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每經記者 金喆 陳星 實習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魏官紅
中標價在參與的4家企業中最高、營收貢獻占比不足0.01%……華北制藥布洛芬緩釋膠囊卻因產能不足導致斷供山東省集采,丟掉了未來9個月的集采參與資格。國家集采開出的首張“罰單”,將這家老牌藥企推向了風口浪尖。
實際上,對于生產企業來說,集采戰場上的價格博弈絕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動,而更像是一道“生死命題”。如果“出局”,就意味著將丟掉原來的市場,只能把戰場轉移到占據藥品流通市場20%份額的院外市場。但集采的價格戰同樣“暗流涌動”。如果中標,又要犧牲原來的利潤,去換取更多的市場。
在這場生死抉擇中,藥企和醫藥產業將駛向何方?
生死命題:有中標企業代表簽字時手發抖
業內人士李冰(化名)在聽到華北制藥因產能不足導致斷供的消息時,并不覺得意外。他所在的企業也出現過斷供的情況,但華北制藥因此丟掉9個月的集采參與資格,還是讓他感到有些驚訝。
在李冰看來,集采是所有藥企都會面臨的“生死命題”,不中標就意味著要失去多年打下的“江山”,中標則意味著要扛住成本壓力,在微利的情況下換量。但在這場廝殺中,“光腳不怕穿鞋的”情況不少,經常會出現此前沒有市場積累卻趕在集采前拿到“門票”的新兵,成為攪局者。
如他所言,華北制藥就是布洛芬緩釋膠囊的“新兵”。米內網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布洛芬膠囊劑銷售額近4億元,同比增長20.30%。華北制藥則是在2019年底才通過布洛芬緩釋膠囊一致性評價,此前并無市場份額。
在2020年8月20日第三批國家集采中,上海信誼天平藥業、珠海潤都制藥、南京易亨制藥、華北制藥中選布洛芬緩釋膠囊。其中,華北制藥的中標價格最高,每片價格為0.268元。即便如此,華北制藥布洛芬緩釋膠囊的價格也比集采前便宜50%。最終,華北制藥為包括山東省在內的七個省市供應首批7975萬粒的布洛芬緩釋膠囊,為期三年。
集采價格腰斬是所有參與的制藥企業的共同議題,特別是對于一些已經有一定市場規模的公司而言,重要產品中標,以量換價也難以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很難彌補藥品單價下降后的利潤損失。恒瑞醫藥就在2021年半年報中提到,公司自2018年以來進入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仿制藥共有28個品種,中選18個品種,中選價平均降幅72.6%。
但任何企業都不想輕易放過集采背后的龐大市場,所以很多時候,不管有無報價策略,藥企都會選擇貼著成本價報。
在招股書中,倍特藥業曾表示藥品集中采購是一把雙刃劍:“對于集中采購前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種,集中采購大幅降低了藥品價格,對銷售收入將產生不利影響;但對于在集中采購前市場占有率較低的品種,如果能在集中采購中中標,可以迅速擴大銷量,搶占市場,從而提高銷售收入。”
李冰坦言,集采時要求企業報價必須高于生產成本,所以在報價時是不會虧本的,但原來有市場優勢的企業,最怕一些同行報出“地板價”,特別是一些市場份額不大、想通過集采提升知名度和市場份額的,經常出其不意。“(新加入的企業)反正沒做什么市場投入,所以報價基本就貼著成本線,把研發成本、原料成本、配送成本、人工成本算進去,加一點就直接報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防止同行的“地板價”,很多大企業也會把報價壓得貼近成本線,所以價格廝殺的慘烈畫面時常在集采現場出現。“有在集采現場的同事告訴過我,看到有企業代表簽字的時候,手都在抖。”
不過,這也為后續集采執行中藥品的正常供應帶來了隱患。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表示,藥品進入集采后供應跟不上的現象確實存在。
華北制藥顯然在中標后遇到了問題,2020年年報顯示,布洛芬緩釋膠囊銷售收入為50.22萬元,僅占華北制藥當年營收的0.0044%。《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此推算,該收入對應產品約為187萬片,不到中標供應量的3%。2021年1月~7月銷售收入293.81萬元,對應產品數量約1096萬片,約為中標供應量的14%。
這意味著,華北制藥在布洛芬緩釋膠囊供應上存在巨大缺口,更為嚴峻的情況是,臨床對這一鎮痛類藥品的需求量遠遠大于集采時的申報量。據深藍觀察報道,從2020年10月份開始執行中選結果起,9個月時間里,山東省的實際報量達到8000多萬粒,遠超首年2511萬粒的約定供應量。華北制藥提供給山東省的實際供應量為365萬粒,山東省各大醫院反映非常強烈。
集采藥品用量“超標”導致生產企業生產能力無法滿足臨床需求,這樣的情況不是第一次出現。國家醫保局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前三批集采品種實際采購量達到協議采購量的2.4倍,節約費用超過1000億元。
華北制藥方面表示,會做好今后中選產品的產能預估及市場風險預判和防范,積極謀劃其他中選產品的排產及供應,堅決杜絕斷供、少供現象發生,全力保障公司中選產品在中選區域的協議供應量和患者需求。
三年集采廝殺:被重構的藥企利潤表
截至目前,集采已經走過三個年頭,華北制藥則成了首個因產品斷供被暫停集采資格的藥企。因集采斷供,公司股價也表現疲軟。8月24日晚間,華北制藥發布公告稱,公司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5.83億元,同比減少5.65%;實現凈利潤100.5萬元,同比下降99.16%。
