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股市高溫創造良機 倒逼發行制度革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 14:04 《財經》雜志網絡版
當前市場點位較高,應當增加供給以緩解供需矛盾并穩定市場。證監會為大型企業回歸開設“綠色通道”,但業內人士仍然認為,發行效率不高,制度有待市場化改造,“現在是加快發行市場化改革的最好時機。” 監管者應著力審查信息披露和查處違規行為,保證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及時,一旦發現問題便嚴懲不貸 【網絡版專稿/《財經》雜志記者 李箐】中國建設銀行(香港交易所代碼:0939)、中國石油(香港交易所代碼:0857)近期相繼宣布回歸A股市場發行新股的計劃。《財經》記者獲悉,中國神華(香港交易所代碼:1088)和中國電信(香港交易所代碼:0728)很快也將相隨而動。這四家大型H股公司的回歸是上周由國務院特別批準的,采用的方式都是在A股市場發行新股。隨后,一些紅籌公司也正期待回歸。 此時,滬深股市在經歷6月初印花稅上調引起的急挫后,又重新回到前期的高位。雖然震蕩加劇,但市場行情仍然高漲。 面對這樣的市況,若是在成熟市場,發行人及保薦人/承銷商必定會加緊各項準備工作,以使自家股票賣個好價。但A股市場的供給仍在延續原來的節奏,甚至感嘆可選的優質發行人太少。“在當前市場點位比較高的情況下,增加供給以緩解供需矛盾并穩定市場,是很應該做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市場化的調控手段。”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德地立人說。 有投行人士透露,目前,中國證監會發行部已受理發行材料的擬上市公司約有100多家,而負責審核的只有發行部審核一處和二處的20多人。“畢竟只有這么點人,天天加班加點地審閱,速度也快不到那里,”一位投行人士說,“審核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發行速度。現在的市場環境這么好,加快發行速度是個一舉兩得的好事。” 大型優質國有企業回歸A股,不但能成為監管層緩解市場資金過剩和穩定市場的重要武器,也為未來市場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惟有如此,A股市場才稱得上真正的“母國市場”。盡管證監會現在為大型企業回歸開設了“綠色通道”,審批手續加快辦理,但業內人士仍然認為,發行體制仍然有待市場化改造,“現在是加快發行市場化改革的最好時機”。 中國證券發行監管制度自1990年建立以來,已經實施了若干次重大改革。初期實行的是股票發行審批制,2001年3月,開始實行股票發行核準制。從2001年到2004年,實行新股發行上市主承銷推薦制,對推薦數量實行通道限制。2004年2月起,實行發行上市保薦制度。2006年起,實施了一系列強化市場約束的新股發行制度安排。 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股票發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市場化定價。但是,現有發行體制仍然存在行政控制環節過多、審批程序過于復雜等問題。一方面,核準制仍然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從發行人資格審查、發行規模、發行程序乃至上市時間,在很大程度上都由監管機構決定;另一方面,中介機構、專業機構投資者在發行定價過程中的作用尚沒有充分發揮。 “一提到發行A股,客戶普遍的反映是成本太高——倒不是發行費用這方面的成本,而是要通過證監會審批的成本太高。”一位投行人士表示,“此外,就是不可測性也太高,往往能夠成功上市的決定因素不是公司的愿望以及市場反應,而是管理層的判斷。” 剛剛宣布發行A股的中國石油的A股回歸之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早在六年前,中國石油就希望在上海發行A股籌集資金。當時,中介機構都已進場,相關的文件也已經準備就緒,但是因為當時A股市場不景氣,中國石油的盤子又過大,最終被證監會勸退。2004年,中國石油再次啟動了A股發行的計劃,最終因為同樣的原因被迫放棄。 “希望中石油發行A股的是證監會,但是最終否決的也是證監會,理由是要保護市場,”接近中石油的一位人士說,“現在看到國內資本市場的需求,他們又回過頭來找中石油,希望他們回歸,這清晰表明,發行中的行政性色彩太濃,市場化程度不夠。” 就在監管部門一路綠燈為大型國企回歸忙碌之時,眾多中小企業仍然在排隊,等待“過會”,然后再等待發行的指令。 2004年,證監會發行部副處長王小石受賄事件曝光后,市場曾普遍呼吁,證監會應該重新定位,盡早實行類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行上市制度——注冊制。對于目前實行的核準制,證監會的解釋是要“從源頭把關”,要“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但是政府審查要求觸及的只是表面的指標,是靜態的;上市之后“鳳凰變烏雞”的故事不勝枚舉,監管層不可能也不必為此負責。 在專家看來,監管者應該把精力放在審查信息披露和查處違規行為上,只要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一旦發現問題便嚴懲不貸,就必然會達到警醒市場的作用。“證監會應該是一個規則的制定者和裁判者,而不應該成為場內的運動員或者教練員,不應該擁有股票發行和上市的審批權力。”一位投行人士說。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