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商務地產:前景可期 高端無憂 增持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 10:44 海通證券

  海通證券 帥虎

  城市化步入新階段。我國城市化速度的拐點已經出現,未來將由增變減,城市化將經歷由外延式增長到內涵式增長的演變。區域內城市分工格局的深化與城市內部格局的細分,意味著一線城市的高端商務地產、二三線城市的中低端商務地產,仍將有長足的發展空間。

  看好北京、上海,看淡廣州、深圳。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極,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的發展,將以核心城市+功能型城市+勞動力腹地的模式進行,而三大區域的核心城市,分別是上海、香港、北京。就商務地產的長遠發展而言,我們看淡廣州、深圳。

  機遇大于挑戰。就整體而言,全國商務地產市場仍是供過于求,但供求比正逐步改善。上海最為樂觀;北京供求關系有較大改觀,但因前期的過度投資,吸納閑置物業的壓力仍很大;廣州仍將供過于求,但略有改觀;而深圳則最為悲觀。

  發展模式之辯。商務地產行業正由起步期向發展期過渡,多年來的過度供應,加之競爭的加劇,使得相關企業面臨發展模式的轉型。我們根據行業發展階段的不同,將相關企業分為六大類,多數企業仍為綜合運作類,但面臨轉型,未來專注于物業持有或商務地產開發,是其不錯的選擇。

  REIT:曙光初現,前景無限。我國商務地產交易市場尚欠發達,銷售或者持有,是商務地產類公司面臨的兩難選擇,REIT將為其提供解決之道,極大的拓寬其融資渠道。內地物業赴香港、新加坡發行REIT,已有成功案例。隨著對REIT的認識日漸加深,尤其值得關注北辰實業中國國貿金融街等公司。

  重點子行業:關注高端。對于寫字樓市場而言,無論是全國,還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供求關系正逐步改善。未來兩年,我們仍最為看好上海,北京將因奧運而對相關建設的控制而維持供求平衡,廣州與深圳仍將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

  我們最為看好上海的高端寫字樓市場,北京次之。對于酒店市場而言,中國的旅游大國地位已經確立,而奧運將是最明顯的短期刺激因素。就星級酒店市場而言,中檔相對過剩,低端空間巨大,而高檔基本平衡。一線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速毫不遜色于二線城市,這決定了一線城市商業地產的發展空間,并不會因較高的基礎而增長乏力。上海的高端商業地產,為全國最佳,未來仍將鞏固這一地位。

  估值建議。純物業持有類公司,其PE可參考美國的REIT市場,并給予一定折扣,在35-40倍之間;而開發類公司,可參考香港同類企業,可給予20倍左右的PE。多數商務地產類企業,介于開發與物業持有之間,具體視其比例而定。

  投資要點

  支持我們投資評級的關鍵性理由

  我國城市化步入新階段,城市化速度由增變減。就全國而言,城市化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過渡,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將成為商務地產的最重要推動力量。

  區域內城市分工格局的深化與城市內部格局的細分,意味著一線城市的高端商務地產、二三線城市的中低端商務地產,仍將有長足的發展空間。

  就整體而言,全國商務地產市場仍是供過于求,但供求比正逐步改善。

  一線城市的高端商務地產較為健康。尤其是上海的寫字樓、商業地產;而北京的酒店市場,將受益于奧運的短期刺激;至于北京的高端寫字樓市場,因奧運而對相關建設的控制,兩年內將保持健康態勢。商務地產類上市公司的項目多在上海、北京,因此前景看好。

  作為北京的地標,中國國貿所持有的項目,其租金水平仍有上漲空間,而寫字樓、商場、公寓的空置率分別為1.13%、0.97%、19.49%。金融街未來將與CBD并駕齊驅,隨著區域配套的逐步成熟,租金水平上漲空間較大,而空置率將快速下降。

  內地物業赴香港、新加坡發行REIT已有成功案例,隨著對REIT認識的加深,REIT將為上市公司所持物業的快速變現帶來可能,極大的拓展其融資渠道。

  不確定因素對商務地產行業來說:

  行業供過于求的態勢在逐步好轉,供求比逐年下降,但部分城市吸納存量的壓力仍很大。

  從區域內城市格局的演變來看,我們不看好廣州、深圳。

  北京的商務地產市場,供求比改善明顯,正處于快速消化存量的階段,但在2009年后,供應將再次加大。

  對金融街而言:

  商務地產的交易市場尚欠發達,相關項目的銷售進度較難確定,可能會影響到對公司未來盈利的預測。

  對中國國貿而言:

  三期工程能否按期竣工,是影響其2009年后盈利預期的關鍵所在。

  行業篇

  1.城市化步入新階段工業化帶來城市化,而城市化也催生了包括寫字樓、商場、酒店在內的商務地產。

  在工業化早期,城市化的主要動力是工業;但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城市化水平會由加速轉為減速,將經歷由外延式增長到內涵式增長的演變,而其主要推動力將由工業轉換為以金融、貿易、咨詢等產業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與之相對應,商務地產將迎來一個長久而穩定的發展階段。

  1.1城市化速度的拐點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發軔于民國,加速于建國之后,期間歷經多次起伏;在1995年后,城市化速度罕見地維持在1%以上的高水平,截至2006年底,城市化水平達到43.9%。(圖1)根據Logistic模型(United Nations 1980, Nijkamp P & Reggiani A 1998),城市化速度會經歷一個先增后減的過程,其頂峰時期的城市化水平應為飽和值的一半。

  從美國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來看,1860和1870年代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分別為35.4%和44.2%,達到其理論飽和值的一半,而其平均城市化速度分別為0.94%和0.88%。如圖2所示,之后其城市化速度逐步降低,直至現在的停滯水平。(圖2)

  根據Logistic模型測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飽和值應為80%左右。我們認為,中國未來的城市化速度將從2003年1.44%的頂點逐步降低,2010年將為0.90%,2030和2050年將分別為0.65%和0.34%。與之相對應,我們預測2010、2030和205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分別為47.53%、63.44%和73.34%。

  按照發達國家相應的歷史經驗,城市化與工業化基本同步,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對應著不同的工業化階段。在工業化的早期、中期與晚期,其主導產業分別是輕工業、重化工業與重加工工業。與此同時,傳統服務業逐步向現代服務業過渡,并將帶來商務地產的發展。(表1)

  在從改革開放至今的28年間,在經濟結構方面,工業及建筑業雖然仍占據著半壁江山,但中國經濟結構主要表現出服務業對農業的替代。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47.88%到2006年的48.71%,期間并無變化;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27.94%下降到2006年的11.80%,下降趨勢明顯;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24.19%到2006年的39.49%,增長迅猛。(圖3)

  的確,因為曾經的趕超式工業發展戰略、“上山下鄉”等政策,及延續至今的戶籍制度,使得中國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業化進程。自1978年以來,城市化水平平均落后非農化率達到13.8%。

  盡管如此,但從就業結構的變化看,仍主要表現為服務業對農業的替代。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從1978年的17.3%到2006年的23.1%,增長了5.8%;第一產業的比重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6年的42.6%,減少了27.9%;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從1978年的12.2%上升到2006年的34.3%,增長了令人驚詫的22.1%。這意味著服務業吸納了近80%的農業轉移就業人口與新增就業人口。(圖4)

  1.2一線城市已近飽和,二三線城市仍有空間

  中國的城市化發展至今,未來的城市化速度由增變減,城市化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具體而言,其特點有以下幾點:

  (1)一線城市已近飽和。雖然各地統計手段可能存在差異,但很明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已經接近飽和,達到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水平。(表2)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深圳市的官方數據,其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99%以上。

  我們認為,對一線城市而言,其城市化的外延式增長階段已經結束,內涵式增長階段已經開始并將深化。城市內部各個區域的功能差異化將進一步加強,高端商務地產的需求巨大。

  (2)二三線城市空間較大,但部分城市化水平已超過45%的城市,其城市化速度將降低,但考慮到城市化速度的較高基數,其城市化水平仍將有較大空間,城市化進程仍處于外延式增長階段,而中低端商務地產仍將有較大需求。

