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生益科技:深入認識核心競爭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10:46 招商證券

生益科技:深入認識核心競爭力

  新浪提示:本文屬于研究報告欄目,僅為分析人士對一只股票的個人觀點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聞報道,新浪不保證其真實性和客觀性,一切有關該股的有效信息,以滬深交易所的公告為準,敬請投資者注意風險。

  張良勇 招商證券

  本文詳細分析了PCB/CCL行業集中度、產業轉移、技術進步等關系到生益科技核心競爭力的多個方面,建議以成長眼光看生益,把握長期投資價值,維持“強烈推薦”投資評級,6個月目標估值22-26元。

  CCL可能在8月再次提價:為反映成本與旺季效應,臺灣CCL行業正醞釀在8月再次提價,如果達成,這將是近5個月內CCL的第三次提價。但是,我們其實不用去關心CCL何時會漲價,或者漲多少,因為:

  (1)CCL產業集中度大大高于PCB:在CCL-PCB的產業鏈上,CCL環節以很高的產業集中度,對下游PCB環節享有優勢地位,通過提價轉嫁成本是CCL行業、尤其是行業中的優勢企業的運營常態;(2)技術進步與規模經濟推動利潤增長:憑借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規模經濟,以及在管理上的卓著表現,生益科技主要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或者通過提升服務能力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的方式,而不僅僅是通過提價來實現利潤增長;

  我們建議以成長眼光看生益。對于一家過往十年只有一次融資、主要通過自身積累實現收入、利潤雙雙10倍增長的公司,而且我們預期未來三年仍能維持年均25-30%以上增長的公司,我們建議市場放棄一些傳統觀念,以成長的眼光看待生益科技;

  預估每股收益07年0.52元、08年0.74元。同比分別增長17%和41%。

  重申“強烈推薦”投資評級:在本次生益科技股價調整中,我們在12元時以郵件報告形式提出“為何不買08年市盈率只有16倍的科技股?”本次報告我們以30-35倍的08年預估業績計算,6個月目標價為22-26元。維持“強烈推薦”投資評級。

  引言1:CCL再次醞釀漲價

  臺灣各家覆銅板企業正考慮在8月份再次提價5-10%,以反應銅價的高企和玻纖布價格的上漲,如果達成,這將是近5個月內CCL企業的第3次提價,各廠商包括EMC(Elite Material Company)、聯茂(Iteq)、TUC(Taiwan Union Technology)、UniplusElectronics和Hwa Woei Laminate等。

  我們相信,生益科技也將在本次行業性提價有所動作。但是,在此我們要提出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有必要去過分關注某一次提價或者不提價嗎?在后面的敘述中,我們將指出,由于行業性的優勢地位,以及生益科技自身的核心優勢,我們其實可以不用過分關心某一次甚至某幾次提價。比較充分的轉嫁成本是這個行業、尤其是行業中的優勢企業的運營常態。

  引言2:生益科技缺乏成長性嗎?

  10年收入、利潤10倍增長:

  如果撇開2000年(上一次大泡沫時期,生益科技的業績曾經有一次大增長),看生益科技從1995-2006以來的10年間,收入從3.7億元增長至34億元,凈利潤從4400萬元增長至4.3億元,基本都實現了10倍增長。

  生益科技迄今為止尚未再融資:

  生益科技十幾年的增長,都是在IPO(1998年)時從資本市場惟一一次融資的背景下取得的。相比之下,臺灣同行則幸運得多。以生益科技主要對手之一的聯茂為例,1999-2006年,公司收入增長6倍,利潤增長10.5倍,但是,聯茂的增長是多次增資下的不斷成長。

  聯茂電子07年1季度收入19億新臺幣,凈利潤1億新臺幣,分別增長16%和46%。

  年均ROE=15.5%(2000-2006),高于大多數同行:

  在某網站的所謂巴菲特選股標準中,前三條標準如下。

  (1)股東權益報酬率一年及三年平均是否均大于15%(2)毛利率一年及三年平均是否均大于15%(3)現金流量成長率一年及三年平均是否均大于5%如果我們以此套用在生益科技上,生益完全適合以上巴菲特的投資標準。生益科技2006年的ROE高達26.2%,從2000-2006年,7年年均ROE水平為15.5%。而且與臺灣同行相比,生益科技在最近幾年的ROE水平也高于多數同行。

  以臺灣行業做估值參照合適嗎?

