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胡學文
今年4月份,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隨后交易所出臺相關操作指引。根據規定,大小非解禁后如預計未來一個月內出售股份超過公司股份總量1%的,應該通過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這樣的規定讓以前僅被機構投資者關注的大宗交易系統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普通投資者所關注。當然,規定本身并不是被關注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投資者發現這個原來不被人熟知的市場有利可圖。
由于大宗交易在交易所市場完成,且大小非大多采用券商托管的方式進行交易,所以關于大宗交易的具體雙方一直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不過,本報記者日前通過關注今年以來的大宗交易數據、交易所大宗交易意向申報信息以及上市公司公告等,大致了解了各路投資者通過大宗交易系統進行套利的模式和路徑。
同時,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上周末召開的通氣會上也強調,對于大宗交易系統出現的“過橋減持”行為十分關注,正在調查此類行為是否屬于關聯交易行為,調查結果將會及時對外公布。
折價交易:中介套利最熱衷
一般來說,相對于二級市場交易,大宗交易應該具有天然的折價性,即大宗交易市場的交易價格應該較二級市場有一定的折扣。事實上,歷史統計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觀點:2006年和2007年這兩年牛市中,大宗交易的折價率分別為2.2%和2.5%。中原證券分析師李俊表示,今年以來,由于市場持續下跌,大宗交易的折價率有上升趨勢,平均超過4.7%左右。
一關注大宗交易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折價交易一般都是中介機構所為,目的就是為了賺取差價從而獲取利益。具體來說,這種“套利”交易就是以當日收盤價的94折到95折左右在大宗交易平臺買入股票,然后采用“T+1”模式在第二天開盤就馬上賣出股票。
不過,目前部分大宗交易市場的折價率高得有點離譜,如今年5月21日沙河股份的一筆大宗交易竟然出現了15.93%的折價率。由于折價奇高,接盤者轉手賣出的話,光折價就讓接盤者賺了207萬左右。此外,興業銀行等藍籌股也曾出現驚人的高折價現象。
“事實上,目前大宗交易市場上折價10%的比比皆是!”上海一業內人士表示,“轉手賣出的價差就夠賺的了。”
據了解,對這種簡單的“套利”行為,參與者一般比較采取比較謹慎的態度。“主要是怕出不了手,現在市場這樣跌,砸在自己手里就難說了。”一私募表示,所以其在選股時十分看中目標股票的流動性。如在大宗交易意向申報信息中頻繁發出“買入”申請的深圳某券商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只對交通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優質金融股感興趣。由于折價交易的“套利”比較簡單,在大宗交易市場“套利”路徑中僅僅是“入門級別”,參與者大多是一些中小型的中介機構。
溢價交易:過橋減持嫌疑大
除了折價交易,讓人吃驚的是,溢價交易也正頻繁出現在大宗交易市場。這種反常的現象讓很多業內人士直呼看不懂。明明在二級市場可以買到價格更低的股票,為什么還要舍近求遠去大宗交易市場買“貴”的呢?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能告人的隱情?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