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剩余增加 油價上漲動能或將衰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30日 14:52 證券導刊 | |||||||||
潘向東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華夏證券博士后工作站) 提要: 今年1月至8月,在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以每月30-60%的速度急速竄升的過程中,全球石油需求卻呈現增幅逐月下滑的態勢,不難看出今年以來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是前期石油需求
通過抑制石油消費需求來促使石油價格的回歸,將會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的減速。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對中國的投資有直接抑制作用,對國民收入和消費的抑制作用將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表現出來。石油價格的變動對消費的沖擊是長期的,對國民收入是中期的,而對投資的沖擊卻是短期的。 經濟學家在探討上個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滯脹的原因時,更多把其歸因于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漲,認為是高企的石油價格導致了通貨膨脹、產出下降和經濟增長減速。現在石油價格又在不斷高漲,2005年8月28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割輕質石油期貨價格亞洲交易時段大幅飆升4.67美元,直沖每桶70.80美元,這是1983年紐約商品交易所推出石油期貨品種以來的最高價格,當天7.1%的漲幅也是29個月以來最大漲幅。截至北京時間9月7日,油價的最新報價為每桶65.96美元。這種不斷上漲的油價促使我們思考:這種高企的石油價格還能維持多久?還有沒有進一步上漲的動力?同時這種高企的石油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一、從影響石油價格的三大因素,看未來石油價格走勢 1、影響油價上漲的核心因素 本輪石油價格的上漲是從1998年11月底開始的,當月月底紐約商品交易所1月遠期交割的石油價格是11.22美元/桶,達到70年代以來月收盤價的歷史最低水平。石油價格自1998年以來的走勢,至2005年8月底石油價格為68.94美元/桶,增長了近5.14倍。其間增長最快的兩個時段:一是1999年3月至2000年11月,其間石油價格增長了1.02倍;二是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其間石油價格增長了1.35倍。石油價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增長如此之迅速,其原因到底為何?我們一般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供需失衡、美元貶值和市場投機。 1)供需失衡滯后反映,導致油價上漲 每次石油價格的高漲都離不開戰爭的導火索,1973年的以色列與阿拉伯戰爭、1978年的伊朗革命,1980年的兩伊戰爭、1990年的海灣戰爭均導致了石油價格的飛漲。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再次點燃了2003年以來石油價格上漲的導火索。 目前全世界供給水平為每天 85.4 百萬桶/天,而1998年11月全球的石油平均日供應量為74.1百萬桶/天。其間供給增長15.2%。觀察1998年11月以來兩次石油價格增長幅度最大的階段,可以看出兩次石油價格同比增長最快的過程中,石油供給的同比增長速度并沒有同步的擴大,而今年以來的石油供給相對于2004年,同比增長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雖然仍保持一種正向的增長。2005年1月至2005年8月全球供給的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 2.45%,3.32%,2.80%,4.04%,3.43%,2.17%,1.91%。環比增長速度為:-0.95%,0.36%,0.48%,0.47%,-0.35%,0.24%,0.83%。而在如此高價格的條件下,并沒有促使全球產能的有效增長,其原因:一方面是在目前的產能條件下,全球要進一步提升產能的技術條件不具備;其次,是全球某些產油區的政治不穩定和自然災害阻礙了全球產能的進一步提高。從未來短期趨勢來看,由于進一步提升石油產能的技術條件和地區政治的不穩定(如伊朗核問題和伊拉克戰后重建問題等)在短期內均很難改變。 圖1 全球石油供應量的趨勢圖
資料來源:Bloomberg數據庫,華夏證券研究所 圖2 全球石油供應量的同比增長率
