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跪舔年輕人拯救不了中年危機
陳白
當“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接棒“1988年的中年女子”、“拿著枸杞和保溫杯的油膩中年男”成為刷屏句式的時候,現代社會與當下互聯網時代人群對于年齡的焦慮愈發赤裸裸。
上一周,中興通訊的中年程序員因公司裁員而跳樓自盡,引發無盡唏噓;而與此同時,投資人朱嘯虎“只投八零九零后”的判斷,進一步撕裂了年齡所造就的代溝——無論你是選擇“佛系”還是“道系”,不可抗拒的年齡正在成為定義個人乃至公司未來的主導因素之一。
盡管朱嘯虎在隨后“改口”稱最得意的投資項目之一,恰恰是來源于一位50后的創業者。但是這依然無法掩蓋資本的傾向:無論是公司還是投資人,和年輕人站在一起、為年輕人服務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商業正確”。
作為一家本身就被定義為遭遇中年危機轉型困難的公司,中興通訊批量裁員很好理解,無非是試圖更新血液、斷臂求生謀求新出路的方案之一,這也往往是大多數公司在面對轉型時選擇的第一步。只不過不幸的是,當一家行至中年的公司遭遇同樣面臨中年困境的IT男群體,這種絕望程度被進一步放大。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切的背景音是,以中興華為為代表的通訊行業“中年困境”,或許才是造就悲劇的真正商業背景。畢竟,如果我們超出中興通訊這一案例來看,華為這些年與中年員工之間的糾紛案例成為頭條新聞的也不在少數。
回到個人層面,當年輕時選擇的朝陽行業正在越來越快的下沉,面對信息爆發個人轉型又受制于學習能力的下降,加之家庭負擔沉重,能夠理解,工作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與弗洛伊德齊名的榮格是中年危機的最早定義者,他通過調查發現,人到了35-40歲之間將會陷入一種極度難熬的狀態,他將其歸納為中年危機理論。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指中年面對的新事物適應能力下降的焦慮。而這種情緒被投射到商業領域所造就的時代場景就是,無論是產業還是資本,全方位向年輕人靠攏,不約而同被認為是變幻時代下的自救之途。
如果員工、公司、行業普遍都陷入其中,對于需要敏銳捕捉風向的獵手式的投資人來說,這一趨勢只會更加明顯。這時候,我們搶占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朱嘯虎的偏執并無意義。事實上,投資人在面對投資項目時的選擇困惑,以至于靠的不再全是專業的眼光,而是需要通過年齡標準來進行篩選,這未嘗不是“朱嘯虎們”自己正在遭遇他們所排斥的中年危機悲劇的最好注解。
伴隨著知識升級迭代速度的越來越快,傳統社會被解構的不僅僅過往大家庭宗族式的生活方式,更是改變了知識的傳遞方式:以往師傅帶學徒式的由老及幼經驗式學習被漸次取代,年輕人對于新事物的掌握能力更快,對于新知識的學習能力更強,而這才是在信息洪流中對個體來說更為關鍵的要素。在新科技面前,更多發生的場景是老年人向年輕人學習適應新事物的方式。
但是,這樣的裹挾社會情緒所造就的“新商業正確”,往往容易陷入擬態環境所造就的偏見之中,而這樣的偏見會進一步作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追逐年輕,追逐流量,追逐快商業,這一切又進一步導致年齡焦慮的進一步升級:90后已經自認為進入中年,新公司從崛起到年邁乃至死亡的時間越來越短,產業的風口持續程度甚至已經開始以月來計算。
作為一個心理學名詞,“中年危機”對應的更多是人的心態。但其實無論是人還是公司乃至產業,沒有什么會永遠保持年輕,這是無論如何都難以避免的規律。褚時健八十而再創業,反觀從世界到中國商業史上的那些百年企業和偉大企業家,他們應對中年危機的方式,依賴的更多是思維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更深層度的創新,而不是簡單粗暴的驅逐中老年。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周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