒有9個月之久。
姚剛在前述培訓會上表示,上半年在社會融資規模劇增的情況下,直接融資的比重卻在下降,主要原因是對擬IPO公司進行財務大檢查,IPO暫停的緣故。“(財務核查)查下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國資本市場的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十分讓人擔憂。”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在培訓會上,姚剛特別提醒中介機構去看萬福生科董事長的自白書。”一名與會的保薦業務負責人回憶。
“相信(萬福生科)其造假一定有高人指點。中介機構勤勉盡責的態度十分令人擔憂,”姚剛在會上說,“出了問題,只是說中介機構不盡責,但是不能排除合謀造假的可能性。”
在會上,姚剛將稽查大隊在財務核查過程中發現的財務造假,中介機構不盡責的情況,向與會人士做了通報:某公司控制若干個人銀行賬號,利用公司自有資金在公司和個人銀行賬戶之間劃轉,虛增收入(農業企業較多),從而虛增利潤;偽造銀行憑證,有的竟高達1300多張,累計金額達14億元;在供應商和主要客戶的核查中發現,在不同底稿中的同一簽字人,簽字卻不同,甚至同一公司的公章都有所不同;據以確認收入的出庫單等原始憑證與賬戶不一致等等。
再例如,出現銀行補充的函證直接交給了發行人,由發行人轉交給中介機構的情形;對公司的貨幣資金余額等不進行逐項驗證,導致出現公司提供一堆賬號,有一個賬號不存在情況卻查不出來等情形;發行人合同蓋章與工商登記資料的章不一致等等,披露避重就輕,躲躲閃閃的現象比較普遍;保薦機構過多依賴于發行人提交的材料,缺乏第三方認證和各方交叉驗證;會計師對審核程序不到位對應收賬款等未進行函證,對銷售收入確認等合同真實性審核的審核程序不到位;律師對重大合同、關聯關系核查未能做到勤勉盡責。
姚剛指出,運動式的財務大檢查也不是長久之計,但不做不足以引起中介機構的重視。
發行部劉春旭主任表示,今后會對在審企業在提交發審會之前進行底稿抽查。對如何抽查底稿進行制度規定,基本的設想是比照本次財務核查的做法,在每個月初提供一個即將上發審會企業的名單給證券業協會,由協會來組織抽簽,抽調系統內相關單位進行抽查。抽簽完之后才能安排企業上發審會。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