資料來源:Bloomberg數據庫,華夏證券研究所 從需求方面來看,目前全世界需求水平為每天 83.9 百萬桶,1998年11月全球的石油平均日需求量為74.5百萬桶/天,其間需求增長12.6%。1998年11月以來兩次石油價格同比增長最快的過程中,石油需求的同比增長速度并沒有同步的擴大,相反近期時間段的石油需求的同比增長卻出現了下滑。2005年1月至2005年8月全球需求的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0.72%,4.64%,6.27%,0,–1.21%,1.82%,0.96%。環比增長速度為:-3.69%,2.63%,-1.05%,-2.71%,-1.33%,2.95%,0.12%。而同期價格的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45.84%,43.11%,54.92%,33.01%,30.31%,52.50%,38.29%,63.68%。從中不難看出今年以來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并不是現在的需求拉動促使的,而是前期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長引起的滯后效應。 圖3 全球石油需求量的趨勢圖
資料來源:Bloomberg數據庫,華夏證券研究所 圖4 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同比增長率
資料來源:Bloomberg數據庫,華夏證券研究所 供求的失衡通常是商品價格出現變化的根本原因,但我們通過對今年以來的供需分析并沒有得出同樣的結論。圖5顯示了供給與需求缺口的變化情況,該剩余(或缺口)表示的是供給減去需求的缺口。從圖5不難發現今年以來石油價格的上漲與供需缺口之間并不存在正相關關系,今年以來存在明顯的供給剩余,1月份至7月份的供給剩余(或缺口)分別為0.2百萬桶/天、-1.7百萬桶/天、-0.4百萬桶/天、2.3百萬桶/天、3.1百萬桶/天、0.9百萬桶/天、1.5百萬桶/天,但價格卻一直攀升。今年出現這種情況是是否因為一直以來供需剩余(或缺口)與石油價格之間就不存在相關性或者相關性本身就不強? 圖5 全球石油供給與需求的剩余(或缺口)
資料來源:Bloomberg數據庫,華夏證券研究所 從以前的數據分析我們得出石油供需剩余與石油價格同比增長率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穩定的相互關系,那為何今年以來供需剩余的擴大,石油價格反而出現不斷增長?這種傳導的機制是否出現了變化?為進一步探討它們之間的傳導效應,我們采用脈沖響應函數對其進行分析。從圖2和圖3的脈沖響應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石油價格同比增長率對供需剩余在短期內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在滯后期的2個月達到最大值,之后影響力逐步縮小,在之后第7個月幾乎趨近于零。但供需剩余對石油價格同比增長率的影響力是一種長期的沖擊,在滯后期的第2個月,供給剩余的增加相反會促進價格同比增長,在滯后第5個月對價格同比增長率的沖擊達到最大,之后逐步縮小,在滯后30個月之后逐步趨近于零。 這種滯后期的存在為我們找到了本輪石油不斷上漲的一個重要依據。在2002年8至2004年4月之間曾經出現過嚴重的石油供需缺口,之后2004年12月至2005年3 月又出現了石油供需缺口,由于沖擊滯后的影響,前期的供需缺口導致了現在的石油價格同比增長速度的加快。同時,石油價格同比增長率的提高將促使供需剩余擴大,并且這種沖擊在短期內就會發生效用。但這種沖擊的作用并沒有有效的提高石油的供給,而是有效的抑制了石油的需求。這種需求的抑制將減少全球的產能,降低全球的經濟增長速度。就短期而言,由于石油價格的上升,將有效的抑制石油需求,導致石油供需剩余的進一步擴大,石油供需剩余的擴大將導致未來石油價格的下滑。同時由于本輪石油價格的上漲導致的石油供需剩余的擴大不是由于石油供給的同步增長較快,而僅僅是通過總需求的有效抑制,這樣會延緩供需剩余擴大的程度和時間,也即會擴大石油價格上漲的持續時間。自2005年4月以來全球石油供需剩余增長趨勢較為明顯,這就決定了石油價格上漲的動能已經衰竭,將逐步走入下滑的通道。 2)美元貶值推波助瀾,但非油價上漲主因 由于石油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假若石油價格上漲的幅度與美元貶值的幅度完全相同,那么石油的價格對世界其它非盯住美元匯率的國家來說仍然是維持在原有的水平。從月度數據來看,自2002年元月美元匯率指數達到120.21以來,美元匯率就一直貶值,到2004年12月底到美元匯率指數僅為80.85,貶值幅度達32.7%,而此期間石油價格從19.48美元/桶增長到了43.45美元/桶,期間增長幅度為1.23倍,扣除美元貶值的影響,期間石油價格增長了90.26%。盡管到2005年8月美元匯率指數出現回升,達到87.58。但以2002年元月為基期美元匯率指數貶值幅度為27.14%,期間石油價格增長幅度為2.54倍,石油價格實際增長幅度為2.26倍。假若以本輪石油遠期交割價格最低點1998年11月作為基期,那么美元卻處于一個升值期,當時的美元匯率指數為96.2,與2005年8月的87.58相比,期間升值8.96%,那么自1998年11月以來本輪石油價格的實際增長率為523.40%。圖1準確的顯示了石油價格扣除美元貶值幅度之后的實際同比增長幅度。從圖6可以看出,從2002年5月以來,石油價格的實際同比增長率就一直處于相對高位。所以我們認為本輪石油價格的上漲過程中,美元貶值僅僅是起到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不構成本輪石油價格上漲的動因。 圖6 扣除美元因素后1個月遠期交割的石油價格同比增長率
