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風電設備:風起云涌 機會還是風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13:30 平安證券
平安證券 何本虎 歐洲引領全球風電市場。截止到2005年底,歐洲風電總裝機容量超過4050萬千瓦,占全球總容量的69%,提供了歐洲近3%的電力,提前5年實現了歐盟委員會2010年4000萬千瓦的目標。伴隨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以歐洲為代表的風電開發利用率較高的國家也是風電設備研究和制造技術最發達的地區。以Vestas、Gamesa、Enercon等為代表的優勢企業脫穎而出,逐步確立了全球的領先優勢,并形成較為穩定的市場競爭格局。 我國風電發展提速。根據全國900多個氣象站陸地上離地10m高度資料進行估算,全國平均風功率密度為100W/m2,風能資源總儲量約32.26億kW,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kW。另外,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kW,共計約10億kW,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風電以及風電設備制造在我國都屬于初步發展階段,我國政府也推出了種種的優惠措施推動國內風電以及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發展。2003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僅有56.7萬千瓦,年新增裝機不足10萬千瓦。2004年是我國風電發展的一個轉折點,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加快,2004~2006年的同比增幅都超過100%。2006年我國總裝機容量達到259.9萬千瓦,年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33.4萬千瓦,新增裝機數大約是2005年總裝機容量的2.5倍。 中國風電發展將呈現四大新趨勢。(1)行業趨勢:景氣度遠超預期。從各地區和主要發電集團的規劃看,2010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可能遠遠超過500萬千瓦,“十二五”規劃原定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規模也將被大幅突破。(2)市場趨勢:競爭加劇,機會與風險并存。我國至少有20家以上企業已經進入或正在進入風電設備領域,行業競爭將明顯加劇。(3)設備趨勢:單機大容量、變槳矩、變速恒頻、直驅式的國際化趨勢是主要方向。我國風電設備制造總體水平不高,國際化成必然趨勢。(4)外資趨勢:作用將發生變化。面對巨大的中國市場和中國的政策,外資企業在中國風電產業發展中的角色和地位也悄悄發生著變化,從以前的設備出口轉向三種新的模式。 投資策略:關注四點機會。(1)、關注行業景氣背景下的交易機會:用券商股的思路投資風電設備板塊;(2)、關注重組公司的超預期機會:銀星能源的黑馬故事;(3)、關注有望成為龍頭公司的價值性機會:東方電機的機會較大;(4)、關注基本面動態機會:湘電股份值得期待。 部分主要公司投資評級一覽表 一、歐洲引領全球風電業 1、裝機容量快速增長 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風能市場再創紀錄,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500萬千瓦,較2005年新增裝機1176.9萬千瓦增長27%。截止2006年,全球風能發電總裝機容量接近7500萬千瓦,比2005年增長了20%。 2、歐洲引領全球風電發展 目前,歐洲仍然是風能發電最大的市場,風電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能源。截止到2005年底,其總裝機容量超過4050萬千瓦,占全球總容量的69%,提供了歐洲近3%的電力,提前5年實現了歐盟委員會2010年4000萬千瓦的目標。 2006年,歐洲風電裝機容量再創新高。2006年歐洲風電裝機容量新增7588兆瓦,總價值90億歐元,較2005年增長了23%。 根據歐洲統計局的資料,目前,風力發電的發電量已占到了歐洲總發電量的3%以上,其中,丹麥風電發電量占該國發電量的23%,德國和西班牙為13%和12%。 德國風能利用仍居全球之首,2005年的總裝機容量達到1842.8萬千瓦,西班牙、美國等都在1000萬千瓦左右,印度和丹麥均超過了300萬千瓦,意大利、英國、荷蘭、中國、日本和葡萄牙等的裝機容量均已超過100萬千瓦。 另外,從各國的發展速度看,也存在明顯的差異。2005年新增容量最大的是美國的243.1萬千瓦,德國的180.8萬千瓦位居其次、西班牙和印度都在150萬千瓦左右,葡萄牙和中國均在50萬千瓦左右,分列位第五和第六位。 從全球風電發展的格局看,除了歐洲市場發展較為成熟外,亞洲、非洲等其他地區的風電仍處于起步階段,全球風電占所耗能源的比重仍相當低,比例大概在0.5%,后續發展的空間很大。 3、政策扶持成為行業發展的助推器 德國作為全球風電發展最快的國家,Enercon、Nordex、Repower、Fuhrlander等大型企業都誕生在德國,其發展的模式具有全球代表性。