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大控股(00165.HK)、海通國際(00665.HK)等在港中資機構紛紛發布巨額虧損公告,引起市場廣泛關注。
公告顯示,光大控股去年實現歸屬于公司股東的虧損超過74億港元,海通國際預警去年凈損失為64億港元至66億港元。此外,交銀國際、興證國際等也有不同程度虧損,較上一年度下滑較大。從虧損原因來看,各機構普遍提到了股權及債券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大背景包括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地緣政治以及全球疫情等。
有國際金融市場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科技板塊估值變化、部分企業上市遇阻,以及重倉地產美元債是可能導致上述機構虧損的主要原因。記者查詢發現,上述機構旗下部分基金產品在房地產領域的資產配置長期在8成左右,2021年下半年開始持倉明顯調降,產品規模也已大幅縮水。另有美元債投資人透露,此前通過香港中資機構購買美元債后,面對個別房企爆雷,推介人士仍然建議“持有到期”。
相比其他幾家還有經紀、投行等業務的中資機構,光大控股的資產管理業務更集中,以科技為主的投資特色讓其在一二級市場均受到重創。去年全年,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恒生科技指數跌幅均在30%左右,與2021年形成鮮明對比。
一級市場不及預期
光大控股3月17日發布的年報顯示,公司去年全年歸屬于股東盈利和收入總額分別為-74.43億港元、-44.84億港元,較上一年度(盈利25.73億港元)落差較大。
光大控股的核心業務是基金管理業務和自有資金投資業務,去年股、債、匯集體大幅波動對二者影響較大,比如,匯率波動帶來了100多億港元的資產管理規模(AUM)下滑。
關于虧損原因,光大控股提到,一是基金管理業務虧損38.10億港元(上年同期盈利28.42億港元),主要由于集團以種子資金向所管理的基金進行投資,而基金所持有投資項目市值或估值降低,產生未實現投資損失50.47億港元;二是自有資金投資業務虧損31.93億港元(上年同期盈利17.71億港元),主要由于部分所投資項目估值下降,以及所持有的光大證券(維權)盈利及光大銀行的股息收入貢獻回落。
具體看光大控股的基金管理業務,1654億港元資產管理規模中,有24%(約402億港元)是光大控股出資的種子資金,其余為募集資金。去年,相關基金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表現普遍不佳,但一級市場拖累更多。
按照2021年末賬面數據,光大控股基金管理業務在一級市場投資方面的賬面值為252.42億港元,同期二級市場基金和母基金投資賬面值分別為37.34億港元、75.26億港元。在一級市場投資中,光大控股去年投資未實現損失為47.38億港元,其中由于海外基礎設施基金與全球并購基金分派股息及表現費共計18.61億港元,令基金賬面淨值下降而出現同等金額的未實現投資損失,其余則為一級市場基金因所投項目的市值或估值下降而產生的損失;二級市場投資方面,受到市場價格下跌影響錄得未實現損失約5.57億港元。同期,母基金投資未實現收益為2.48億港元。
投資方面,光大控股主打科技、環保等特色,退出時主要通過轉讓、IPO等方式相結合。2021年,得益于全球經濟復蘇和資本對硬科技等板塊的追逐,光大控股前期投資布局的跨境業務和硬科技板塊估值大幅提升,相應資本利得(未實現收益)24.81億港元較2020年上漲201%。
但去年的形勢讓其表現大打折扣,光大控股表示,全球資本市場波動令其持有的私募股權投資項目中的已上市但未退出項目出現市值下跌,也讓部分非上市私募股權投資項目的估值下降,部分退出項目回報率不及預期。
去年全年,由科技股“主場”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分別累計下跌33%和27%,領跌全球主要股指。多因素作用下,去年IPO市場也整體遇冷。根據清科研究數據,全年共計508家中資企業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美國上市,同比下降21.2%,首發融資額約為6599億元,同比下降22.9%。
光大控股去年在境外以轉讓方式退出3個項目,但在IPO領域,一級市場基金投資的項目只有7個實現上市。此前2021年,公司實現IPO項目15個,其中境外IPO占比超過70%,科技、環保和健康相關的企業占比超過80%,覆蓋企業包括商湯科技、網易云音樂、京東物流等。