資料來源:Bloomberg數據庫,華夏證券研究所 由于美國經濟使美元還難以復原,美元的弱勢會繼續對石油價格維持高位起到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從中長期來看,隨著兩個失衡——經常帳戶和儲蓄投資的缺口的彌補,美元將振蕩上行。 3)投機資金“火上加油” 在紐約期貨市場上,還“活躍”著另一股力量,即對沖基金、投資銀行和跨國公司等組成的投機資金。據國外媒體透露,目前至少有50家對沖基金染指石油期貨交易,所持頭寸已接近交易總量的15%,這對當前的石油市場無異于“火上加油”。由于當前石油定價機制主要由石油期貨價格決定,這就使在一定條件下,投機資金與石油交易商因為利益一致形成某種“合謀”成為可能,石油期貨價格的上漲,會使多頭的投機資金和交易商雙雙獲利。 去年以來俄羅斯的尤尼斯事件、伊朗選舉、委內瑞拉事件、沙特國王逝世、美國油井起火、伊朗恢復濃縮鈾工作、伊拉克國內不穩定以及近期的“卡特里娜”颶風,均為投機資金提供了很好的炒作“題材”,這也成為油價迅速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投機資金炒作的 “概念”、“題材”必須有“基本面分析”的配合,并且他們并不能在中長期趨勢上決定石油價格的走向,他們只能在“基本面”有機可乘時,對石油價格的變化起到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自1998年以來石油價格的高漲的原因:前一階段1999年至2000年石油價格的高漲是由于石油供給的大幅度下滑造成的;而本階段2003年以來石油價格高漲的原因是由于這期間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石油供給和需求均出現了快速增長,但由于前期需求的增長幅度超過了供給的增長幅度,由于傳導過程中時滯的作用和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不能促使產能進步迅速擴大,以及美元貶值和投機資金的推波助瀾,導致今年以來,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由于短期內全球石油產能不能迅速擴大,那么擴大供需剩余來平抑石油價格就只能通過抑制全球的石油消費需求促使石油價格的回歸,在消費結構沒有轉變的情況下,抑制石油的消費需求就會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的減速,甚至衰退,石油價格在短期內上漲得越高,經濟減速的速度就越快,未來石油價格的跌幅就越大。 2、油價即將走入下行通道,新的均衡價格有望誕生 我們分析供需剩余(或缺口)時發現,2005年4月份開始石油的供給與需求的剩余已經產生,并且一直在延續,同時我們在進行脈沖分析時發現,石油供給與需求的剩余(或缺口)對石油價格影響的時滯5個月之后影響最大,以此時間推算,并且在國際能源署、美國、德國和日本動用石油儲備這一外力因素的刺激下,我們認為國際石油價格在短期內盡管會有所振蕩,但在9月份和10月份之間石油價格進一步沖擊70美元/桶的可能性很小,石油價格已經進入下滑通道。既然已經走入下行通道,那么它將跌到什么樣的價格水平才是一個均衡價格?它的長期走勢如何? 前面我們分析影響石油價格的主要因素的時候得出,是石油供給與需求的剩余(或缺口)決定了石油價格的走勢,美元貶值和投機資金只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么,要判斷石油的市場均衡價格,理應從石油的短期和長期的供給和消費需求入手進行分析,而石油價格對石油的供給和消費需求起到一種“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價格上漲就會抑制需求,同時會促進供給,即便由于生產能力和資源稀缺導致價格上漲不能促使生產增加,但它同樣會通過對有效需求的抑制而使價格保持在一個均衡的水平。 從石油生產供給來看,目前石油生產對于美洲地區來說處于一種緩慢上行的狀態,從1990年至2004年僅增長了11.08%,歐洲和非洲的增長速度較快,從1990年至2004年分別增長了40.27%和52.71%,亞洲地區增長最為迅速,其間增長了6.43倍。從石油生產的國家分布來看,目前十個主要產油國家生產了全球61%的石油,其中沙特、美國和俄羅斯的生產量分別占了全球的12%、11%和10%。生產相對集中的狀況會加大了石油波動的風險,特別是這三個國家任何的政治變動或其它不可預測事件均會影響到世界油價的波動。從中長期性來看,全球前十大石油生產國家除伊朗還由于核問題存在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因素之外,其它國家均相對穩定,這也就保證了石油供給在中長期內不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2004年底世界已經探明的石油存儲量為11886億桶,按照目前每天的供給生產量來計算,可供世界開發38年,從1980年至2004年間探明的石油存儲量增長了82.32%,其中OPEC,這期間增長了1.05倍。