政策支持成為風電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具體又包括直接政策和間接政策兩個方面。 (1)具體政策 主要包括財政支持、稅收返還、國際性援助、項目貸款等手段,對技術開發給予資金、稅收、市場等方面的優惠,推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另外,在美國、西班牙、丹麥等風電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也有本地化要求、特許權制度等其他一些鼓勵政策。 4、競爭格局趨向穩定 伴隨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以歐洲為代表的風電開發利用率較高的國家也是風電設備研究和制造技術最發達的地區。以Vestas、Gamesa、Enercon等為代表的優勢企業脫穎而出,逐步確立了全球的領先優勢,并形成較為穩定的市場競爭格局。 近年來,雖然也有包括印度的SUZLON公司等快速成長,但并沒有改變優勢企業的競爭地位。相對而言,市場份額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是穩定格局中最大的變化。 譬如,西班牙的Gamesa在2003中期購并其國內主要對手MADE Tecnologias,其風機市場版圖得以快速增加,包括德國、丹麥及美國等地。 西門子在2004年10月購并了丹麥Bonus Energy后,在2005年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5%。隨后,西門子集團又購并了德國Flender Holding GmbH,以強化它風能技術的硬設備。Winergy占有全球40%風機組齒輪箱市場,主要客戶為西門子、Wind Power、Repower、Suzlon、GE及Vestas等風機大廠。 Vestas公司自收購其主要競爭對手NEG-Micon后,其在中國市場份額也迅速提高,已接近30%。 對比2004年和2001年的數據,一方面,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00年,前五名的累計市場占有率為66.3%,而2004年提高到了85.7%。另一方面,優勢企業的優勢進一步突出。Vestas在2004年的市場占有率從2001年的19.1%提高34.1%,優勢更加明顯。 另外,Gamesa的提高比例也提高了超過了10個百分點,Enercon也呈現穩步提高態勢 從長期發展趨勢看,兼并、重組等事項在國際優勢企業之間仍會出現,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會延續,但總體的穩定格局有望延續。 二、我國風電發展現狀 1、資源儲備豐富 根據全國900多個氣象站陸地上離地10m高度資料進行估算,全國平均風功率密度為100W/m2,風能資源總儲量約32.26億kW,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kW。另外,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kW,共計約10億kW。 如果陸上風電年上網電量按等效滿負荷2000小時計,每年可提供5000億千瓦時電量,海上風電年上網電量按等效滿負荷2500小時計,每年可提供1.8萬億千瓦時電量,合計2.3萬億千瓦時電量,大約相當于我國目前一年的電力需求量。 (1)北部地區風能分布帶。北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風能豐富帶包括東北三省、河北、內蒙古、甘肅、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自治區近200km寬的地帶。三北地區風能資源豐富,風電場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沒有破壞性風速,是我國連成一片的最大風能資源區,有利于大規模的開發風電場,但是當地電網容量較小,限制了風電的規模,而且距離負荷中心遠,需要長距離輸電。 (2)沿海及其島嶼地區風能分布帶。沿海及其島嶼地區包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km寬的地帶,冬春季的冷空氣、夏秋的臺風,都能影響到沿海及其島嶼,加上臺灣海峽狹管效應的影響,東南沿海及其島嶼是我國風能最佳豐富區。沿海地區經濟發達,沿海及其島嶼地區風能資源豐富,風電場接入系統方便,與水電具有較好的季節互補性。然而沿海岸的土地大部份已開發成水產養殖場或建成防護林帶,可以安裝風電機組的土地面積有限。 (3)內陸風能分布帶。在內陸一些地區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響,形成一些風能豐富點,如鄱陽湖附近地區和湖北的九宮山和利川等地區。 (4)海上風能分布帶。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東部沿海水深2m到15m的海域面積遼闊,按照與陸上風能資源同樣的方法估測,10m高度可利用的風能資源約是陸上的3倍,即7億多kW,而且距離電力負荷中心很近。隨著海上風電場技術的發展成熟,經濟上可行,將來必然會成為重要的可持續能源。 2、政策扶持推動行業發展 風電以及風電設備制造在我國都屬于初步發展階段,我國政府也推出了種種的優惠措施推動國內風電以及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發展。