  由于存在不少臺灣上市公司同行,市場常常以臺灣公司的估值與生益科技作類比,但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得出結論,簡單的跨區域比較可能意義不大。僅僅是如下的幾條,就可能看出兩地估值上的差異有相當的合理性。

  (1)員工分紅費用化。臺灣科技類

股票長期以股票股利為員工分紅形式,在會計計量上與美國會計準則有較大差異。以電子大廠廣達為例,按美國GAAP準則,其每年員工分紅費用化稀釋EPS達20-30%之多,也即是以PE計量,廣達的PE被低估了25-40%之多(以傳統的臺灣會計準則,此項分紅無需計入當年費用)。也即是意味著,如果某家臺灣股票07年PE為12倍,按美國會計準則計算下的PE可能就是15-17倍;

  (2)以DCF估值的觀點,WACC的決定因素之一是風險溢價,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股票市場的風險溢價會比A股市場高,1-2個百分點的差異,對估值產生的差異可能在15-25%之間(隨其它假設條件的不同而不同);

  (3)供求關系的影響。如果我們認為股票價格會受到供求關系影響的話,臺灣股票市場以電子股居多,大量供應的電子股壓低了整體估值;

  (4)QFII往往以美國科技股為參照。而美國市場的科技股的技術含量、品牌價值在很多情況下較以代工為主的臺灣科技股/電子股要高,在QFII眼中臺灣電子股會被自然的低定價;

  (5)也不乏高估值的公司與行業。即便如此,在臺灣市場,也有不少創新能力高、品牌意識強、能迎合產品市場熱點而高增長的公司獲得高估值,比如臺灣的不少太陽能公司也曾獲得PE30倍以上的估值。

  我們注意到,進入2006年以來,生益科技的估值實際上是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以未來4個季度的預測年度業績計算,當前的PE已經來到25倍附近。但是,以08年的預期業績計算的市盈率尚在20倍,較全市場及多數電子股有較大折讓。這表明市場此前對生益科技的兩個主要擔心(1)行業性的產能擴張;(2)對周期性的擔心,以及新的兩個擔心如

人民幣升值
出口退稅
降低,尚未得到化解。

  我們認為,此類擔心反映了市場對生益科技的核心競爭力尚缺乏深刻認識,同時也就難以把握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后文我們將從行業和公司兩個角度,嘗試去理解公司的核心能力和長期投資價值。

  維持“強烈推薦-A”的投資評級維持對生益科技07、08年EPS分別為0.52、0.74元的業績預估。我們認為,對生益科技以08年30-35倍市盈率是較為合適的估值,6個月目標價22-26元,維持“強烈推薦-A”的投資評級。

  一、行業角度:

  在行業方面,我們將主要從兩個角度觀察:一是PCB與CCL行業的集中度;二是全球尤其是臺灣PCB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以及與此相關的CCL產能擴展問題。

  1、行業性的成本轉嫁能力來自于行業性的高集中度(1)CCL領域的高集中度:

  以JMS發布的2005年的數據計算,全球CCL供應商前3家的市場份額為40%,前8家的市場份額則為64%,業內廠商以10為單位,而在下游的PCB制造環節,業內廠商以百乃至千為單位,CCL的行業集中度大大高于PCB環節。

  兩種數據:據臺灣研究機構統計顯示,全球CCL領導廠商以日、美、臺商為主要,2005年全球前十大市占率達七成以上,包括:日本松下電工(Matsushita Electric)、日立化成(Hitachi Chemical)、住友電木(Sumitomo Bakelite)及三菱瓦斯(MitsubishiGas Chemical)、美國Isola、Polyclad、及Park Electronchemical、香港建滔化工(Kingboard Chemical)、韓國Doosan、及臺灣南亞塑料(Nan Ya Plastics)等。

  其中,松下電工以11%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大CCL廠,至于其它廠商則瓜分剩余三成不到的市場,整體市場呈現大者恒大的態勢。

  而市場研究機構JMS的數據略有不同:

  據JMS資料顯示,2005年全球前5大生產商約占全球CCL總產量的40.2%,總部位于香港的建滔化工以9.9%的市占率居首。而前10大覆銅板生產商占全球CCL總產量約60.6,前15大占73.9%。排名前5的分別是建滔、松下、南亞、Dosan、Isola,生益科技以約4%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七位。