從石油存儲量的分布來看,目前中東地區的存儲量占了全世界的61.74%,其次是歐亞地區、前蘇聯地區和非洲分別占全球存儲量有11.71%、10.16%和9.44%,并且從增長速度來看,也是這四個地區的增長速度較為迅速,從1980年至2004年間分別增長了102.76%、56.41%、91.75%和103.45%。盡管從目前的石油儲備來看,靜態估算僅能用38年,并且石油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但我們認為近百年之內擔心石油資源會枯竭是杞人憂天的事情。因為隨著探測技術的發展對世界未探明儲量的發現也會隨之加速,況且對非洲和深海石油探測的空間還相當之大。 影響石油有效供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石油的產品成本和開發生產的技術設施。目前石油的開發和生產成本占了石油產品成本的三分之一強,其中北美生產的石油產品,開發和生產成本占了75%左右,這種產品成本的高昂導致了這些地區生產能力不能完全有效的提高。OPEC成員國的生產成本和開發成本相對而言較小,依據IMF的統計,目前全球在現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增加5百萬桶/天的生產能力,就能有效的減少50%的石油波動,但假若讓OPEC增加這些生產能力則需要這些國家投入200億美元,并且每年還要20億美元的維護費用,這對OPEC成員國來說,顯然比較高。 從以上三個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和以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構成石油生產量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石油的開發技術和生產技術,及其引發的產品成本。但當油價不斷上升時,這些產品成本在石油價格中所占的比率相對而言就會減小,假若石油價格維持在48美元的均價,石油的產品成本僅占三分之一,石油生產的獲利空間就已相當大,足已有動力去增加石油的產量。對于那些依賴石油進口的非-OPEC國家而言,石油價格的高企就會促使他們加大對石油生產的投入,減少對進口品的依賴。根據國外專家測算,盡管不同的國家之間對石油價格的彈性系數不同,但非-OPEC國家的石油供給對石油價格的彈性系數變化的平均值在0.15至0.58之間(Gately, 2004)。以此推算,假若明年維持45美元的均價,那么非-OPEC國家的石油供給可以達到51百萬桶/天,即便目前OPEC不增加產量,以目前的37百萬桶/天計算,明年的石油平均產量也可達到88百萬桶/天。石油價格的上漲對OPEC成員國來說也會加大其生產量,據國際能源專家測算,OPEC的石油產量在世界市場中所占的石油生產份額與其所獲得收益呈倒“U”的形狀,在所占份額達到41%-46%時收益最大化(Gately,2005)。所以對OPEC成員國來說仍有進一步增加產量的動機。以此價格進行推算,我們認為明年石油供給維持在90百萬桶/天的水平完全具備。就中長期而言,美國能源部(DoE)的生產供給預測為:非-OPEC國家,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別為56.0百萬桶/天、63.2百萬桶/天、69.0百萬桶/天;OPEC國家,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別為33百萬桶/天-36百萬桶/天、56百萬桶/天-60百萬桶/天、61百萬桶/天-74百萬桶/天。 從消費需求來看,目前全球的石油消費量為80.76百萬桶/天,比1980年的60.04百萬桶/天的消費量增長了30.17%。從石油消費的地區分布來看,目前西方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的亞洲的石油消費量仍處于主導地位,目前美國、西歐、日本、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占世界總消費量的比重分別為:27.0%、27.4%、11.3%、6.6%和19.4%。從增長趨勢來看,美國、西歐和日本從1980年至2004年分別增長20.25%、10.66%和7.15%,遠低于OECD增長28.58%的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消費增長的平均水平。但這期間由于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其間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增長了2.78倍。 但我們分析石油的消費結構時就會發現,在石油消費中,交通運輸的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48%,其中在OECD國家中,這一消費量的比重達到54%。交通運輸的石油消費對石油的價格和人均收入相當敏感,依據IMF的測算,交通運輸的石油消費對人均收入(以購買力平價進行折算,包含了石油價格的變化對石油消費的影響)之間的關系呈現一種非線性的特征,也就是隨著人均收入的變化他們之間的彈性系數也會加大或縮小。