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開始執行其中,成為行業發展的轉折點,也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政策依據。 (1)富于遠見的行業規劃 2006年11月,《促進風電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出臺。《意見》指出,“十一五”期末,完成5000萬千瓦的風能資源詳細測量、評價和建設規劃;建立國家風電設備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和用于整機及關鍵零部件試驗測試的公共技術平臺;風機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 依照“十一五”規劃的5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計算,4年間復合增長率達到28%,絕對速度已經處于較高的水平。而且,實際的運行數據看,超出規劃的概率很大,“十一五”規劃風電裝機容量500萬千瓦的原定目標現正醞釀調整至800萬千瓦,這也為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2)有保障的上網機制 《可再生能源法》允許多種投資主體進入可再生能源領域,并且要求電網公司全額收購新能源發電量,從法律上為以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相對而言,目前的定價機制有明顯缺陷。目前,風電定價采用特許權招標方式,規定由風電上網電價最低的投標商中標,導致一些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以不合理的低價進行投標。 根據特許權定價制度,我國最后確定的中標上網電價,每千瓦時僅在0.38元至0.52元之間。經權威部門測算,年上網電量為等效滿負荷2000小時的風電場,經營期平均上網電價約每千瓦時0.60元,其投資回報率較為合理。目前中標價格普遍低于0.60元/千瓦時,風電運行投資回報率有限。 由于風力發電場60-70%的投資在風電設備,風電上網價格過低,抑制下游風電設備價格,最終將損害風電機組及零部件制造業,也影響了風電服務業。 有發改委負責人曾經表示,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風電電價調整的具體辦法。就電價來說,風電可能實行標桿價制度,標桿價制度可彌補招標不足。 如果風電價格制定方法出現有利于行業發展的變化,如給予一定補償價格等,將對風電以及風電設備制造廠商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緩解成本壓力。 (3)清潔能源發展機制(CDM)有助于風電項目控制成本 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在2008年至2012年間,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而通過CDM項目,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幫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應的項目,用比較低廉的成本抵消部分減排義務。 截至2007年4月16日,我國已經有70個項目在CDM執行理事會(EB)注冊成功,列第四位。風電作為清潔能源的一種,CDM機制將有助于風電企業成本控制。 (4)規范招標機制有利于行業規范發展 從2006年以來的招標規則看,較之前有了較大的改變,更加規范的招標機制有利于行業的規范發展。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單機容量要求提高 與往年風電特許權項目比較招標條件有些改變,主要是采用的風電機組單機容量不得小于750kW,有利于行業的綜合技術水平的提高。 70%的國產化率要求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強調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進口設備海關要照章納稅,明確表明了國家要鼓勵國產風電設備制造業的發展。 關于風電機組70%國產化率要求 中各個部件的比例作了一些修改,不僅考慮成本而且考慮重要性,例如降低了塔架的比例,還將原來不屬于機組范圍的升壓變壓器和風電場中控系統等排除在外。 “捆綁”招標提高行業透明度 每個投標人應確定一個風電設備制造商以后再投標,風電設備制造商要向招標人提交保證供應符合70%國產化率風電機組的承諾函,投資商在中標后只能采用投標書中確定制造商生產的風電機組,不得再進行設備招標另選制造商。 評價指標科學化 評標時將進行詳細評審及打分,內容包括下列五項:投標上網電價、本地化方案、技術方案、投標人的投融資能力、項目財務方案。各項評分內容分別制定相應的權重,各投標人的最終得分值為各單項內容評分的加權平均值,投標上網電價的權重由2005年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的40%降為30%。 總體看,指標設計較為全面,能綜合反映項目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技術特點,有利于行業的規范發展。 (2)單機容量逐步提高 風電設備單機裝機容量是反映綜合技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從我國風電行業的發展情況看,單位裝機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換個角度看,2005年之前雖然出現了一定波動,但絕對水平都不高。2006年的單位裝機容量達到932千瓦,已經接近兆瓦級水平。 具體各項目分析,我國目前最高的單位容量是Vestas為如東洋口提供的2000千瓦設備。 國內企業中,華銳、航天安迅能、東方汽輪機等公司也有1500千瓦的項目記錄。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我國的單位裝機容量還有較大差距。歐洲基本不用兆瓦級以下的設備,德國的Repower已經生產出5000千瓦單機容量的設備,這是目前全球的最高水平。 (1)地區規劃超過1500萬千瓦 從各地“十一五”期間風電項目的規劃來看,大約是國家規劃的2.7倍,已經遠遠超出國家規劃。內蒙古、河北等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的規劃最高,二者合計達到711萬千瓦,大約是國家規劃的4.3倍,占地區規劃總規模的45%左右。新疆、寧夏、甘肅、江蘇等地的規模也都達到100萬千瓦,大幅超過國家規劃目標。 我們認為,也許具體的執行進度與規劃會有一定差異,但有一點非常明確,2010年超過500萬千瓦的容量無庸置疑,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的機會相當大。 (2)發電集團的規劃超出預期 “十一五”期間,國電集團將建設裝機容量達30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和40萬千瓦的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目前有80萬千瓦風電在建,其中包括國家特許示范項目——江蘇如東第二風電場。未來5年間,國電每年將有50萬—60萬千瓦風電機組投產。 歷史數據看,國電集團旗下專營風力發電的龍源電力集團,占全國已投產風電裝機容量的比例在30%左右。依據300萬千瓦的規劃測算,“十一五”期末的全國規模超過1000萬千瓦的機會相當大。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也表示,原來我們規劃是到2010年能夠建到500萬千瓦(風電機組),但從現在發展形勢來看,完全可以大大超過,甚至可以達到1000萬千瓦。 (3)小結 綜合目前的格局看,地方規劃要遠超過國家規劃。依據電力行業投資的規律,規劃的落實可能以地方規劃為主。因此,我們認為,“十一五”期間,風電的發展實際進度將遠超過、國家規劃。在以后的年度內,行業的發展速度也將是超速的。 (4)風電設備面臨巨大投資機會 目前我國風電建設成本在8000~9000元/千瓦,而風電廠將有60%-70%的投資在風電設備上,風電設備成本在5000~6000元/千瓦。 我們按照2010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測算,“十一五”期間新增的風電設備市場可以達到450億元的規模,2007~2010年后設備需求為400億左右,年均份額達到130億元,巨大的市場給相關的企業帶來市場機會。 2、市場趨勢:競爭加劇,機會與風險并存 (1)現存狀況——外資企業占據主導 從全球競爭格局看,以Vestas、Gamesa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占據主導,五家主要公司的全球占有率之和接近80%。 同樣,國內的市場看,外資企業也占據絕對優勢。以2005年數據為例,國內產品總裝機容量為28.7萬千瓦,所占比例為22.7%。而以Gamesa為代表的外資企業的產品總裝機容量為97.9萬千瓦,所占比例為77.3%。 在國內企業中,新疆金風的總裝機容量為22.2萬千瓦,占我國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為17.5%,占國內產品的比例為77.4%,國內優勢非常明顯。 在外資企業中,Gamesa的規模最大,總裝機容量為27萬千瓦,占我國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為21.5%,占外國產品的比例為27.7%。 我們認為,雖然2005年的數據已經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但由于我國2005年的總體市場規模還較為有限,因此,未來的競爭格局可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 一方面,國際巨頭進入中國的步伐會加快。譬如,Vestas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8%,而在我國的占有率只有14%。隨著我國風電建設步伐加快,國際巨頭進入我國市場的方式、進度也會發生變化。 另一方面,國內企業的競爭格局必將呈現優勝劣汰的行業洗禮。在國內企業中,金風目前的市場份額最大,隨著新的企業不斷進入,國內企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原有的競爭優勢排序也會出現新的變化。 還有,境內外企業的差距有望逐步縮小。目前看,外資企業優勢明顯,隨著國家對國內企業的扶持以及國內企業的不斷技術創新,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有望逐步提高,形成新的境內外競爭格局。 (2)風起云涌,競爭加劇成必然趨勢 現象一:巴音項目招標 2006年底招標的巴音項目,有包括四大發電集團在內的九家公司參與了招標,在新的招標機制下,主要包括價格和國產化率兩個最重要的指標。總體上看,競爭激烈程度不低。 國產化率方面,幾家公司雖然有些差異,但都超過了70%,符合項目招標要求。價格方面,較為充分地反映了項目的競爭程度。中廣核、大唐集團和華能國際三家公司超過0.50元,龍元電力和北京國際兩家低于0.50元,但與0.50元的偏離度都不足10%。其實,這也是設備的成本區間,體現出投標單位的良苦用心。最后,項目還是預期地被價格最低的龍元電力獲得。 現象三:諸多廠家逐鹿風電市場 不完全統計,我國至少有20家以上企業已經進入或正在進入風電設備領域,我們分別列舉的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各10家企業,雖然不算完整,但已經具有了較強的代表性。 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也是一種不正常現象。 一方面,面對巨大的市場機會,企業投資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前面分析到,“十一五”期間新增的風電設備市場可以達到450億元的規模,由于2006年的絕對規模并不大,預計2007~2010年期間設備需求為400億左右,年均份額達到130億元,巨大的市場機會是企業投資的初衷。而且,我國的風電正處于發展初期,在穩定的競爭格局尚未形成的情況下,大量企業的介入就不難理解了,這也屬于我國的特色,在其他行業也有充分體現。另一方面,企業數量太多是不正常現象。我們在國際部分已經分析到,2004年,前五名企業的累計市場占有率已經提高到了85.7%。也就是說,能在風電設備站穩腳跟的只有少數企業,太多的企業意味著更加殘酷的競爭。 我們認為,除了國際上的兼并、收購外,人才的競爭也將成為風電設備發展的重要特征。 譬如,華儀電氣近期就成功引入國內處于相對領先地位的風電制造商浙江運達的董事長。 綜合看,我國風電設備行業的競爭才剛剛開始,對投資企業來說,風險和機會是并存的。 (2)兩大技術難題 技術角度講,葉片的失速特性和如何應對疲勞是兩大難題。機翼產生的升力大小隨機翼碰撞空氣的角度變化而變化,機翼的前緣和后緣的連線稱為弦線,而相對氣流和弦線的角度就是飛機的攻角(AoA角)。當機翼的攻角增加到一定數值時,升力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下降,這就是“失速”。風力機在風力太高時可以合理利用失速來限制功率的輸出,具體實施上存在很大技術難度。 風電高技術的另一個表現是如何應對疲勞。風電場的年平均風速在5~11米/秒,極端的瞬間風速可以達到70米/秒。風力機的疲勞載荷不但其幅度要比其他旋轉機大得多,而且頻譜寬,嚴重影響設計壽命。 (3)風機類型 風機的種類很多,依照形狀及旋轉軸的方向分,可歸納出兩種最主要的型式:水平軸式風力機和垂直軸式風力機。 水平軸式的能量驅動鏈(包括風輪、主軸、增速箱、發電機)是水平方向,轉動軸與風向平行。又可以細分為升力或阻力型,單頁 雙頁 三頁或多頁型,逆風和順風型。 垂直軸式的能量驅動鏈是垂直方向,轉動軸與風向垂直。垂直軸式有很多優勢,譬如增速箱和發電機可以置于任意方向,不需要偏航系統,最大的缺陷是效率低,而且容易疲勞 目前商用大型風力發電機組一般為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它由風輪、增速齒輪箱、發電機、偏航裝置、控制系統、塔架等部件所組成。風輪的作用是將風能轉換為機械能,它由氣動性能優異的葉片(目前商業機組一般為2—3個葉片)裝在輪轂上所組成,低速轉動的風輪通過傳動系統由增速齒輪箱增速,將動力傳遞給發電機。上述這些部件都安裝在機艙平面上,整個機艙由高大的搭架舉起。由于風向經常變化,為了有效地利用風能,必須要有迎風裝置,它根據風向傳感器測得的風向信號,由控制器控制偏航電機,驅動與塔架上大齒輪咬合的小齒輪轉動,使機艙始終對風。 (4)風電設備發展的國際趨勢 從國際風電設備技術發展趨勢看,主要體現在容量大小、漿矩變化、驅動方式、控制技術等主要方面。 單機容量增大 單機容量越大,單位千瓦的造價越低。正是基于經濟效益的優勢,單機容量逐步提高成為國際風電設備發起站的主要趨勢之一。 20世紀末,風電機組主流規格在歐洲是750千瓦,美國是500千瓦。進入21世紀,主流機型已經達到1500千瓦。譬如丹麥的新建風場的單機容量都在1000千瓦,德國在北海建設的風場的單機功率在5000千瓦。 目前,世界主要風機制造商都提出要在2010年實現10000千瓦的計劃。據報道,美國已經研制成7000千瓦的風機。 定槳矩向變槳矩的變化 以前的槳葉采用固定模式,現逐步發展為變槳矩模式。利用變槳矩調節技術,葉片的安裝角可以根據風速的變化而改變,氣流的攻角在風速變化時可以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圍。當風速大于額定風速時,仍可以保持穩定的輸出功率。 變速恒頻技術的采用 目前市場上的失速型風電機組一般采用雙繞組結構(4極/6極)的異步發電機,雙速運行。 在高風速段,發電機運行在較高轉速上,4極電機工作;在低風速段,發電機運行較低轉速上,6極電機工作。雙速運行的優點是控制簡單,可靠性好。缺點是由于轉速基本恒定,而風速經常變化,因此風力機經常工作在風能利用系數(Cp)較低的點上,風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變速風電機組一般采用雙饋異步發電機或多極同步發電機。