  (3)伴隨著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各城市之間的城市定位將逐步深化,一體化推動差異化,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區域內的各個城市。

  1.3城市分工格局深化

  毋庸置疑,分別興起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及現在的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灣區域,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極。雖然發展程度各異,但三大經濟圈內部的一體化,已經成為現實,并將繼續深化。

  區域經濟的一體化與差異化,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而已。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三大經濟圈內的各個城市,其功能定位將各有區別。而其模式,已經并將繼續是:核心城市+功能型城市+勞動力腹地。核心城市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且只會有一個;功能型城市以制造業為主,各個城市的主導產業有所差異。

  核心城市的功能,在于作為所在經濟圈與外部經濟的“中介”,為區域內功能型城市的生產企業提供金融、法律、財務、咨詢、貿易、物流等服務,并作為國內大型企業總部、跨國企業區域總部的所在地。相比功能型城市,核心城市的特征有三點: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更高;行業部類更廣,幾乎囊括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所有方面;行業分工更細,尤其是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

  跨國企業中國各個城市的行業分布,很好的印證了我們的觀點。以北京為例,根據仲量聯行前期的一項調查,傳統工業只占跨國企業在北京所有投資行業的14%;而南京的比例,則為37%。如果將高科技通訊行業考慮在內,北京的比例為47%,而南京的比例則高達74%。(圖5、圖6)

  很顯然,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的核心城市,分別是香港、上海、北京。隨著北京、上海的崛起,香港雖已不再是中國與外部交流的唯一中介,但在珠三角區域,其核心地位是廣州、深圳所無法取代的;香港如能加快融入珠三角的步伐,雖然會經歷價格全面降低的陣痛,但無疑更有助于其長遠發展。在環渤海區域,天津將成為未來的制造與物流中心,但北京作為生產性服務業中心的地位仍不會改變。至于上海,更是如此,長三角無城市能出其右。

  跨國企業在華的布局,正反映了這一特征。根據仲量聯行的調查,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0%的公司在北京開設了代表處,上海的數據是78%,而廣州和深圳,則分別只有52%和36%。(圖7)

  具體到商務地產的長期發展空間,我們看好北京、上海,看淡廣州、深圳。從各城市寫字樓、商業用房(酒店、商場)投資額占全國的比重看,正印證了這一觀點。(圖8、圖9)2006年,北京和上海的寫字樓投資額占全國的比重,分別是23.48%和13.46%;而廣州和深圳的數據,則分別只有7.91%和3.30%。2006年,在商業用房(酒店、商場)領域,北京和上海占全國的比重,分別是9.63%和6.61%;而廣州和深圳的數據,則分別只有2.35%和2.83%。

  2.機遇大于挑戰

  中國的商務地產,起步于1990年代,加速于2000年之后。從2000年至2006年,中國商務地產的投資額從840億元增加到3269億元;而銷售額也毫不遜色,從2000年的579億元上升至2006年的3207億元。(圖10)在這七年間,投資額與銷售額的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5.40%和33.03%。這樣的發展速度,遠高于同期GDP增速;與高歌猛進的住宅產業相比,也不遑多讓。(圖11)

  令人驚詫的是,從2000年至2006年,中國商務地產的整體平均價格從3510元/平方米增加到6895元/平方米,其復合增長率只有9.14%。

  我們預計,中國的商務地產在未來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正如上文所述,在城市化速度由增變減后,一線城市的高端商務地產,二三線城市的中低端商務地產,將有較大需求。

  就具體城市而言,2000年以來,受2001年申奧成功刺激的北京,其商務地產的發展無疑最為突出,上海也有不俗的表現,而廣州、深圳兩地,則較為一般

  在供應方面,2006年北京商務地產的投資額是2000年的5.8倍,而上海的數據是3.1倍,至于廣州、深圳的數據,則分別只有2.1倍、2.7倍。(圖12、圖13、圖14、圖15)