  就中國市場而言,同樣是由幾家大廠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以JMS統計數據,2005年以產量計算的市場份額,而且市場集中度更高,前5家公司市場份額達到67%,前10大份額高達86%。其中總部位于香港的建滔以32%的市場份額高居榜首,生益科技以14%的占有率緊隨其后。

  (2)PCB制造企業眾多而且行業集中度很低:

  中國市場:

  以中國大陸電子電路百強為例,前5家PCB企業銷售收入占比只有12%,前10家也只有19%。中國大陸電子電路公司評選前100大,而CCL公司只需要評選前11家。最大的一家的市場份額也只有區區4%而已。

  全球市場:

  在全球范圍內,PCB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同樣很低。據NT Information發布的數據,2005年全球前5大PCB制造企業的市場份額(以銷售收入計算)為12.3%,前10大的市場份額也只剛剛超過20%,與CCL環節的前10大市場份額相比,PCB制造環節的集中度實在是很低。

  企業數量:

  目前全世界約有2800家左右PCB企業,其中美國460多家,日本280多家,歐洲350家,韓國80家,印度100多家,東南亞160家,我國臺灣地區130家,其余的1200多家都分布在中國內地。中國內地還有800多家專用材料企業、500多家專用設備企業和1000多家代理商。世界知名PCB生產企業,絕大部分在中國已經建立了生產基地并在積極擴張。可以預計在未來幾年中,中國仍然是世界PCB生產企業投資與轉移的重要目的地。

  2、產業轉移:本土優秀企業的長期機會

  電子產品進入微利時代,持續的成本壓力和就近服務的需求,全球PCB版圖發生重大變化,不斷的從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向亞洲發展中區域遷移,如韓國、臺灣、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尤其是兼具成本與市場潛力的中國大陸,更是成為國際大廠紛紛加大投資砝碼的區域,推動中國大陸在全球PCB產業版圖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1)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最大的PCB產區

  伴隨下游電子整機行業向中國大陸的轉移,PCB產業也開始向中國大陸集中,除早先的港資、臺資以及歐美公司外,日資企業也開始了轉移步伐。中國大陸PCB產值在02、04、06年分別超越臺灣地區、北美和日本,06年以128億美元產值雄踞全球PCB第一位(25%的市場份額)。2001年以來,中國大陸PCB產值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5%,遠超全球約7%的增長率,預期在未來幾年,仍將保持兩倍于全球市場的增速繼續高增長。

  (2)中國大陸PCB產業高增長。

  無論是產量還是產值,在產業轉移的大潮下,都取得了很高的增長。就產量而言,中國大陸的PCB產量從1996年的1656萬平方米增長至2006年的12331萬平方米,數量上增長了6.5倍,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了20%,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的最高增長。

  在產值方面,大陸PCB產值1996年為17.3億美元,到2006年達到了100億美元(CPCA數據,NT Information的統計數據達到了120億美元),9年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驚人的21.5%之多,幾乎與產量的增長完全同步,而同期全球PCB產值從323億美元增長至426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只有區區3.1%。

  同時,各家機構均預計,在未來5年,中國PCB產業仍將維持兩位數的高增長。據Prismark資料,2006年中國生產的印刷線路板約110億美元(全球占有率約26.4%),到2010年將增長至180億美元(全球占有率約12.8%),從2006-2010年,中國大陸PCB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2.8%,而同期整個亞洲的復合增長率為8.9%,全球平均約6.3%。

  應該說,年均12.8%以上的增長對一個大產業而言是一個相當理想的增長率。

  (3)增長的結構性變化:給致力于高端產品的廠商提供更大舞臺除產量、產值維持相當的增長率以外,在結構上,中國大陸的PCB產業也在發生很大變化,傳統的低端產品如單面板、雙面板維持較低的增長(2006-2011年CAGR約為6.4%),主要的增長發生在產值最大的多層板方面,5年年均增長近10%。而增長率最高的無疑是當前的主流產品HDI與IC載板類產品,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0%和15%。

  而以日、韓、臺等傳統為代表的傳統PCB生產強國(地區),技術含量最高的IC載板發展最快。中國大陸HDI與FPC類PCB也有很大增長,唯IC載板這樣的日、臺區域正大量生產的高端產品,在中國的發展還需要時間。

