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傳言國泰君安總裁陳耿將接替王開國任海通董事長,業內人士稱“不靠譜”
理財周報記者張慧宇 蔡俊/上海報道
管理層一向比較穩定的海通證券,即將迎來一次歷史性變動。
據理財周報記者了解,1952年出生的海通證券總裁李明山今年已到退休年齡,不出意外,他將謝幕海通證券。同時,與李明山同齡的海通證券副總沈德高也可能退休。而這將成為海通證券11年來最大的人事變動。截至第三季度,海通總資產1015億,在114家證券公司中僅次于中信證券。
誰將成為繼任者,卻還是個謎。無獨有偶,理財周報記者從國泰君安內部人士處獲悉,目前有傳言稱在國泰君安任職總裁的陳耿,“干得不開心”,可能赴海通證券接替王開國任董事長一職。不過圈內人士稱,這可能僅限于猜測。
李明山帶領海通走向巔峰
今年以來,不止一位李明山的老朋友向理財周報記者透露,“李明山已然是退休狀態,他不管太多事了。”
李明山退休屬于正常人事變動,因此一些海通員工并不感到意外。
“李總是已到退休年齡,他如果想要繼續干下去,前提必須是上海市政協委員。”海通內部員工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只是,李明山的離開帶給海通證券的影響并不會像他退休一般波瀾不驚。
“李明山個人作風比較強硬,也有背景,所以鎮得住下面。要知道海通副總裁都是干了很多年的,一些都干了十幾年了。所以李明山一走,要來一個新的人管住這個體系是一件難事。”上海一位熟悉李明山的券商中層稱。
在海通內部,李明山對海通的貢獻也是有口皆碑。
“李明山平時待人挺好,他有極強的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海通在九十年代和申銀萬國[微博]、國泰君安這些老牌券商相比一般,但2000年后,海通開始跨越式發展,將申萬國君都甩在了后面。公司戰略上也主要是董事會那邊負責制定。”海通證券一位中層員工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從履歷上看,李明山2001年來到海通,這11年里,海通完成了A股和H股上市,凈資本的規模僅次于行業老大哥中信證券,達到了一個巔峰。
陳耿與政府淵源不深
李明山退休被業界看作是鐵板釘釘,但誰能接棒這家國內第二大券商,目前撲朔迷離。
理財周報記者從國泰君安內部人士處獲悉,目前有傳言稱在國泰君安總裁職位上“干得不開心”的陳耿,可能赴海通證券接替王開國任董事長一職。
然而,記者通過多方打聽,詢問圈內人士得知,陳耿接任的傳言并不靠譜。
“李明山雖然強勢,但是也沒有強勢到外人想像的地步,比如人事權,應該還是在王開國手里,李明山管不了。按照上海金融工委的慣例,一般是搞一個全球公開選聘,走一些流程,最后選定一個人。當然從之前的經驗看,很可能也都是內定的。”一位上海金融機構高層向記者表示。
事實上,上海國企金融機構的高層,如董事長和總裁,一般都由滬金融辦任命,而在選擇上,除考慮能力外,金融辦也更傾向于選擇自己更熟悉的繼任者。
“陳耿接任不太靠譜吧。國泰君安以前都是匯金管的,直到去年因為一參一控才劃歸市政府,陳耿是君安證券過來的,在市政府這邊應該沒什么特別好的關系。”上海某券商高層人士向記者表示。
根據資料,陳耿曾任深交所上市部總經理,在君安證券擔任過投行部總經理等職務。國泰證券與君安證券合并后,陳耿先后擔任國泰君安的副總裁、總裁。從履歷和國泰君安的歷史看,陳耿與市政府的淵源并不深厚。
前述海通內部員工向記者表示,王開國去年才開始新一輪的3年任期,辭去職務最早也要到2014年,而且,董事長和總裁一起離任這樣大的人事動蕩,聽上去就不太可能。
未了的使命
李明山將謝幕海通,然而手握充裕資金,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的海通證券,卻在登陸A股后,遭遇到一系列挫折。
2009年4月,海通發布公告欲收購百瑞信托。海通證券收購的目的,意在擁有稀缺的信托牌照,打造多元化金融業務。
不過,這樁備受行業矚目的項目,最終卻因監管層不批文等原因不了了之。出人意料的是,海通隨后的目標,竟是收購香港最大的券商之一,大福證券(現為“海通國際”)。
彼時,大福證券在金融海嘯后,業績萎縮。2010年,海通出手46.12億港元的高價收購大福證券,被外界看作是邁向國際化,為H股上市做準備。然而,一年過后,大福證券凈利潤1.18億港元,同比下滑35.5%,并未給海通帶來實質性的業績增厚。
國際化的夢想霧里看花,海通的H股上市也一波三折。
2011年底,海通決定暫停H股上市計劃,原本參考價為每股價格在9.38港元至10.58港元,但在路演后各家機構的出價低于預期,恐發行后股價表現不好,遂暫停上市。直到今年4月,海通才火速重啟H股上市,并最終以10.6港元/股上市發行,但截至12月6日收盤,海通H股以10.1港元/股跌破發行價。
事實上,“不差錢”的海通自借殼后,這些年的發展并不如意。
2011年,海通營業收入92.9億元,凈利潤31億元,對比2007年上市時的113億元、54.6億元。上市5年,海通的業績不升反降,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縮水17.8%、43.2%。
凈資本方面,海通2007年上市時364.92億元,去年卻下滑至313.43億元,縮水14%。雖然中信證券在5年間也出現下滑,海通仍位居次席,但廣發、華泰、招商等南方券商卻急起直追,擴大后的凈資本緊隨兩位大佬的腳步。
2007年海通借殼上市后,李明山曾公開表示,海通證券的目標很清晰:上市、集團化和國際化。如今看來,三大目標完成兩個,但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
“以前要開放外資銀行進國內,很多人認為國內的銀行都要垮掉,但后來事實并非如此。國家也希望券商走向國際化,就像銀行那樣邁向國際,但這不是易事,政策要配套,自己也要積累經驗,路還很長。”一位深圳投行部高管表示。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