  在需求方面,從2000至2006年,北京商務地產銷售額的復合增長率達到驚人的44.77%,上海的數據是37.51%,至于廣州、深圳的數據,則分別只有25.15%、16.82%。

  在價格方面,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00至2006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的商務地產價格溫和增長,分別為2.80%、4.75%、2.89%、6.46%,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9.14%。值得一提的是,這四大城市的價格相差甚遠,可能是因為各個城市的統計樣本存在很大差異,使得絕對值的比較失去意義,而只能考慮其相對增長。

  2.1逐步改善的供求比

  無限的未來,因為朦朧,總是容易讓人過度沖動,商務地產的開發商們同樣如此。

  從2000年至2006年,全國商務地產的竣工面積一直高于銷售面積,而新開工面積又遠高于竣工面積。這意味著六年來商務地產一直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而未來兩至三年之后的供應仍將快速增加。(圖16)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這七年間,共有37612萬平方米的商務地產竣工,而銷售面積是23821萬平方米,這意味著有37.69%竣工的商務地產無法在二級市場實現銷售。

  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大城市的數據,分別是52.93%、23.88%、45.24%、59.18%。(表3)上海的比例最為樂觀;至于北京如此嚴峻的局面,可能主要是因為開發商對奧運機遇的過分樂觀所致。

  當然,部分開發商會選擇將竣工后的物業自己持有,或者自己使用,或者直接租賃,這部分沒有具體數據,但我們將在下面通過一定的假設可以進行估算。

  在建面積與竣工面積之比,表征著未來一至兩年相比現在的供應變化。可以看出,未來一至兩年內,廣州供應將大幅增加,而上海、深圳則較為一般;至于北京,因為奧運前后對相關建設的控制,未來供應增幅將是四大城市最低的,與全國水平基本持平。(圖17)

  竣工面積與銷售面積之比,新開工面積與銷售面積之比,是最為重要的兩個供求指標,前者反映現在的供求關系,而后者則反映未來的供求關系。我們以現實為依據,做出如下假設:

  (1)商務地產(含寫字樓、酒店、商場)的平均建設周期為2.5年,且建設項目在時間序列上是平均分布的;(2)未來需求決定于過去需求。我們選取2000年至2006年的數據,取其復合增長率來計算未來需求;(3)自持物業(自用或直接出租)占開發商所有竣工物業的比重基本保持穩定,以2000年為基準,全國的平均水平為10%,而四大城市則為20%,在2004年之后比重有所上升;(4)政府關于建設項目的開工、建設、竣工驗收等各項標準不會發生重大變化。

  很顯然,如圖18、圖19所示,從調整后的供求比看,全國平均及四大城市的商務地產,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深圳、北京略有隱憂,上海表現最好。未來一至兩年內,上海的商務地產將供不應求;北京供求關系有較大改觀,但因前期的過度投資,吸納閑置物業的壓力仍很大;廣州仍將供過于求,但略有改觀;而深圳則最為悲觀。

  2.2競爭催生企業分化

  商務地產市場多年來的供過于求,使得市場競爭程度加劇,企業分化速度加快。在商務地產市場,國際化企業成為主角,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日益狹小。

  優質項目投資巨大,市場進入門檻極高。隨著土地市場逐漸規范,招拍掛方式全面實施,優質商務地產項目的土地價格也大幅提高。高昂的土地成本與投資額,讓多數企業望而卻步。

  以上海市陸家嘴竹園商貿區2-3、2-4地塊為例,由和記黃埔與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土地出讓總價約為45.6億元,樓面地價達到了12000元/平方米。而中信泰富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合作開發的上海船廠地塊,分三期開發,總投資額預計將突破210億港元,而中信泰富至少共需投入100億港元。

  交易市場仍欠發達,投資回收周期較長。以中國國貿的三期工程為例,其總建筑面積將達到54萬平方米;其中,A階段建筑面積29.7萬平方米,投資額約為人民幣47.46億元,而項目回收期則長達14.26年。而交易市場仍欠發達,極大的影響了開發商回收投資的速度。這點將在后面做進一步分析。

