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工業面臨歷史性投資機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3日 19:05 證券導刊 | |||||||||||||||||||||||||||||||||
中信建投證券 鄭賢玲 如火如荼的第五次軍事變革 所謂軍事變革就是武器裝備的升級換代。迄今為止,人類軍事史上出現過5次大的軍事變革,第一次是3000多年前的冷兵器軍事變革,第二次是1000多年前的熱兵器變革,第三次
表1 世界主要軍事變革的特點
當代新軍事變革的本質是以人類技術社會形態轉型亦即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為主要背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的發展為直接動力,以信息為基因,以信息化建設和“系統集成”為主要手段,把適應打機械化戰爭的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軍隊,建設成適應信息化戰爭的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軍隊。 本次世界新軍事變革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的新軍事變革具有深刻的現實背景與科技背景:一是國際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冷戰結束,兩極格局解體,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大戰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打不起來,但局部戰爭和世界恐怖活動此起彼落;二是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武器裝備的發展、軍事思想和戰爭形態的變化,以及軍隊建設及編制體制的調整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上一世紀末、本世紀初在世界主要國家興起,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美國就加大了投入力度,自上而下地全面推進軍事變革,在大力研究開發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武器系統的同時,加快部隊結構重組和軍事理論創新,加快“數字化戰場”與“數字化部隊”建設。目前美軍陸軍信息化裝備已達到50%,海、空軍已達到70%以上。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發動的幾場局部戰爭中,展示了美國軍事變革的綜合效能和戰略優勢。除美國以外,目前有近40個國家以不同的方式,先后啟動軍事變革。 在目前世界上進行軍事變革的40多個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把目標定在2015年前后初步實現軍隊信息化。為實現這個目標,各國不斷加大國防投入。美國國防預算在過去的5年間共增加了55%,印度的國防開支近5年增長了70%,其中2004年軍備開支較上年增長了40%。俄羅斯2005年度軍費預算比上年度增加了28%,英國增加了18%。 世界新軍事變革既給中國帶來嚴峻的挑戰,也給中國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今后一二十年,是世界軍事變革的快速推進期,也是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果錯過了這一二十年,就很可能錯過一個時代。 為適應這一歷史性的軍事變革,我國從上一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在縮減軍隊編制的同時適當增加人員待遇和武器裝備的投入,對軍隊編制了調整,即加強空軍、海軍及二炮部隊的軍事力量,適當縮減陸軍,武器裝備進入全面升級換代。在1997年才裁軍50萬的基礎上,2003年再次裁軍20萬。軍隊裝備和指揮系統,開始進入全面的信息化建設,以適應現代信息化戰爭的要求。本世紀初我國空軍批量引進俄國蘇—27、蘇—30等適應現代信息化作戰的第三代戰斗機,并開始自行設計、生產蘇-27和新型輕型戰,2005年-2010年進入空軍換裝的高潮。2006年我國國防軍開支預算2838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國防成科技與經濟的“推動機” 人們習慣上會認為和平年代投入軍品是一種浪費,但這一觀點近幾十年有較大的變化,有關專家認為國民經濟與國防經濟之間并非簡單的沖突和對立,相反,適當的軍工投入對國民經濟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現代信息化武器裝備對科技升級和國民經濟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 在上一世紀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內,西方國家實現了工業化、信息化,并幾乎統領著世界的話語權,我們認為除了制度與文化的因素以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科技發展與西方國家強大的國防工業基礎。有分析表明,一般情況下在西方國家投入1美元的軍工可以帶動5美元的社會經濟,而航天科技的投入產出比更是達到7-12倍。 首先是國防工業本身對科技的帶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對設備精度的要求、對航空、航天及海洋材料的技術要求帶動對基礎裝備、控制系統和原材料的發展。 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和第一臺數控機床都源于美國陸軍,世界遙感技術源于導彈飛行器,因特網也是源于美國國防部資助項目。二戰以后,發達國家軍工技術在制造領域中的應用大大推進了科技的發展,提升了勞動生產效率,人們的消費也隨之不斷升級。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控機床消費大國,但一方面我國高精度機床50%以上依賴進口,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對我國國防企業采取禁售手段也制約了國防工業本身的發展。以國防工業為契機發展國內基礎裝備企業,形成國防工業與基礎工業的互動機制將是我國未來幾年“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手段。我們可以認為國防軍工對社會經濟不僅具有維護作用,同時,軍工技術與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具有良性互動的關系。 其次是國防技術應用在民品中的領域非常廣泛,冷戰后軍工技術的民用化大大推進了世界信息化與新材料的發展進程,國防工業產業化空間巨大。 任何國家、任何時候,國家的尖端技術都較早應用于國防軍工領域。二戰結束后的50多年里,美國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個以軍帶民的大型科學技術發展計劃。依靠這些計劃,美國高新技術產業相繼涌現,始終保持超前于世界其他國家一至兩代的領先地位。當今社會主要的科技如電子、激光、核能、電腦軟件、生物工程、數控機床等前沿科學技術方面,無一不是首先從軍事科技領域中產生出來,進而溢出、輻射、散發到民用科技上,并帶動了全社會科技加快發展。其中,航天科技工業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文化與教育、農業、資源、氣象、環境與減災、海洋、國家信息化、空間科學、深空測探和國防軍事通信等多個領域,航天工業是代表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水平的重要指標。 我國政府始終把航空航天科技作為帶動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高技術之一,把航空航天產業作為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之一,按照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對于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來說,航天工業將作為高科技和國防事業發展的重點進入快速增長的通道。 和發達國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國防投入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2004年世界人均軍費為162美元,我國居民人均軍費僅為20美元;世界每平方公里陸地所占軍費為6946美元,而我國為2747美元。從絕對指標來看,2004年美國的軍費總開支高達4620.99億美元,占全球軍費總開支的47%,日本占4.1%,而我國僅占2.4%。2005年,我國國防開始占GDP的1.36%,而美國同期達到3.6%。顯然,我國國防投入還沒有達到可以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適當水平。 表2 2004年度部分國家國防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和財政支出的比例(%)
資料來源:2005年《中國的軍控、裁軍與防擴散努力》白皮書 國防科技成“十一五”規劃的重頭戲 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1978年到2005年,我國GDP由3624億元增加到182321億元,GDP年均增長速度超過9%(約為9.4%);這一期間,我國進出口貿易以平均每年17%以上的高速度增長,200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4000億美元,約占世界貿易總量的7%左右,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2005年人均GDP上升為1600多美元,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4%左右前后。但反思20多年的高增長,我們基本上是以資源耗費和低勞動力成本為代價的,我國萬元GDP能耗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33種主要產品的單位能耗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46%,我國能源利用效率比發達國家落后20年,相差10-20個百分點。從世界工業化300年來所標示的橫向歷史坐標看,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標位仍處于世界工業化的中早期階段。面對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揚,以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增長壓力,我國開始思考并提出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十五”期間的增長基本上是“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型”增長方式,“十一五”期間以消費拉動增長替代投資拉動將是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大轉變。但消費拉動需要相應的措施來啟動,我們理解消費升級有兩大主題:一是新農村運動啟動的農村基礎消費,包括電網、通訊網、交通網絡的建設,農村保險與基礎教育的建設,以啟動農村的消費升級;二是科技帶動基礎裝備業與消費升級,總理在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科技投資是戰略性投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了16個重大專項中,與國防科技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項目包括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技術,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大型飛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占全部重點項目的70%左右。國防科技將在信息產業、機械制造和化工領域發揮其巨大的帶動作用,成為這一是時期我國科技投資的重要主題。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