雙饋電機的轉子側通過功率變換器(一般為雙PWM交直交型變換器)連接到電網。該功率變換器的容量僅為電機容量的1/3,并且能量可以雙向流動,這是這種機型的優點。多極同步發電機的定子側通過功率變換器連接到電網,該功率變換器的容量要大于等于電機的容量。變速運行風電機組通過調節發電機轉速跟隨風速變化,能使風力機的葉尖速比接近最佳值,從而最大限度的利用風能,提高風力機的運行效率。 驅動方式 從風輪到發電機的驅動方式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通過多級增速箱驅動雙饋異步發電機,簡稱為雙饋式。第二種是風輪直接驅動多極同步發電機,簡稱為直驅式(或無齒輪箱式)。第三種是單級增速裝置加多極同步發電機技術,簡稱為混合式。混合式設計旨在融合雙饋式和直驅式機組的優點而避免其缺點。芬蘭WinWind公司已開發出容量1.1MW,葉輪直徑56米的混合式風電機組。 從國際上的趨勢看,直驅式風力機由于具有傳動鏈能量損失小、維護費用低、可靠性好等優點,在市場上正在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 (5)國際接軌是我國風電機組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狀分析:與先進水平差距明顯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大型并網風電機組,直到1997年在國家“乘風計劃”的支持下,才真正從科研走向了市場。我國風力發電機組的研發能力嚴重不足,基本還處于跟蹤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階段。 而且,國產產品大多是“定槳定速”技術的,只相當于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 但就是這樣的技術我們還沒有自主開發的產品。 一方面,國內風電技術基礎薄弱,核心技術缺乏。由于我國風電設備制造起步較晚,雖然采取了測繪仿制、合資生產或購買許可證國內組裝等技術途徑,但未能掌握風電機組總體設計的核心技術。 同時,開發中的測試、試驗標準與規范極不健全。雖然我國對風電機組的測試技術作過一些研究,但不夠系統,技術標準、產品認證工作滯后,而且沒有風電設備的國家試驗風場。 另一方面,技術發展滯后,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國風電產業技術還沒有達到國外主流機型的技術水平,正在開發的機型已經是國外相對成熟的技術。而風力發電機組技術發展非常迅速,更大功率、更先進技術和新的設計理念不斷涌現,部分技術國內剛剛掌握就已經落后于國際主流技術。 國際風電發展的啟示 回顧國際風電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7~1987年。這個階段的主要成就是證明風力是可以發電的,風的很多特點是可以被人類利用和控制的。其中,丹麥和美國的研究成果最多,風機容量也從幾十千瓦發展到百千瓦。 第二階段:1987~1997年。風電技術逐步成熟,風電產業成規模的發展,并建立了穩定的商業模式。涌現出了近10家技術較為成熟的優秀制造企業,單機容量從百千瓦提高到幾百千瓦,變槳風機技術成熟并進入市場,與失速風機在競爭中共同發展。另外,風機的單位千瓦造價從1000美金降到700美金。 第三階段:1997~今。兆瓦級風機成主要趨勢,海上風電逐步推廣。隨著單機容量提高,為應對極限載荷和疲勞載荷的挑戰,新的直驅變速變槳和雙饋變速變槳逐步成為兆瓦級風機的主流技術。 我國的風電發展大致比國際先進水平晚10~15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6~1990年。尚處于探索和示范階段,其特點是項目規模小,單機容量小,也是從幾十千瓦開始。 第二階段:1991~1995年。示范項目取得成效并逐步推廣階段,就是在該階段的1994年,新疆風能公司迎來了第一個發展機遇——德國政府“黃金計劃”援助,即提供進口德國風電機組費用2/3的無償援助,進8臺總容量為4050千瓦的風電機組,使得風電場容量增加到6100千瓦,在我國也首次出現500千瓦的產品。 第三階段:1996~2004年。新疆風能公司迎來了第二次發展機遇——國家在“九五”期間決定推進大型風電機組的國產化研制,公司進行了以科研人員入股成立有限公司作為科研項目承擔主體的機制創新。1998~2000年,研制出10臺國產化率34%~96%的600千瓦風電機組,并催生了在國內市場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的新疆金風科技股份公司。 第四階段:2005~今。2005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1月,《促進風電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出臺。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依托下,出現了包括東方電機、大連重工、湘電股份、沈陽工業大學、哈爾濱動力、航天安迅能等一大批具有較強技術背景和綜合技術實力的企業,國內風電產業風起云涌,進入群雄逐鹿階段。 結合前面的國際經驗分析,我國風電產業起步晚10年,目前的綜合階段仍比國外落后10~15年。1997年時,國外已經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競爭格局,而我國目前的競爭才剛剛開始,更加激烈的競爭場面將后續上演。 