  國際巨頭的饕餮盛宴。考慮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與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加之商務地產的穩定收益,眾多國際巨頭紛至沓來,或以合作形式,或者單獨投資,尤其青睞于中國一線城市的高端商務地產,如和記黃埔、新鴻基、ING、凱德置地等,甚至連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行也投身其中。

  產業鏈條逐漸細化,發展模式面臨考驗。面對如此的競爭,由初期的綜合運作逐步過渡到專業經營,成為內地企業的必然選擇,發展模式的轉型或者升級成為關鍵。

  2.3發展模式之辯

  競爭的加劇,已經促使商務地產類企業開始分化。企業現在的盈利模式究竟怎樣,未來選擇何種發展模式,將深刻的影響其長遠發展。

  根據產業鏈價值增值方式的不同,房地產企業的盈利模式各有區別,我們進而可以將相關企業劃分為六大類:綜合運作類,地產開發類,房產開發類,物業持有類,整合營銷類,金融投資類。在商務地產領域,綜合運作類的代表,如金融街、陸家嘴等;物業持有類企業,如中國國貿;當然,單純的地產開發類或房產開發類企業,非常少見;整合營銷類企業,在內地也很少,國際級企業如世邦魏理仕、仲量聯行等;金融投資類企業,在國內更是尚付闕如,國際級企業有ING、凱德置地等。

  在行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占據主導地位的企業發展模式各有不同。對于一個房地產企業而言,選擇何種盈利模式,既取決于其核心資源運作能力,也取決于房地產開發的整體環境。

  在行業起步期,市場并不完善,關系運作和投機現象較多,在良好的需求形勢下,只要能獲得資源,就有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企業傾向于獨立運作,綜合運作模式占主導地位。

  在行業發展期,房地產發展進入到相對穩定階段,隨著房地產周期的來臨和競爭的加劇,市場風險加大,為抵御風險,企業開始專注于核心資源運作,逐步走向專業經營的道路。

  在行業成熟期,市場運作完全專業化,相關金融市場趨于成熟,一些企業開始從單純的房地產開發中脫離出來,專注于房地產資產運作,金融投資的模式開始逐步形成。

  我們認為,商務地產市場正處于由起步期向發展期過渡的階段。與之對應,相關企業的發展模式,由綜合運作類型占主導地位,正向專業經營方向過渡。無論是地產開發、房產開發,還是物業持有、整合營銷,相關企業必須選擇其中一類作為轉型方向。考慮到商務地產行業離成熟期還為時尚遠,而資本市場仍待完善,向金融投資類企業發展,暫時不會成為相關企業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就現有上市公司而言,中國國貿已經發展成為純粹的物業持有類企業;而金融街正從原來的綜合運作類企業逐步轉型,房產開發類或者物業持有類,是其可行的兩種選擇;而陸家嘴也同樣處于轉型期,地產開發類或者房產開發類,是其可行的兩種選擇。

  2.4兩難選擇:銷售或持有

  銷售還是持有,永遠是以商務地產為主要業務的房地產公司所面臨的兩難選擇。竣工后即刻銷售,意味著短期可觀的利潤、良好的業績表現;而持有經營,則需要在持有期間逐步收回投資成本并獲利。

  公司對未來租金、空置率的判斷,是影響其銷售或持有某項物業的關鍵因素。市場的各個主體會根據區域歷史數據、可類比物業的相關數據及區域的未來發展,各自形成關于區域及該項物業未來的租金、空置率水平的預期,銷售的成交價格往往反映了市場預期的平均水平。顯然,供應方如果預期未來租金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空置率低于平均水平,則會傾向于銷售;反之,則會傾向于持有。

