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都會比較忙,這周是光大、安信的會,接著是長江招商的會,再后面還有申萬、國泰君安的,我們的投資經理都在參加會議。”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看了看手中的日程安排,笑著說,“又到了趕會時節。”
時值年中,各大券商作為賣方機構都捧出了精心制作的“豐盛菜肴”,機構也云集在各地的會場。每年的投資策略盛會,都是研究所的觀點大PK臺。分析師輪番登臺,機構投資者走馬觀花……
然而,在如同時裝秀的策略會背后,有著不少的困惑,同時還醞釀著分化與變革。
本報記者 朱茵
“策略”之困惑
為何年年預測年年測不準?這恐怕是最令參會投資者困惑的了。每年的投資策略會觀點與市場行情關聯度到底有多大?一位有心的投資者曾經統計,即便是大券商,連續幾年都看準的亦在少數。最近的一次集體謬誤,讓投資者記憶猶新的,莫過于去年底多數券商看好2010年上半年市場表現。事實上,直至今年中期,指數都呈現不小的負收益。
在這種尷尬之下,今年有券商干脆表示:“由于下半年的市場存在較大變數,現在對整個下半年行業配置做出準確把握的難度比較大。因此我們只給出3個月的預測。”但多數券商還是認為,投資是建立在對未來的預期基礎之上的,而分析師的天職就是預測未來。
對于策略會觀點的對與錯,賣方機構本身有自己的說法。例如,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就指出,首先,很多人誤將買方研究機構對市場的判斷,當成了賣方機構即投資經理們對市場的判斷,這兩者之間有時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并不能將研究機構的預測作為市場的一致預期。其次,即使是95%的人都看多,市場也會跌。例如去年8月份的大跌,基金看多且倉位已高,這時候手里有錢,且能夠改變股價的則是另外5%的空頭。第三,股價的漲跌是因為人們預期改變,并不是基本面的改變。
東方證券研究所所長也認為,買賣機構的研究附加值所在點不一樣,研究所的職能在于信息和邏輯,投資機構的重點在結論。因此,研究的重點并不是給出結論,而是在信息充分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分析邏輯,真正的投資者可能并不在乎結論是什么,他們都有自己的判斷,并不會一味依賴研究所的結論和觀點。
如何推陳出新是各家機構最為重視也最為躊躇的事情,究竟是看多還是看空?觀點隨大流還是特立獨行?會議是在京滬深開,還是精選旅游勝地?
在本周兩大券商的會場的人氣也形成鮮明對比。安信證券在北京召開的會議,原本800人的會場發了1000張票,來了1200人,氣氛顯得十分熱烈。“主要是他們去年以來兩次大的節點看得都比較準,所以這次我還是要來聽聽。”一位專程從外地趕來參會的投資者表示。在另一家大券商的會場,不僅開場就沒有坐滿,而且在下午的時候參會的人已經稀稀落落,走了一半。這么快就不聽了?面對記者的疑問,一位基金經理說會的內容太沒有新意,觀點過于普通了。一些在行業內浸潤幾年的投資經理和投資總監們這幾年更是不太輕易露面參會。在他們看來,分析師過于年輕,行業分析不夠深入,不足以吸引他們,所以把機會讓給了公司新進人員。
顯然,對于投資策略會的質量好壞,投資者是會用腳投票的。因此,在每年的策略會主題確定上,各家研究機構也都費盡心機。太平淡的沒人看,太另類了容易冒風險;隨大流的不出彩,特立獨行的吸引眼球。一家大券商表示,在策略會的主題確定上,要避免與別人雷同,有自己的特色,但同時不適宜劍走偏鋒。
長江證券研究部主管張嵐打比方說,輕松點看,策略會如同時裝秀。時裝展上展示的服飾,不論是復古保守,還是前衛開放,都承載著設計師引領未來時尚潮流的期待。策略分析師的觀點不論是中規中矩,還是思維多元,也都希望自己的策略報告能預測市場趨勢,揭示投資熱點。雖然各自從事的行業完全不同,在預測未來熱點和引導公眾偏好方面卻是一致的。只是時裝畢竟是時裝,并不適合居家生活。同樣,每年的年度投資策略報告讀者甚眾,媒體也留出大量的篇幅給予刊載,但真正據此操作的卻很少。光顧時裝展,多數人一方面是想掌握時尚潮流的脈動,另一方面是希望成為時尚人士。
策略會之分化