趨勢展望:國際接軌是必然趨勢 借鑒國際風電發展的經驗,除了政府扶持等外部因素外,技術創新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內生性因素。風電作為全球一體化的產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就是國際化接軌。單機大容量、變槳矩、變速恒頻、直驅式是國際風電技術的主要趨勢,也是我國風電產業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國內風電機組制造企業面臨著技術路線從定槳定速提升到變槳變速,單機功率從百千瓦級提升到兆瓦級的雙重壓力,技術路線跨度較大關。今后,我國大力發展大型風電機組的重點是掌握大型風力發電機組核心關鍵技術,包括總體設計、總裝技術及關鍵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等,整機技術路線將以目前歐洲國家流行的變槳變速的雙饋異步發電型、低速永磁同步發電型為主。 從我國風電技術發展的現狀看,以金風科技為代表的企業已經基本實現了600kW、750kW和800kW風力發電機組的國際化接軌。依靠國外技術和自主創新,國內的部分企業在兆瓦級水平上也已經具有了較強的競爭力。 4、外資趨勢:作用將發生變化 “十一五”期間,為鼓勵國內風電設備產業的發展,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明確強調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進口設備海關要照章納稅。 面對巨大的中國市場和中國的政策,外資企業在中國風電產業發展中的角色和地位也悄悄發生著變化,從以前的設備出口轉向三種新的模式。 (1)獨資建廠 一方面,為縮減生產成本,使產品更具競爭力。以Vestas為例,同類型的設備,在中國的生產成本要比其在丹麥低15%到20%。另一方面,為符合中國政府對風電項目70%國產化率的政策要求。以Vestas、Gamesa、GEWind、Suzlon為代表的國際風電制造巨頭目前紛紛在華投資建廠。 2006年6月28日,美國GE能源集團的中國首個風機組裝廠于沈陽正式宣布成立,以成套設備為主。 同樣在2006年6月,丹麥Vestas風力發電設備(中國)有限公司在天津的新工廠正式投產,一期投資額為3000萬美元,主要生產風機的核心部件葉片。 2006年,西班牙風力集團Gamesa的新廠也在天津投產,該廠的產能規模達到年產7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能力。 新加入中國市場爭奪戰的還有印度企業Suzlon,這家世界第六大風機廠商在天津的工廠已于2006年3月開工建設,預計年生產容量將達到80萬千瓦。 國外風機制造廠商進入中國后,只有西班牙Acciona等寥寥幾家企業建立合資工廠,美國GE、丹麥Vestas等巨頭都是建立的獨資工廠,完全是獨立制造風機,或只是就一些非關鍵部件如塔架等向國內部件廠商采購,這與政府當初希望這些跨國巨頭們逐漸轉移技術的期待相去甚遠。 簡單的加工轉移的獨資企業是否受到政策上的制約,我們尚不確定。否則,憑借他們的技術優勢,對國內企業的沖擊仍相當大。或者說,國內企業參與競爭是有難度的。 (2)合資建廠 較為典型的是南通航天萬源安迅能風電設備公司的模式,公司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西班牙安迅能集團、西班牙英莎集團三方合資設立,可以實現技術引進和國產化率70%的雙重目標。 哈飛威達風電也屬于類似情況,由哈爾濱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芬蘭WinWind共同出資建廠。 上市公司中的湘電股份也是與日本原弘產進行合資,并利用在荷蘭的風電公司的技術進行自主創新。 (3)技術合作 目前位居國內企業二三為的大連重工和東方汽輪機廠都是采用引進國外的技術,然后自己逐步消化的模式,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技術轉讓費。 大連重工早在2003年就出資引進了當代世界風電主流機型先進技術——德國的1.5兆瓦變速變槳雙饋恒頻風力發電機組技術,2006年又引進了增速機技術等,并逐步掌握了增速機、電控系統等核心技術。 東方汽輪機廠與德國REpower公司于2004年11月簽定生產許可證合同,轉讓其在歐洲市場十分成功的1.5MW風力發電機組MD70、MD77兩種機型全部技術,產品實現了制造的國產化,技術的逐步消化和自主創新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另外,西安維德風電設備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天威保變等公司都屬于類似情況。 四、投資策略:關注四類機會 1、關注行業景氣背景下的交易機會:用券商股的思路投資風電設備板塊 我們在前面已經分析到,“十一五”期間,風電的發展速度超出國家規劃將成為必然趨勢。 而且,行業的高景氣有望貫穿“十二五”,甚至到2020年,雖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在行業維持景氣的背景下,應投資怎樣的公司?邏輯上講,應投資龍頭企業。而我國的風電發展提速才剛開始,除了金風科技外,其他公司并沒有絕對的優勢。 我們認為,在行業景氣和龍頭模糊的背景下,投資整個板塊是最好的策略。最簡單,也最有效。而且,牛市的環境也支持這樣的理念。就象牛市環境中投資整個券商板塊一樣,在臺灣、日本、新加坡都曾演繹過。 