以此為基礎,他們測算出在非-OECD國家中交通運輸的石油消費對人均收入彈性系數達到0.85,在OECD國家為0.32。所以就長期而言,由于人均收入的提高,對石油的消費肯定會逐步加快,特別是對中國和印度這樣發展速度比較快的國家。國際能源組織(IEA)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全球長期的石油需求進行的預測結果為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別為92.0百萬桶/天、113.5百萬桶/天、138.5百萬桶/天。就短期而言,石油的消費與石油價格之間也呈現一種非線性的關系,以近年來石油價格維持在11美元-35美元/桶的時間數列數據進行分析,發現OECD國家,石油價格對石油消費的彈性系數為0.1,但當石油價上升到63美元/桶,這一價格彈性系數將上升到0.5,從中不難看出石油價格對石油消費超強的抑制。這一非線性的關系對于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快速發展的國家而且人均收入水平又出起飛階段的國家而言,會進一步擴大,今年以來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導致了印度石油從3月份至7月份消費快速下降了13.4%。同時石油價格上漲對GDP增長減速的作用相當明顯,以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數據進行測算,石油價格變動30%-40%,全球的GDP的增速變動0.5%-1%。在年初石油價格維持在40美元的時候,IMF就測算將導致全球經濟下降0.7%-0.8%。由于石油價格對石油消費和對GDP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期,以今年的石油價格推算明年的GDP增速將至少下降1%-1.5%。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明年世界石油的消費將與今年基本上持平,維持在84百萬桶/天-86百萬桶/天的水平。 盡管在短期內石油生產會由于“卡特里娜”颶風的影響而出現減產,但這種影響的持續時間有限。依據我們前面的分析,到明年全球石油的剩余生產能力將增加4百萬桶/天-6百萬桶/天。結合前面提到的IMF和Gately(2004)的石油供給需求測算模型,我們預測明年石油價格將下滑至最低40美元/桶左右,全年的石油均價將下降到47美元/桶左右。同時我們運用非線性預測技術對石油價格今年至明年的走勢進行分析,發現這兩者之間相當吻合。就中長期而言,結合前面國際能源組織(IEA)、美國能源部(DoE)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的石油生產供給和石油消費需求為基礎,運用石油供給需求測算模型。我們認為中長期內石油價格將保持在35美元/桶-40美元/桶這一均價水平。 二、中國經濟對石油的依存狀況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石油消費增長強勁,2003年一舉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從中國石油消費的表觀消費量看,2004年中國消費石油的水平達到平均6.684百萬桶/天,從中國近年來石油消費的增長來看,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迅速增長,從1980年至2005年間中國石油消費量增長了2.79倍,特別是2004年,中國石油消費量比2003年同比增長了15.42%。雖然隨著中國經濟周期的影響,中國對石油的消費呈現出不斷起伏的特征,但自從1991年以來,中國對石油消費的增長速度明顯放大,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4.03%。與此同時,中國石油的生產量卻沒有同比放大,1980年至2004年間中國石油的生產量僅增長了64.24%,年均增長率僅為2.57%,特別是近年來石油生產量明顯放慢,自1996年以來至2004年,石油生產量年均增長率僅為1.12%。自1993年以后中國的石油生產量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的石油消費,從而成為凈進口國。生產量增長率沒有有效放大,這與中國目前的石油探測儲量也很有關系,1980年中國的石油探明儲量為205億桶,而目前僅為171億桶,從當時占世界石油儲存的3.1%下降到2004年的1.4%。 中國成為凈進口國之后,對石油的貿易依存度就不斷加大,從2003年的36%上升到2004年的42%。石油進出口的比重占整個外貿的比重也在不斷的上升,同時占世界石油貿易的比重也在不斷攀升。在總比重上升的過程中,出口比重卻處于一種下滑的狀態,從2001年6月2.70%下降到2005年6月的2.50%,這一比例會由于近期國家限制石油出口進一步下降。進口比重卻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已經從2001年6月的8.54%上升為現在10%左右。從2002年元月至2005年6月,石油的進口額增長5.3倍,其中同比增長速度最快時達到150.88%。