“今年不打算開中期策略會了。”相對于一些知名券商動輒上千人的大型會議,有一些券商選擇逆勢不開會。一邊是熱火朝天的盛宴,一邊是冷靜的旁觀。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投資策略會的形式與內容也在發生著變化。
不開大會開小會。東方證券研究所所長梁宇峰表示,不再頻繁搞大的策略會議了,而是根據客戶需求開一些小型會議,特別是針對高端客戶的閉門會議。他說會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設定一些投資研究議題,在各地區域開展,一般來的人層次都比較高,由于范圍有限,因此請的上市公司能夠和投資者充分交流。目前這種形式受到客戶的贊同,效果正在體現出來。近半年來客戶對東方證券的評價在不斷提高,同時公司的基金服務也體現在傭金分倉的增加上。“這兩年策略會已經從追求規模走向注重實效上了。”
此外,稀缺性或許更能吸引投資者。中金公司歷來走高端路線,每年的投資策略會議一般謝絕非客戶,也不請媒體參與,規模不是他們的追求,但與會者照樣趨之若鶩。
還有些小券商則是出于成本的考慮。“每年辦會的花費至少要40-50萬元,大券商一般都要投入上百萬。”一家小券商的研究所所長透露,為了準備會議,券商要有至少1-3個月的時間集中所有研究員投入到會議的準備工作上。非常占用時間,而由于中期和年度會議常常是機構扎堆,機構投資者也往往會選擇大券商或者有知名研究員的會場參與,小券商的上座率就比較有限了。
大會也要套小會。大券商多數表示并不會放棄年度策略會,但大會中“套”小會已蔚然成潮流。
申萬研究所作為國內最早開發策略會形式的券商,在經歷了幾年聲勢浩大的大型報告會之后,已經悄然將主會場之外附設分會場,大型報告會之外,更多的是小型行業報告會和上市公司個別交流會。這樣的形式已經在各家大券商中普及。一般幾天的會議可能包含了幾十場的各種類型和規格的會議。“這也是為了讓參與的投資者更好地交流和提問。”一些主辦方表示,機構投資者更愿意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主題和上市公司去參與,而不只是默默被動聽分析師發言。
另外,也有不少請來的專家在大會上發言很拘束,倒是小范圍的交流會更讓他們能夠發表真知灼見。
一些券商還精心選擇開會地址,同期舉辦上市公司調研和走訪,在主題策劃上做足文章。例如宏源證券就設立了新疆區域和若干行業的專題。投資經理也比較認同這類“特色菜”,認為有針對性的專題策劃,也體現一些區域券商的優勢所在。
搭臺比唱戲重要。“我們不光是講自己的觀點,更多是請了很多的各行業和各國家的專家來做交流。”國際知名投行摩根大通本周也在北京上海舉辦了聲勢浩大的中國投資研討會。此次會議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位投資管理人及專家、中國公司代表與會。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證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表示,她已經參與主持了16屆這類策略會,即使從到摩根大通算起,也已經是第6屆會議了。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剛剛開始的投資中國策略會,她表示,那時候境外機構對于中國內地的了解十分有限,投行研究機構所做的工作是在這些年里不斷地推介中國內地的機會,并帶他們到內地來實地感受,即使最初直接投資中國股市尚未開閘,他們也在做投資者教育的工作,而之后也隨著內地市場的開放而順利成為QFII橋梁。她表示,一個人,一家機構,很難將市場上所有的信息和因素了解清楚,相比簡單的觀點發布,對于客戶來說,提供這樣一個廣泛交流的平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外資行的類似觀點也漸漸受到國內機構的認同,他們一方面發布自己的市場預測,同時以自身的號召力將機構投資者、各行業的專家和上市公司高管匯集過來。“為什么要參與我們的會?很多投資經理是借機來了解別人是怎么想的,別的機構是關心什么。”申萬、國君等大型券商的會議常常匯集了掌握市場上大部分資金和市值的機構代表。據說,每年在申萬等大機構的會場上,哪個行業的參與者最多,則這一行業最有望成為未來的投資熱點。
難以匹敵的影響力,或許才是一家研究機構成敗的關鍵。
相關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