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預期變化引發市場波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7日 09:3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中證投資 徐輝 盡管滬綜指周跌幅僅為1.03%,但周內市場的大幅震蕩仍然令投資者難以平靜接受。當前股票價格的大幅震蕩,主要誘因來自前期股價的大幅上行(滬綜指由1000點上漲到了4300點的水平上)。股價大漲引發了管理層對于市場過熱的憂慮,進而采取了加大股票供應、調控資金供給、打擊違規操縱、提升交易成本等多項措施。筆者認為,當前中國股市正運行一個5年左右的超級大牛市,而目前A股的一個中型級別的調整可能已經在5月30日前后開始了。那么調整會在什么時候結束,很難判斷。大致估計不會少于3-4個月,8、9月份紅籌股和H股回歸之際的市場供求狀況值得關注。 市場化調控與股市運行 在5月份,多數機構對于管理層是否有足夠辦法應對市場過熱,存在很大的疑慮,正是在這種疑慮下,研究機構對市場的看法普遍傾向于樂觀;但6月份一系列政策出臺后,投資者發現前期的判斷可能出錯了,管理層完全有辦法讓過熱的市場冷卻下來,而且采取的還是市場化的辦法,如加大市場供給,敦促紅籌股、H股回A股市場上市。 在投資者一來一回的認識轉折中,我們看到股市出現了急劇的波動。所以,我們清理思路可以看出,股市大漲———調控出臺———投資者懷疑市場能否冷卻———調控繼續———投資者傾向于認同市場可能冷卻———市場出現大幅波動。 在了解市場大致的運行背景后,還需要關注的是,市場短期運行往往是非理性的。我們常說,長期看市場是稱重機,而短期則是投票器。短期而言,在上升行情中,財富效應導致上漲往往成為上漲的理由;而在調整過程中,虧錢效應又使得下跌往往成為下跌的理由。這主要源于人類內心深處的貪婪與恐懼。 市場短期運行往往是非理性的 記得去年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憑什么萬科要比中海便宜120億?”的文章,當時萬科總市值在320億元左右,而H股市場中國海外的總市值則在450億元左右。由于當時在產業方面,萬科已經在規模、收入等多方面占據了國內龍頭的地位,所以筆者發出了為何老大反而要比老二便宜30%的疑問。進入2006年四季度后,市場運行迅速改變了這一格局。萬科在短短半年內市值增長了3倍以上,而中國海外則僅增長約50%。近期萬科總市值最高達到1200億元以上,相當于去年筆者提問時的4倍;而中國海外市值卻在750億元左右徘徊。 萬科的基本面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股價的上漲。去年萬科銷售收入在212億元左右;據最新一期的萬科周刊透露,今年萬科的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已經沒有懸念,而2010年將達到1000億元。萬科銷售收入在2007年增長了1倍,而市值則增長了3倍。這就是虛擬經濟的力量。正因為它是虛擬經濟,所以它有假設的成分。如果說,萬科的市值與銷售收入比在2:1是正常的話,那么2006年萬科市值在400億元是合理的;而在2007年800億元則是合理的。但是市場考慮了萬科繼續高速成長的因素。2010年萬科的銷售收入將超過1000億元,這意味著萬科在2010年的總市值應當在2000億元左右。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目前市場給出的折現率水平在15%左右。也就是說,目前萬科總市值在1200億元附近有其合理性,意味著投資者仍然可能在目前的水平上獲得15%的年收益。但其中隱含的假設是,萬科保持35%左右的增速;而且在1000億銷售額之后,萬科有新的策略以應對長大后的成長煩惱。從這個角度講,很顯然,目前中國海外H股比目前的萬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這和一年前的情況又反過來了。 提防下跌成為下跌的理由 萬科是眾多優秀上市公司的代表,其股價的運行也是眾多優秀上市公司的代表。萬科的情況從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A股市場藍籌股仍然具有一定的長期收益特征,但與去年相比,則不可同日而語。比如,去年萬科的長期預期收益率在35%以上,而現在已經下降到了15%左右。也就是說,在去年我們可以指望很多藍籌股出現翻番的行情;但在目前狀況下,筆者卻看不到市場短期內存在這種傾向。 從目前上市公司整體盈利狀況來看,2007年上半年業績超預期增長有其特定的原因,這意味著這種超預期增長將難以維持。上市公司的內在增長水平將與我們國家GDP的增長水平相適應,長期增長水平大體會在20%到25%左右。所以,在理性狀態下40倍市盈率應該已經接近合理估值水平的上限了。這點我們在上半年已經談過,也正是基于這點,我們預期2007年市場高點會在4000點附近。但市場并非是理性的,它狂熱時會向上測試高點區域的極限,而悲觀時則會下探低點區域的極限。 事實上,去年以來市場上漲的最大直接誘因就是“上漲”本身。股價上漲引發財富效應,進而導致儲蓄搬家;而在未來市場的調整過程中,我們應當防范下跌成為下跌的理由。在下跌的過程中,投資者最應當考慮的是,什么股票已經具備顯著的投資價值了,已經具有很高的預期收益率了。畢竟,我們仍然處在超級大牛市中。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