  其次,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預期現金流等財務因素,也影響到如何選擇。

  最后,公司現有及預期未來可獲得的土地儲備數量,是影響開發商選擇銷售或持有的重要因素。

  考慮到獲得優質土地資源的不可預測性以及上述因素,選擇銷售,在獲得一次性現金流入的同時,意味著未來現金流入的不可預測,進而造成其業績潛在的波動性較大;而選擇銷售,則能保證未來較為穩定的現金流入。以中國國貿和金融街為例,這種區別非常明顯。(圖23)

  最重要的是,國內商務地產的交易市場仍欠發達,這造成商務地產的交易費時較長,交易成本高昂。商務地產以整棟銷售為主,單筆交易金額很大,對買方的資金要求較高,普通個人投資者一般無法涉足。以酒店為例,全球酒店交易市場的買賣雙方,絕大部分是機構投資者。(圖24、圖25)很顯然,國內暫時缺乏如此眾多且較為成熟的商務地產機構投資者。

  對于商務地產的開發類公司而言,市場交易的欠發達,既容易加大其業績波動,也使其開發的物業在未來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而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資金的門檻過高,往往使其難以直接進入商務地產投資領域。

  2.5 REIT:曙光初現,前景無限

  國內商務地產市場尚欠發達,而如前所述,對以商務地產的開發與經營為主的地產公司而言,永遠面臨著兩難選擇:銷售或者持有。REIT應時而生,正成為破解這一窘境的可行選擇,將極大的拓展相關公司的融資渠道。

  對于開發商而言,REIT并不遙遠,將所持內地物業在香港、新加坡發行REIT已經成為現實,成功案例如香港的越秀REIT、新加坡的CRCT(凱德中國商業信托投資基金)、香港的RREEF(睿富中國商業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至于在內地創立REIT市場,已經成為相關機構的研究重點,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有望成為現實。

  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REIT”)是一種以發行信托基金的方式募集資金,由專業投資機構負責進行房地產投資,并將投資收益按比例分配給基金持有者的一種基金信托產品。REIT起源于美國,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房地產領域最為重要的投融資產品,其市值已經遠遠超過通常意義上的房地產上市公司。(圖26)

  作為一項專注于房地產領域的類資產證券化產品,REIT可為中小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不動產投資組合,具有標準化、流動性強、收益穩定等諸多優點。

  REIT可看做信托、股權關系、基金的三位一體。在REIT的一般結構中,發起人、REIT單位持有人、資產管理公司、物業管理公司是必不可少的主體;當然,在契約型REIT中,信托公司為REIT持有的物業提供信托服務,以規避發起人及資產管理公司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圖27)

  對于機構及個人投資者而言,之所以投資REIT,是因為它具有:

  (1)穩定的收入。按照FTSE NAREIT REITs指數及FTSE NAREIT Equity顯示,1987-2006年間,美國所有REIT的平均收益為12.47%,而權益型REIT的平均收益為14.08%,與眾多證券指數表現基本持平。至于波動性方面,REIT表現突出,比多數證券指數更為穩定。(圖28、圖29)

  (2)潛在的資本收益。付給REIT持有人的應納稅收入可免繳企業所得稅,是REIT吸引投資者的重要原因。

  (3)投資組合多樣化。與房地產公司相比,REIT持有物業的類型更為分散,投資組合的多樣化,是其風險較低的主要原因。(圖30)

  (4)較低的風險。如上所述,REIT兼有信托與基金的特點,REIT持有人作為信托人,將基金份額托付給信托公司等受托人,而資產管理公司則負責管理REIT所持有的物業。通用的以SPV(特定目的載體)購買物業資產組合是一種真實銷售,在法律上不再與發起人的信用相聯系,是一種有限或無追索權的銷售活動。實現了破產隔離,即REIT在發起人破產時不作為清算資產,從而有效的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

  對于以房地產公司為主的發行者而言,REIT更是具有特別的吸引力。除了可開辟新的融資渠道、發售靈活、可獲得管理費等優點外,REIT采取的信托方式,將REIT所屬物業已與發起人其它資產分隔開來,不會影響到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表5)