中誠信國際在去年5月針對光大控股債券的評級報告中就提到,2022年全球疫情仍在反復,而《反壟斷法修正草案》、《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等行業政策將影響相關企業發展,加上中概股赴美上市受阻,短期內部分項目估值和退出不確定性較高。
自有資金業務“不平靜”
除了基金管理業務,光大控股自有資金投資也未能躲過市場波動的影響,相應資產估值下降形成的未實現損失約為35.87億港元。
截至2022年底,光大控股自有資金投資業務共持有68個投后在管項目,合計賬面價值約合349億港元,其中基石性投資主要為光大銀行(公允價值54億港元)、光大證券(聯營入賬價值127億港元)。
作為光大集團旗下重要盈利平臺,去年光大銀行的處境也變得更為艱難,其股息對光大控股的收入貢獻同比下滑7.5%至3.72億港元;同期,光大控股應占光大證券聯營公司投資的盈利同比下跌21.4%至6.88億港元。
2022年前三季度,光大銀行收入、盈利增速雙雙放緩,資本充足率在同組系統重要性銀行中排名靠后。而就在近期,中國華融借道可轉債成為光大銀行主要股東引起業內關注。在最后轉股日之前,中國華融通過突擊增持光大轉債并轉股,緩解了光大銀行140多億元的可轉債兌付壓力,同時也讓其持續下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企穩。
事實上,光大控股的虧損在去年上半年已經開始顯現。半年報顯示,集團歸屬于股東盈利為-26.6億港元,收入總額-17.9億港元,主要系投資收入大幅下滑及應占聯營公司盈利減虧損下降影響。
不過光大控股也強調,雖然報告期內因投資項目估值下跌而錄得未實現投資損失和凈虧損,該未實現投資損失對集團無直接現金流影響,當前流動性保持充裕,整體財政、業務和經營狀況保持穩健。
地產美元債“罪過”幾何
一級市場項目估值縮水,主要原因在于資金面收緊和二級市場風險傳導,后者在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全球加息潮中遭遇重創,固定收益及權益投資市場均受較大影響,這也成為光大控股二級市場投資虧損的主要原因。
光大控股早在去年半年報中提到,去年中資美元債整體下跌,信用風險事件頻發,進而導致高收益債券波動較大,是影響收益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光大控股二級市場業務共管理有27個基金及專戶,按基金淨值計算的資產管理規模約為191億港元,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占比87%,股票類產品占比13%。
光大控股在高收益債券上的具體配置尚未披露,但近期另外幾家香港中資機構相繼披露巨虧公告,不免引起外界猜測:踩雷地產美元債影響幾何?
海通國際在3月17日發布盈利預警,預期去年全年錄得凈虧損約64億~66億港元;交銀國際則在3月10日公告稱,預計2022年錄得凈虧損約29億~30億港元;更早時候的3月3日,興證國際宣布2022年預計虧損2.8億~3億港元。
對于虧損原因,海通國際稱受到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一是香港資本市場持續低迷,二是股權和債權投資因市場價格或估值下跌而導致未實現虧損,三是貸款預期信用損失撥備增加。交銀國際、興證國際也分別提到了“自營投資公允價值變動”、“股權及債券投資公允價值發生變動”等。
2021年下半年以來,部分房企流動性告急引發信用危機,中資美元債相繼爆雷。有地產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高收益的地產美元債是不少跨境投資資管機構的重倉選項,危機爆發后沒有果斷“脫身”的機構可能受影響較大。
以海通國際旗下“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例,天天基金信息顯示,這只成立于2019年的基金在2021年11月之前投資房地產行業占比長期處于70%以上,最高時超過80%,重倉的美元債券包括時代中國、世茂集團、融創中國、旭輝控股、禹州集團、中國奧園等出險房企,凈資產規模一度接近6億美元。2021年末起,該基金一路調倉,去年房地產占比一度降至10%左右。目前,該基金的房地產配置在26%左右,仍屬占比最高的行業,但這只基金的凈資產規模已縮水至不足0.4億美元。
雖然上述香港中資機構旗下基金產品的投資人以機構為主,但也有不少個人投資者身陷其中。此前有上海投資者向記者透露,自己曾在2019年~2020年通過某香港中資機構多次購入恒大、蘇寧等中資美元債,最終全部違約。該機構人士向投資者推介相關債券時曾提到,這是其“自己參與的項目”,即使在部分房企爆雷后依然強調債券安全,勸投資者“持有到期”。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