  3、臺灣CCL在大陸的擴張:原因在于臺灣本島PCB向大陸的轉移國內資本市場對生益科技的看法,很多來自于對臺灣同行(包括PCB與CCL)的觀察而得,我們在此也分兩個部分討論臺灣PCB與CCL產業的動向,以期望能得出我們與部分市場觀點不太一樣的地方。

  (1)CCL產能:擴產動作主要在大陸,臺灣本島擴產緩慢:

  臺灣上市CCL廠商主要有六家,隨著下游客戶西進中國大陸,在就近供貨的前提下,六大廠分均已在大陸設有生產基地,產能亦不亞于臺灣本地,而07年的擴產計劃中,擴產動作均在中國大陸進行,臺灣廠區則無擴產的動作。估計2007年臺灣六大CCL廠的擴產幅度合計達24%。

  以上我們只列舉了臺灣CCL公司在大陸的擴張情況,除此之外,在香港上市的建滔和大陸的生益科技、國際層壓、太平洋等在06-07年有擴張動作。據聯茂公司數據,2005-2007年,雖然臺資、港資、中資CCL紛紛擴產,但在全球其它區域,如歐美、亞洲(除大中華區)、臺灣本島等,均未見產能擴張,行業的產能擴張實際上只發生在中國大陸。按全球CCL數據,07年的增長可能只有10%左右。

  (2)臺灣PCB產業在大陸的發展:

  據IEK預計,臺灣PCB產業(包括本島及大陸及其它區域)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將由2005年的21.2%增長至06年的23.6%再到2011年的27.8%。增長的主要部分多來自于在大陸的投資,2006-2011年這5年中,臺灣本島PCB產值年均增長為6.1%,而同期在大陸的產值CAGR高達12.8%。

  臺灣PCB產業在大陸的產值占比從97年的約9%,一路上升至2006年的約40%。

  臺商為大陸PCB產業最大投資者:大陸35%的PCB投資來自臺商,大陸前20大PCB供應商臺商就有9家,產值比重更是高達40%以上。除傳統硬板外,層數更高、技術層次更復雜的產品也開始向大陸轉移,臺灣IC載板也開始在2006年進入中國。臺商預計大陸未來幾年IC載板將有很大增長,這對有意介入載板基材生產的生益科技而言自然是一大利好。

  4、成本推動角度從材料說起:PCB產業中以硬板(Rigid Board)為最大宗,硬板原材料主要有四項,覆銅板(CCL)、銅箔、半固化片、以及各類化學用品,其中以覆銅板占原材料比重最高,依層數不同占成本比重在50-70%之間。而CCL的成本結構中,平均而言原材料占比接近80%,折舊占比不到10%,此種特點決定了CCL產業受原材料的影響很大。

  覆銅板的材料主要是玻纖布、電解銅箔以及樹脂。依板材厚度不同,電解銅箔的成本占比在30-50%之間,對覆銅板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玻纖布,成本占比約30%,而最反映覆銅板工廠技術能力的樹脂(涂覆在玻纖布上的高分子材質膠水)成本占比在20-30%。

  銅箔價格隨銅價調升,易漲難跌:

  過往曾有好幾年銅箔廠據說是虧損連連(此種現象的原因我們尚缺乏深入了解),但隨著銅價的不斷上揚,銅箔廠不斷提高價格,即便在最近半年銅價出現較大波動的情況下,銅箔的價格仍很堅挺,易漲難跌。在成本推動下,CCL廠商也不斷提價。

  二、公司角度:

  1、2006年度亞洲最優秀的中小企業生益科技在近日榮登Forbes(福布斯)財富雜志評出的“2006年度亞洲最優秀的中小企業”榜單,成為200家中僅有的29家中國上榜企業中的一家,也是中國大陸覆銅板行業首次入選。

  生益科技在技術、規模/產能結構、產品/客戶結構、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正成長為全球前5大CCL供應商。

  2、產能增長是基礎公司CCL產能年年持續擴張,以2007年預期產能3500萬平方米計算,較2001年5年增長了5倍,較公司起步階段的1987年,20年增長了近60倍。產能的增長保證了公司銷售規模的增長,預期2007年銷售規模將較2001年增長6倍以上。