  考慮到國內尚欠發達的商務地產交易市場,對于商務地產的開發類企業而言,REIT提供了一個快速回收其前期投資的渠道;另外,通過持有部分基金單位,可獲得物業的部分租金收益,同時還可以獲取一定的管理費。對于物業持有類企業而言,雖然租金收益較為穩定,但投資回收期很長,難以持續不斷的增加持有物業;而發行REIT,不斷將前期項目的投入部分變現,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為物業持有。

  與房地產公司相比,REIT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具有非常高的透明度,且風險較低。以香港為例,高達90%的派息率,保證了投資者能獲得物業的大部分收益,而杠杠效應也較低,以規避潛在的投資風險。(表4)

  作為內地物業赴港發行REIT的先行者,越秀REIT在2005年12月份成功募集約17.93億港元,再加上12.87億港元的貸款,發起人越秀投資一次性變現約30.8億港元,資產負債率由71%下降到64%。(圖31)其發行后的具體結構如下:

  171號文件出臺后,對外資投資房地產的限制提高,離岸直接購買并持有國內物業的方式已被禁止;外資如欲投資國內物業,必須在國內設立公司,并借此間接控制國內物業。而凱德中國商業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CRCT)的設立,正是通過這一方式合法規避了171號文件,這也是當前可行的途徑。當然,相應的稅費也有所增加。(圖32)

  對于開發商而言,在香港、新加坡發起REIT,最大的挑戰有以下三點:REIT需要明確的房地產所有權;現金匯出問題,在現在的外匯管理體制下,一年中只能匯出租金1到2次,且外國公司不得持有人民幣帳戶;對特定目的載體(SPV)不太熟悉。房地產所有權的問題因

物權法的出臺已有較大改觀,而對REIT及SPV的有限認識,或許是很多開發商亟待改善的問題。

  概而言之,對以商務地產開發類公司,REIT將為公司所開發的商務地產提供一個快速回收投資的渠道。對物業持有類公司而言,雖然會有穩定的收益,但投資回收期很長,難以持續不斷的增加持有物業;而發行REIT,不斷將前期項目的投入部分變現,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隨著內地房地產上市公司對REIT認識的逐漸深入,不排除未來將所持物業發行REIT的可能,尤其是自持物業較多的相關企業,如北辰實業、中國國貿、金融街等。

  3.重點子行業分析

  對于商務地產而言,寫字樓、酒店、商業地產是其主要組成部分。三者既有共性,高度區別于住宅;但也個性突出,三者互有不同。

  地段高于一切。商務地產的發展,對地段的要求要高于住宅。商務地產,特別是高端商務地產的興起,一般都是集中式、成規模的發展,特別是在核心城市的特定地段,且往往經歷了一個從單體項目到中央商務區的發展過程,如今日蔚為壯觀的CBD即是從當年的國貿中心發展而來。

  對商務地產的經營者而言,保持整個物業產權的完整性尤為重要。若整個物業的產權較為分散,則很難保持租戶定位的一致。

  在二級市場上,因為商務地產單體項目資金額度很大,買方多為機構投資者。最終需求方選擇租賃的比例很高,在80%以上,而購買后自用的比例遠低于住宅。

  三者顯然都受惠于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但具體則各有不同。寫字樓市場取決于現代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如金融、法律、咨詢等行業;酒店市場取決于旅游業及會議市場的發展;而商業地產則取決于批發

零售業及餐飲業的發展。

  無論是對房地產行業,還是對資本市場而言,奧運正成為一種圖騰。我們根據對以前舉辦奧運會城市(洛杉磯、首爾、巴塞羅那、

亞特蘭大、悉尼、雅典)的研究表明,奧運會主要對房地產市場產生間接、長期的影響,內容包括:城市改造,奧運村的建設,基礎設施的改善,因綠色奧運帶來的環境保護,旅游業和會議市場的提高。

  就奧運會的影響而言,北京的酒店市場短期受益最大,商業地產則稍微遜色,而寫字樓市場并不受太多影響,但因奧運而對相關建設的控制,未來兩年依然健康。

  主辦奧運會之類的大型運動會,對房地產的直接影響取決于當地市場規模和成熟度。

  市場越小、越不成熟,這些影響越大。

  至于寫字樓、酒店、商業地產三個子行業的具體發展,以及奧運會對相關子行業的影響,我們有如下判斷:

  3.1寫字樓:關注高端

  對于中國寫字樓整體市場而言,在2000-2006年間,其投資額、銷售額與均價的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1.11%、33.46%、10.67%,發展速度較快。但從其供求關系看,一直是供過于求;在2000-2006年間,累計有34.11%的寫字樓沒有在二級市場實現銷售。(圖33)

  從竣工面積與銷售面積之比的變化看,供過于求的局面在近年有所改善,從2000年的2.23降低至2006年的1.11;考慮到自持物業的存在,調整后的該比例由2000年的2.0降低至2006年的0.96。但考慮到2006年的新開工面積、施工面積將分別達到2108.9萬平方米、7366.3萬平方米,而2006年的銷售面積雖然劇增了48%,但也僅達到1205.5萬平方米,因此我們認為,未來的中國寫字樓市場整體仍將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圖34)

  對于北京寫字樓市場而言,在2000-2006年間,其投資額、銷售額與均價的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9.81%、37.69%、1.27%。從供求關系看,一直是供過于求;在2000-2006年間,累計有41.96%的竣工寫字樓沒有在二級市場實現銷售。

  從竣工面積與銷售面積之比的變化看,供過于求的局面在近年有所改善,從2000年的2.36降低至2006年的1.17;考慮到自持物業的存在,調整后的該比例由2000年的1.89降低至2006年的0.90。

  考慮到因奧運而對相關建設的控制,新增供應預計將大幅減少,2007、2008年的北京寫字樓市場的供求比,將繼續下降。而在奧運結束后的新開工項目,其上市時間平均將至少需要兩年。因此,我們預計,未來一年的北京寫字樓市場,整體將進入消化已有存量的階段。

  2006年,北京寫字樓的銷售面積達到驚人的260.4萬平方米;而2007年第一季度,也有不俗表現,銷售了46.4萬平方米的寫字樓。按此速度,如果不考慮新增供應,已有存量將在兩年左右吸納完畢。但考慮到2006年施工面積達到驚人的1245.8萬平方米,這部分項目將很有可能在奧運結束后的兩年之內入市。因此,我們認為,在2008年底之前,北京寫字樓二級市場基本將保持供求平衡;而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將面臨較為嚴峻的供過于求的挑戰。(圖35、圖36)

  奧運會對最近幾屆主辦城市的寫字樓市場產生的影響各不相同,對于小型、不太成熟的市場最為顯著。的確,奧運會可以作為主辦城市絕好的宣傳活動,但如果沒有實際條件的改善,如改善的基礎設施和商業環境、充足的熟練勞動力,奧運會不會吸引到更多的國際資本。

  在巴塞羅那,1986-1990年間,以奧運會為動力,當地不太成熟的寫字樓市場加速發展。少量前期項目的成功,刺激了過度開發,空置率從1989年的0.7%增加到1992年的10.4%。寫字樓市場在1991年達到高峰,隨著供應量不斷增加,租金下降了接近50%。

  市場直到1994-1995年間才再次恢復平衡。在悉尼和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經濟強勁增長,寫字樓市場也大為改善。例如亞特蘭大,在220萬平方米中央商務區的寫字樓存量中,僅奧運會相關活動就吸納了大約2萬平方米,而奧運會的間接影響,就更難以估計。

  對于寫字樓市場而言,更長期的影響是交通運輸與電信基礎設施的改善。例如,奧運會促進了悉尼和亞特蘭大的此類開發。為支持奧運會,這兩個城市都改善或擴建了機場,建設了新的公路、鐵路和電信系統,這些因素有利于吸引賽后的寫字樓租戶。

  而雅典屬于較不成熟的寫字樓市場,因此不太可能吸引到與悉尼、亞特蘭大相同水平的國際寫字樓租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城市營銷百家談>>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攜手新浪共創輝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