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近日在《中國金融》雜志上撰文指出,當前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通貨膨脹率持續攀升至近幾十年的高位,直接原因在于供給側,但根本來看,通貨膨脹仍然是一種貨幣現象。
他指出,需要避免滑入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權衡取舍的“菲利普斯曲線陷阱”,原因在于靠通貨膨脹刺激經濟不利于擴大社會在生產、會阻礙轉型升級和結構性改革,從長期來看不可持續。
大開貨幣、財政閘門,會放出“籠中之虎”
肖遠企指出,進入上世紀80年代,全球通脹水平持續下行,西方進入所謂的“大緩和”(Great Moderation)時代。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更是出現“通脹消失之謎”,通貨膨脹率長期維持在歷史低位。即便到2021年,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率突破了所謂“溫和通脹水平”的目標上限,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央行仍認為通脹是暫時性的(transitory),只是受到某些個別因素的擾動,很快就會消失。直到2022年初,隨著一些商品價格快速上漲,發達經濟體才真正認識到通貨膨脹的嚴重性。美聯儲更是兩次加息75個基點,歐央行也跟進加息50個基點,動作之大超出許多人的預期。
肖遠企認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主要發達經濟體堅持認為通貨膨脹不是主要關注點,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在于,全球化帶動資源優化配置,不僅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也為世界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帶來源源不斷的低價商品,使它們持續享受全球化的消費紅利。
同時,傳統貨幣政策傳導路徑失效,實體經濟結構性改革停滯,寬松貨幣政策產生的大量流動性淤積在金融體系內部,對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起到明顯拉動效果。另外,資產價格過度膨脹,導致貨幣周轉速度降低,抵消了貨幣供應量增加的效果,在總產出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通貨膨脹率長期維持在低位。
不過,為了應對疫情沖擊,主要發達經濟體大幅放松貨幣和財政閘門,向市場注入超量流動性,并大幅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消費支出和促進經濟增長。肖遠企表示:“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但也終于把通貨膨脹這只‘籠中之虎’放了出來。”
今年6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9.1%,繼5月之后再次刷新1981年11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歐元區通脹率升至8.6%,德國、法國、英國三大歐洲經濟引擎的通脹率分別高達7.6%、5.8%、9.4%,遠超近十年的平均水平;日本核心消費者通脹率達2.2%,連續3個月高于日本央行2%的目標。部分發展中國家通脹率已超過10%,斯里蘭卡、土耳其等國的通脹率甚至分別高達59%、80%。
肖遠企還指出,主要發達經濟體出現高通脹的直接原因來自供給側方面,如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等特殊因素造成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不暢,以及農產品、大宗商品供應受阻等。但從根本上說,還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兩次應對期間,政府赤字和貨幣供應大幅增加所致。
實際收入下降、賬面財富縮水,致通脹感知更敏感
肖遠企認為,近一年多以來,通貨膨脹之所以成為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一個重要關注點,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經濟受阻與物價水平上漲,近期占人口比重最大的中低收入群體實際收入水平開始下降。這就使社會整體對通貨膨脹的容忍度大幅降低。
二是隨著逆全球化加劇、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烏克蘭危機導致產業鏈受阻,部分產品價格在短期內大幅上漲。導致居民生活成本,特別是食品和能源等價格快速上漲,生活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三是隨著過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調整。截至2022年6月末,美國三大股指分別較高點跌去15%、21%和30%,法國、德國和日本股指下跌17%、20%和8%,美國和歐元區的房地產價格季度環比增幅分別從5.5%和3.2%放緩至3.6%和1.7%。居民賬面財富縮水,也使更多民眾對通貨膨脹更加敏感。
靠通脹刺激經濟長期看是飲鴆止渴
肖遠企指出,菲利普斯曲線所提出的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權衡取舍并不是“萬靈藥”。
“通貨膨脹可能確實可以在短期內提振經濟、降低失業,但長期來看,在‘貨幣中性’影響下,超額貨幣投放的唯一結果只會是物價水平的上升,實際產出增長不會受到影響。宏觀經濟決策應盡力避免這種情況出現。”肖遠企表示。
一方面,靠通貨膨脹刺激經濟不利于擴大社會再生產。肖遠企分析表示,高通貨膨脹意味著社會整體物價水平大幅上漲,在此過程中,原材料上漲幅度通常高于終端產品。例如,2022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PPI月度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1%、10.8%、11.3%,高于同期CPI 8.3%、8.6%、9.1%的增幅。微觀層面,生產者利潤被不斷擠壓,擴大再生產的動力減弱,不愿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產品。宏觀層面,這導致產業結構轉移甚至產業空心化,最終可能出現產業失衡和經濟增速下降。
另一方面,靠通貨膨脹刺激經濟會阻礙轉型升級和結構性改革。過度貨幣投放形成的經濟繁榮本質上是虛假繁榮,如果過于依賴這種虛假繁榮,經濟增長的內在推動力,即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可能會顯著放緩。
肖遠企認為,虛假繁榮反而抑制了經濟社會進步的動力。他舉例稱:“據統計,美國、德國、英國以索洛剩余形式衡量的全要素生產率增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10年,較危機前10年分別降低了6.5個、2.2個和13.6個百分點。這說明,雖然通過實施極度寬松貨幣政策,主要發達經濟體表面上走出了危機陰霾,但實體經濟受到的損傷和扭曲,并沒有得到有效修復。”
因此,他認為,靠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從長期來看不可持續。
“目前,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前景趨弱,但為抵抗通脹不得不采取緊縮性政策。長期寬松環境助長的高債務,已成為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肖遠企提醒,未來一段時間,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和債務風險上升、通脹率持續高企以及緊縮政策與經濟增長如何平衡等難題,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