但這種增長額的上漲大部分原因應該歸功于石油價格的上漲,從中國石油進口的增長量來看,自2004年國家宏觀調控之后,同比進口增長速度出現了一定的下滑,2005年還出現一定的負增長。中國本輪石油進口需求增長從2002年10月開始啟動,對比全球石油價格同比增長趨勢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石油進口量開始顯著增長時,全球的石油價格已經在2002年元月份就已經開始上漲,在中國石油進口需求量同比增長在2004年下半年開始下滑時,全球的石油價格卻仍然不斷創出新高。因此我們認為那種把此輪石油價格的高漲的原因過分的歸于中國進口需求量的上漲是沒有根據的。 三、國際油價高企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盡管國際石油價格不斷創出新高,但由于中國的石油價格一直由國家定價,國家為避免石油價格的過度波動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對石油價格進行了平穩處理,從而國內油價的漲幅并沒有像世界市場那樣激烈,出現了油價倒掛的現象。雖然這種平穩化處理避免了國家宏觀經濟的劇烈波動,但并不表明中國的宏觀經濟就置身于世界石油價格體系之外而沒有受到任何沖擊。為探討這種沖擊,本文曾采用計量分析來探討石油價格的波動與中國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計量分析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與中國的國民收入及居民消費增長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也即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對中國的國民收入及居民消費有一種促進作用。而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與中國的投資增長之間存在一種負相關的關系,也即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對中國的投資有一種抑制作用。這能很好的解釋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對石油價格進行管制的現實,即中國政府在調控石油價格時具有一種時滯性,當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到高位的時候,國內石油價格才開始調價,而國際石油價格下滑程度很嚴重的時候,國內油價卻還維持在高位運行,從而形成油價倒掛。 為了分析世界石油價格的變動對中國國民收入、消費和投資的沖擊作用,我們采用脈沖效應函數進行分析,世界石油價格對國民收入、消費和投資的脈沖響應函數的檢驗。 石油價格變動對中國國民收入的沖擊出現一種振蕩的過程,波動產生后的滯后2期出現了一種正向的沖擊,之后第3期有出現反向的沖擊,之后又恢復到正向沖擊,然后一直到第12期這種沖擊作用消失。這說明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對中國國民收入的沖擊作用是一個經歷反復振蕩然后趨于穩定的過程。 石油價格波動對消費的沖擊作用出現一定的波動,但這種沖擊主要是正向的沖擊作用,雖然在第3期出現了小幅度的負面沖擊,但之后又轉向正向沖擊,并且這種沖擊一直得到延續,沒有出現收斂的跡象。這說明石油價格的波動對消費的影響是長期,這種長期影響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價格的變化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從這個角度看,石油價格的變動能改變消費者對能源消費的消費習慣,所以要改變目前能源耗費嚴重的現狀,最直接和最佳的辦法就是進行能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 石油價格對投資的影響也呈現一種振蕩的過程,不過這種沖擊振蕩的時間很短,在滯后第4期這種沖擊就趨近于零。從沖擊幅度來看,第3期負向的沖擊幅度要大于第2期正向的沖擊幅度,這說明就總體而言石油價格變動對投資的沖擊作用是負向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石油價格的變動對消費的沖擊是長期的,對國民收入是中期的,而對投資的沖擊卻是短期的。 圖7石油價格變動對GDP的沖擊 圖8石油價格變動對消費的沖擊 圖9 石油價格變動對投資的沖擊
四、中國石油市場戰略改革的政策取向 要減少石油對一國經濟的沖擊,并不是通過對價格的管制就可以達到目的,相反這種管制會由于石油價格傳導鏈的斷裂,誤導消費者的消費傾向,不利于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不利于石油資源的最優配置,當國際油價發生持續性的價格波動時,這種管制會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加大對經濟的破壞力。我們認為下一階段國家將從三個方面對石油戰略進行改革: 1、加大國家石油戰略儲備 相對于石油價格而言,一國石油供給的保證對一國經濟和安全更為重要。