縱觀整個行業,藥企的利潤在這場戰役中得到重構,靠壟斷區域藥品供應就能舒服掙錢的模式因集采一去不復返。醫藥企業也在逐漸擺脫“帶金銷售”的商業模式,向創新型企業轉型。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2020年,A股373家醫藥公司總營收為1.92萬億元,同比增長約7%,凈利潤1351億元,銷售費用整體支出為2838.58億元,同比下滑5.9%,近五年來第一次呈現下降態勢。細分來看,醫藥生物行業平均銷售費用額為7.69億元,超過75%的公司年銷售費用在10億元以下,2%的公司在50億元以上,有216家公司去年銷售費用支出同比下降。
這些數字變化的背后,與集采的推進息息相關。從采購藥品種類和品規上看,4+7試點結果共納入25種藥品,43個品規;而第五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共納入62種藥品,137個品規,是品種數量最多的一次,集中采購藥品種類有逐批增加的趨勢;從集中采購間隔的節奏看,目前國家集采維持在一年兩次。
隨著集采范圍逐年擴大,不同產業結構的藥企的業績也開始出現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六次集采中均有藥品中選的上市公司共有4家,分別是華海藥業(600521,SH)、中國生物制藥(01177,HK)、科倫藥業(002422,SZ)和翰森制藥(03692,HK),以及1家擬上市企業——倍特藥業。
當然,有些企業成為了集采的“受益者”。以海正藥業為例,其在2020年年報中提到,公司11個主要藥品集采中標,解決了公司產品在招標省份的準入問題,有效提升了銷售收入和終端市場占有率。縱觀其成績單,2020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3.54億元,同比上升2.55%,歸母凈利潤較2019年增加3.24億元。
有14個品種進入集采的華海藥業,也是為數不多的“大贏家”。華海藥業2020年營業收入為64.85億元,同比增長20.36%,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63.24%,而國內制劑及原料藥銷售大幅增加是其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
同時,根據華海藥業于6月公布的可轉債的跟蹤評級報告,受益于國家集采的推進、公司中標產品的增多及沙坦類產品的歐盟CEP證書恢復,華海藥業2020年國內制劑業務及原料藥業務銷售規模大幅增加。
國內某大型藥企負責政府事務的張其(化名)指出,華海藥業本身有原料藥優勢,此前主要做出口業務,所以在集采時敢于報價。
集采后市場:資本“脫敏”,藥企駛向何方?
實際上,資本市場也在逐漸習慣這場自上而下的大型藥品“團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每輪集采之前,醫藥股往往會出現一定幅度的調整,特別是集采當日,相關公司股價大多會出現異動。
2018年12月6日,首次藥品集采的投標談判在上海舉行,當日醫藥板塊指數收于1616.20點,因降價程度遠遠超出市場預計,整個醫藥板塊充滿了悲觀情緒。此后19個交易日內不斷下跌,于2019年1月4日創出1322.98點的階段新低,較2018年5月29日下跌36.79%。
2020年1月21日,第二輪全國藥品集中采購中選結果正式出爐。此次集采的33個品種中32個采購成功,共100個產品中選,藥品平均降價幅度達到53%。數據顯示,第二輪集采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主要出現在2019年11月20日至12月3日,醫藥板塊指數僅下跌6.89%。市場的表現說明,藥品集采帶給相關股票的“威脅”已經大幅降低。
而在此后三輪集采中,A股醫藥板塊震蕩幅度明顯降低。太平洋證券研報指出,在經歷“4+7”、集采擴面和第二輪集采后,藥企及資本市場對于政策導向已經有了充分的判斷和認知,第三輪集采所涉品種也符合此前的市場預期。
但具體到個股表現上,集采的影響還是很大。今年8月,制藥“一哥”恒瑞醫藥的2021年半年報顯示,其盈利雖然仍維持上漲,但增幅放緩,這樣的成績單讓恒瑞在半年報發布次日以跌停收盤。
在2020年11月第三批集采中,恒瑞中選的6款產品營收環比下滑57%。但中標要跌,丟標也要跌。在今年6月進行的第五批國家集采中,恒瑞醫藥的碘克沙醇注射液及格隆溴銨注射液均未中標。消息一出,次日恒瑞醫藥開盤下跌4.43%。
當集采成為常態,資本市場對醫藥板塊的投資邏輯也逐漸回歸理性。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院副院長、醫藥行業首席研究員徐佳熹在年初就提到,藥品領域,2021年會分化得比較厲害。真正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一些公司可能會受到高度的認同,而其他很多公司的估值中樞可能會下行。他指出,以后的投資就是兩個大方向:一個是主賽道大龍頭,另外一類就是細分賽道龍頭。從長期來看,中國可能進入了一個醫藥行業分化的新常態,于上市公司而言,未來的分化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當集采進入“深水區”,華北制藥斷供事件也暴露出集采的部分爭議。集采的本意是惠及各方,促進醫藥事業向創新方向發展。但在搶占市場的目的下,藥企愈發競爭激烈,而也在成本、產能等變量因素的影響下,不少企業頻頻爆雷。
在此前集采中有多個產品中選的某藥企相關人士表示,在集采中中標是利空,不中標則是大利空。
可以看到的是,集采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杠桿。今年上半年,恒瑞醫藥研發投入25.81億元,同比增長38.48%,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19.41%,創歷史新高。但某藥企人士表示:“恒瑞以破釜沉舟的方式做創新,是因為恒瑞有資本與研發積累。但對于大量存在的仍以仿制藥為生的企業來說,賣藥賺不到錢,股價不被看好,拿什么做研發,這是很多藥企經營者摳破了腦袋想的問題。”
責任編輯:李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