2007年上半年的實際情況看,幾只涉足風電設備業務較深的股票在二級市場的表現都不錯,漲幅最小的東方電機為150%,也超過了上證指數的100%的漲幅。 短期來看,也許覺得漲得太多。確實,這些個股的市盈率都不低,已經超出了正常的估值區間。如果你繼續看好牛市,又屬于比較激進的投資者,就可以買一點符合牛市思維的風電設備股。我們維持東方電機、湘電股份、華儀電氣、銀星能源的“推薦”投資評級。 2、關注重組公司的超預期機會:銀星能源的黑馬故事 銀星能源作為2007年的大黑馬,上半年的累積漲幅為300%,最高漲幅為500%。故事很簡單,重組進入風電產業。 公司大股東寧夏發電集團是很有實力的企業,2005年風力發電裝機容量位居全國單個風場第一。另外,集團旗下恩德(銀川)風電設備公司生產的首臺S77/1500千瓦型風力發電機組裝完工。銀星能源與寧夏發電集團已成立合資公司從事風力發電。2006年集團收購吳忠儀表股份時,吳忠儀表表示有意進入風力發電領域,逐步形成調節閥、鑄造、風力發電及發電機組制造并舉的產業經營格局。公司的定向增發還沒有完成,后續的資產注入并不明朗,只能作為預期。 公司前身是吳忠儀表,被ST了,2007年初的股價不足3元。經過重組,有望成為具有兆瓦級風電成套的企業。按照目前的行業競爭狀態,兆瓦級風電成套的公司是稀缺資源,二級市場估值至少在15元,就是這樣的理念,成就了最高500%的漲幅。 我們認為,由于風電設備的行業競爭態勢還很不清晰,也很不穩定。這樣,就增加了預期的價值,后續的重組中仍會有類似銀星能源的股票出現。 銀星能源的價值不完全在于進入了風電設備領域,而在于進入了兆瓦級產品行列,因此可以給予15元以上的估值,這是投資者把握重組股機會的關鍵。 3、關注有望成為龍頭公司的價值性機會:東方電機的機會較大 我們反復提到,風電設備在我國屬于一個新興行業,行業景氣將超出市場預期是明確的,但行業競爭態勢極不清晰。預測作為概率事件,也給了研究員以想象的空間。正是基于這樣的思想,我們大膽做出行業競爭態勢的判斷。 第一類企業:“3+1”模式。我們認為,三大發電集團加上金風科技最有機會成為未來發展的生力軍。三大發電集團,我們看重他們的綜合技術修養和電力設備制造的經驗,東方汽輪機的風電業務的超預期發展是最好詮釋。 資料顯示,東方汽輪機目前交付的風電機組是運行最穩定的。金風科技的優勢在于豐富的風電設備經驗,也有望成為未來的龍頭企業。 東方汽輪機旗下的風電業務,其發展速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風電業務目前的定單數超過900臺,對應的金額在90億左右,其中,2007年新增為45億左右。依照公司計劃,2007年計劃完成200臺,2008年和2009年分別完成300臺和500臺。 國內競爭格局看,以在手定單計算,東方電機僅次于金風和大連重工,依靠公司的綜合競爭實力,公司的市場地位仍有提升空間。 第二類企業:大連重工、湘電股份為代表的大型制造企業。這些公司都是國家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綜合技術水平不低,具有較強的消化能力。 第三類企業:銀星能源、華儀電氣為代表的機制優勢性企業。銀星能源具有股東背景優勢,華儀電氣具有民營企業高效的管理優勢,他們在后續也應有較大的發展。 4、關注基本面動態機會:湘電股份值得期待 (1)成套設備和關鍵部件更有潛力 風電設備的綜合技術水平看,成套設備體現出公司的綜合制造水平,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長期看,應享受更高的附加值,這是我們投資的首選對象。短期看,由于缺乏規模效應和技術消化不足,經濟效益不明顯,但并不改變長期投資價值。 關鍵部件看,對于雙饋而言,葉片和齒輪箱具有較高的價值,也具有較高的含金量,是投資者的次選標的。 葉片由于技術含量,進入壁壘較高,國內目前具備葉片生產能力的企業不多,分別是河北保定的中航惠騰和天津LM,加上Vestas、Gamesa與Suzlan即將在天津的建廠,中國將有五家工廠批量生產葉片。上市公司中的天奇股份也在研制,依據我們調研的資料,能否成功尚存在不確定性,需要進一步觀察。 齒輪箱也是重要部件,國內生產齒輪箱的廠家主要由重慶齒輪廠、杭州齒輪廠、南京高速齒輪廠。據了解,南京高速齒輪廠的認可度很高。在上市公司中,目前,沒有相應的企業。 發電機也是重要部件,但絕對價值不高,行業競爭較為激烈,不適合長期投資。以年產30萬KW風力發電機的廠商為例,年銷售收入大約為12000萬元,對于規模較大的電機廠貢獻不大。目前國內生產風力發電機的廠商主要有上海電機廠、蘭州電機廠、湘潭電機廠、沈陽電機廠、永濟電機廠、杭州發電設備廠。 對于直驅式電機而言,由于沒有齒輪箱外,電機是最高價值的零部件,價值要高于葉片。 湘電股份正在研制的2000千瓦電機的價值在400~500萬元/臺,占設備價值的比重的35%左右。公司成功的機會相當大,值得投資者關注。 (2)技術突破帶來價值溢價 按照規劃,湘電股份在風2010年達產后,將形成300臺套整機生產能力和500臺套的電機和電控,總產值達到30億,而這種效應在2008年后將逐步顯現。 我們認為,從行業發展趨勢和公司的競爭實力看,湘電股份具有獲得一定市場份額的機會,但是,公司面臨著與金風科技、大連重工和東方汽輪機等同樣的問題,兆瓦級的成套都沒有成型的產品。 依據我們跟蹤的信息,公司先行交貨的幾套設備可能以外購零部件為主。另外,有兩個時點值得關注:其一,2007年9月份,公司的樣機能否順利下線,其二,成套在2008年什么時候下線。如果能按照預期實現目標,公司將實現技術突破帶來的價值溢價。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