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對石油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來說,石油價格所帶來的沖擊是短暫的,但石油供給的缺乏保證卻會導致整個國家經濟的衰退,甚至癱瘓。一個國家要做到抵御外界風險的能力,減少石油供給對一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沖擊,就必須建立石油儲備體系,提高石油儲備能力。中國目前石油系統內部石油的綜合儲備天數僅為21.6天,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石油戰略儲備明顯不足,目前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相當于158天的進口量,日本為160天,德國達到127天。以至中國對石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持續性大幅度波動的應變能力較差,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們將比較被動。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未來石油得進口數量將不斷增加,進口石油資源的安全問題將日益嚴重。因此作為全球的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下一階段加大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將是中國下一階段進行能源戰略改革的重點。 2、逐步放開石油價格和打破石油行業壟斷 石油價格由于管制而出現倒掛,產生最直接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前面模型分析得出消費與國際石油價格之間出現正相關,產生的原因正是石油價格管制造成的。這種管制不利于調節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從而失去了利用價格來抑制有效需求這一有利的經濟杠桿。同時國內的石油生產商也會由于這種石油價格倒掛的現象降低生產的積極性,或者生產的石油更愿意出口到國際市場上銷售,從而會加劇國內市場上石油供給和需求的失衡,扭曲國內能源資源的有效配置,妨礙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二、國際石油價格波動所造成的風險,由于價格管制并沒傳遞到消費者,均由石油進口企業承擔。這種風險的過度集中,不利于發揮石油進口企業的靈活性和積極性,產生的后果就是黑市猖獗和走私嚴重。 在目前中國石油市場上,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石油集團壟斷優勢地位相當明顯,在原油市場,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別控制了22%和65%的市場份額;在成品油市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47%和38%。對于石油的進口,中國擁有進口專營權的企業也只有4家(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中海油),其他依賴配額生存的小規模進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份額。在銷售環節上,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強調上下游一體化、產供銷一體化、內外貿一體化。壟斷集團的一體化戰略和壟斷集團的過于集中,它們就可通過“合謀”和關聯交易,壓制新進入該行業的競爭者,妨礙了中國石油產業的發展。 在石油價格高企的時候進行石油價格市場化改革和國家石油戰略儲備改革,對國家和對消費者而言成本均很大,大部分改革成本均由國家和廣大消費者承擔,而石油企業可以坐收漁利。而在石油價格低迷的時候進行石油價格市場化改革,那么改革的成本均由石油企業承擔。兩者權衡,我們認為隨著石油價格將進一步回落,將是進行石油價格市場化改革較好的時機,改革的成本由各方承擔,國家將利用這一時機進行市場化改革和國家戰略儲備體系的改革。 3、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在分析石油的消費結構時我們發現,交通運輸的石油消費量在整個石油消費中占重要比例,這一比例對收入水平比較高的工業化國家而言更高。就目前中國而言,經濟處于快步發展的階段,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購買力將逐步增強,對私車的消費將不斷提高。其結果就是交通運輸的石油消費量在整個石油消費中所占的比例將不斷提高,引導整個石油消費的升級,國民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將更顯突出。要有效的減少這種對石油的消費,更進一步的節約能源,我們認為應更進一步的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事業,減少居民對私車的消費需求,同時又能滿足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