  2007年公司,除東莞本部外,公司三地產能都將有新的擴張。到2007年底,公司合計CCL產能將達3370萬平方米,較2006年底產能增長超過60%。為未來幾年的增長打下了良好基礎。

  3、結構調整是保障此種結構調整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產品結構的優化,公司長期以來堅持高端路線,加大研發投入,公司研發支出在87年僅100多萬元,到2005年已增長至8500萬元,此舉使得公司自主研發的產品銷售占比從90年代初的約30%,增長至現階段的近100%。同時公司技術儲備豐富,早先的RCC產品,現階段的高Tg、HDI類產品、下一階段的FCCL、IC載板等,皆符合電子產品小型化以及環保標準提高的潮流。產品結構的變化反映的是公司的持續技術進步能力。

  結構變化反映的技術進步能力,大致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

  研發支出

  自主研發產品比重..日益豐富的產品線

  產品結構變化、研發投入增加的的結果就是公司產品線越來越豐富,從最早的1種CCL產品,到2006年,已經發展到30種以上的CCL,近20種PP(粘結片)以及3種FCCL(柔性覆銅板材料),擁有大量自主知識產權,公司擁有國家級企業研究開發中心(在去年的資質認證中一次通過),大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技術進步提升產品價值而不僅僅是提價:產品的技術進步,更使得生益無需過分依賴提價轉嫁成本,誠如公司在06年年報中所述,公司主要通過技術手段提升產品價值。

  其二是客戶結構。公司廣開客源,在家電、PC、手機、游戲機、Ipod等多領域運作,沒有過分集中的客戶領域。此舉除有效的規避了單一行業波動的影響外,生益更憑借其卓越的管理能力、特有的多生產線運作模式,實現在各類客戶、各種產品之間的靈活分配和快速反應,由此大大的提高了客戶忠誠度以及公司訂單的相對穩定性,這就是生益科技產能利用率往往較同行高得多的重要原因。

  此處需要重點說明的是公司的多生產線的柔性制造能力,覆銅板的材料成本主要包含銅箔、玻纖及樹脂三部分,產品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涂覆在玻纖布之上的高分子材質膠水(多種樹脂的混合物)。

  樹脂通過管道運輸至加工現場,在單一生產線的條件下,更換產品種類需要首先清理管道中的樹脂,此項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而生益科技在發展歷史中,從單一生產線發展到擁有超過10家細分工廠,各工廠還擁有多條生產線,很多產品甚至可以專線生產,大大的節省了更換樹脂的成本。

  4、管理卓著,規模優勢明顯生益科技歷來在業內以管理能力著稱,除以上我們描述的部分外,公司管理層尤其是總經理劉總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公司管理規范、人才機制建設很到位,大量高級人才在工廠一干就是很多年。同時,公司規模優勢日漸明顯,具體到財務數據上,公司營業與管理費用率近年來呈穩步下降態勢。

  三、盈利預測

  1、07Q1:歷史正常水平我們需要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原材料成本占產品的比重很高,在材料價格變化劇烈的時候,一旦公司產品價格無法迅速調整,當月甚至當季的盈利毫無疑問會受到影響。但是,我們需要清楚的是,一時的調整可能難以馬上到位,但是長期的不調整、長期的自己完全消化材料成本上漲的情況不會發生,甚至可以說,這種“長期”可能也就1個季度左右而已。

  在典型的05年1季度,當時主要原材料價格處于高位,個別材料還在不斷上漲,而淡季效應下的1季度,公司產品價格從上年年底開始還略有下調,由此導致毛利率只有10.9%,同比下降了12.68個百分點。但是,誠如公司在季報管理層討論中所言,“本季度產品售價尚未能與原材料同步調升”,尚未能不代表不能,在此后的3個季度中,公司毛利率一路攀升,在05年4季度回到了20.8%的正常水平。

  這種毛利率的回升,當然并非完全是產品價格上漲的因素,而是公司在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客戶忠誠度等多方面管理優勢的綜合結果。

  中報前瞻:考慮到公司產品提價、產品結構的進一步提升、季節性形勢更好等因素,我們預估07年2季度收入和利潤同比均將有較大增長。

  2、07-08年:維持0.52、0.73的盈利預測

  維持對07、08年的業績預估,EPS分別為0.52、0.73元,利潤同比增長16%和41%。

  3、盈利預測假設我們對生益科技07、08年的盈利預測,基本假設如下:

  (1)假設07、08年CCL產量分別增長21%和32%;半固化片分別增長18%和20%;(2)假設07、08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18.1%和18.8%;(3)預計營業費率和以往年度基本持平,而管理費率因業績獎勵而略有上升;(4)所得稅有效稅率假定為10%;(5)假設07、08年投資收益分別實現0.8和1.0億元。

  四、政策風險及應對之策1、以技術進步、規模經濟與行業優勢應對人民幣升值:

  短期、靜態的來看,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型企業的影響可謂不小。升值導致出口產品外幣收入折合為人民幣減少,同時以外幣計價的應收款按帳期的不同而產生規模不等的匯兌損失。短期內這樣的負面影響無法完全有效消除。

  動態來看,本幣升值對生益科技這樣的優勢企業而言并不完全是壞事。升值的壓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實現產業升級,反過來說,技術進步、產業升級以及規模效應可以有效的化解升值壓力。而無法實現升級的弱勢企業將推出市場,優勢企業如生益科技者能獲得更大空間。只是對此我們還不能量化表達。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前面已經詳細分析過,一是CCL環節相對于PCB環節的高集中度,二是全球CCL的擴張幾乎都集中在中國大陸,在大陸經營的CCL公司都處于同樣的幣值環境。這兩個條件,尤其是第一個條件,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CCL企業在人民幣升值的環境中不可能坐以待斃。

  真正的風險來自于下游產業的空洞化。

  中國大陸作為全球電子產品制造基地,絕大部分出口的CCL其實被再次進口,用于在中國大陸的電子產品加工。我們真正需要認真思考的,是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背景下,CCL的下游PCB制造環節會不會離開中國,轉往其它可能成本更低的區域如越南,尤其是大陸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日益提高,相應提高了PCB工廠在中國大陸的運作成本。

  對這個問題我們也難以給出定量的分析,但是再加以說明的一點是,中國大陸之所以成為全球電子產品制造基地,成本的考量并非唯一重要的因素,龐大的內需市場、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綜合配套能力等也是各大投資者的決策依據。

  臺灣電子產業吹起南進風:

  作為下游產業可能搬遷的一個證據,我們關注到業界已經多次報道,臺灣電子制造業紛紛吹起“南進風”,長三角、珠三角受影響。如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二的仁寶計算機,將赴越南設廠;鴻海之前就宣布投下50億美元在越南設置園區;華碩等公司也表示將評估赴越南設廠的可能性。臺灣電子業已吹起“南進風”,分攤大陸“珠三角”與“長三角”電子業生產基地的功能。

  據統計,臺灣對越南的投資總額已近100億美元,此外,Intel、三星、Sony、佳能、三洋等公司也都在越南有投資,電子大廠的遷移,勢將帶來零組件產業的跟進,對包括PCB在內的產業的影響需要業界好好評估。

  2、出口退稅影響:CCL有可能回到電子信息類產品行列出口退稅的影響來得更直接。

  今年7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取消了553項高能耗、高污染商品的出口退稅,調低了易引發貿易摩擦的2268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比率。因進出口商品分類原因,PCB的主要原材料覆銅板屬于金屬類產品中的銅制品,不屬于電子產品,出口退稅從征17%退13%改為征17%退5%。

  此外,7月23日商務部和國家海關總署公布加工貿易限制類產品目錄,對限制類產品,要求銀行保證金臺帳由空轉轉為實轉,同時劃分區域,對東部企業,限制開展限制類加工貿易。覆銅板正在此次新增加工貿易類目錄之內。

  以上兩項新政,對國內CCL企業的影響都是直接而實在。我們初步測算,出口退稅從17%降至5%,對出口占比約60-70%的生益科技,一年的影響在4000-5000萬元,影響可謂不小。

  最終尚無定論:

  換一個較為樂觀的角度,出口退稅以及與之相關聯的限制類產品政策,都有可能在年底或者08年發生變化。因為,PCB是電子工業的“地皮”,覆銅板又是PCB最主要的材料,從本質上講CCL并非加工貿易限制類所指的銅粗加工產品,而是有較高技術含量、關系到電子工業基礎的高新技術產品。

  對此我們可以期待的是,國家對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企業的支持不會停止,在行業協會、覆銅板廠商與商務部等部門的溝通后,有可能此項政策在年底或者08年得到改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