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鋰”想如何照進現實
來源:能源評論雜志 文·本刊記者 張越月
在能源領域,動力電池行業一直給人“悶聲賺錢”的印象,直到不久前,這種低調才被一家“黑馬公司”徹底打破。
6月中旬,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寧德時代”或“CATL”)發布上市輔導公告。如果進展順利,寧德時代將在3年后登錄股市。業內人士指出,寧德時代上市,無異于獲得了一臺輸血機器,足以加劇動力電池行業的洗牌。
根據官方資料,寧德時代主要從事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研發與制造、梯次利用和回收循環利用,提供全產業鏈的解決方案。表面看來,這家來自福建、產品單一的企業并沒有太多的故事。
但就在3個多月前,鴻海集團發布公告稱,子公司富泰華工業(深圳)有限公司耗資10億元,成為了寧德時代的股東之一。而以其獲得的1.19%股權倒推,寧德時代的估值已經超過了840億元,超過汽車領域的長安、江淮,地產行業的恒大、碧桂園和科技行業的中興和紫光。
沒有上市、僅靠電池,寧德時代就把很多人的夢想提早做成了現實。那么,是什么支撐了840億的高估值?
為什么車企選擇它?
有人曾統計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合作情況,在所有的企業中,寧德時代的合作伙伴名單比其他企業都要長,達到15家以上。
而產銷量也從側面證明了車企對寧德時代的偏好——根據公開資料,2014年,這家公司的產量僅為0.273GWh,2015年則上升到2.43GWh,到2016年,產量進一步上升到6.8GWh,而后兩年則僅次于松下和比亞迪,位居全球第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動力電池爆發年并非是在2014年,而是2013年。這一年,國內電池產量增長率達到了369%,大大高于2012年的79%,而寧德時代的業績爆發,卻是在2014年才出現的。雖然沒有趕上爆發點,寧德時代似乎并沒有失去先發優勢。這除了與電池市場本身的成長趨好有關,也得益于這家公司對路線選擇的當機立斷。
近年,動力電池領域始終在討論兩種技術路線: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前者耐高溫,安全穩定性強,循環性能更好,而后者耐低溫,能源密度和充電效率更高。最開始,國內的車企普遍使用的是磷酸鐵鋰電池,而包括寶馬之類的國際企業,卻在使用三元鋰電池。
從2015年開始,國內電動汽車補貼退坡明顯,不得不在市場上開始拼殺的企業意識到,如果產品經濟型不能提高,業績和收入將難以為繼。
而與傳統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存在兩大天生的弱點:一是續航能力有限,二是價格始終偏高。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都與電池相關——首先,電池的能量密度決定了汽車的續航能力,第二,從電動汽車的成本結構來看,電池成本占到整車成本的40%左右,同樣大小而相對性價比高的電池,將降低整體價格。
于是,一些車企放棄了磷酸鐵鋰,嘗試使用性價比更好的三元鋰電池。與此同時,當時體量并不大的寧德時代也及時轉變了方向,率先把以磷酸鐵鋰的技術路線轉為三元鋰。
及時轉身無疑就意味著先發優勢,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網站數據,2016年CATL在車用磷酸鐵鋰市場的市占率為22.9%,僅次于比亞迪,而在三元電池市場的市占率已經達到了25%。一位動力電池行業分析師指出,在2016年,越來越多的車企給旗下的商用車產品更換了三元鋰電池,在諸多對手尚未趕上之時,寧德時代提前布局的作用,在未來一段時間或仍將非常明顯。
為什么資本唱高它?
除了企業,嗅覺敏感的資本顯然也看到了寧德時代的先發優勢。在此次宣布上市輔導之前,寧德時代已經完成了兩輪股權融資——第一輪融資是在2015年年底,融資規模30億元;第二輪融資是在2016年下半年,融資目標為80億元,并最終超募。
這個成績,在資本市場追捧互聯網虛擬經濟、制造業企業的融資多數未超過10億的2016年,仍然算是一個比較好的成績。
何況,第二輪融資后,一些投資行業人士根據80億元指出,估值仍然偏低,因為寧德時代在2015年和2016年的凈利潤分別超過9億元和30億元。如以此計算,這家企業的估值或許應該大于800億元。言下之意,即便實際出資有限,但這家公司的回報前景好顯而易見。
資本做出這種肯定判斷并不奇怪。有人曾把投公司比喻為買奢侈品,一些大牌企業憑借規模和基礎,流動性好,方便變現,但上升潛力小,未來成長性弱,性價比或許不高。
寧德時代這樣的企業就屬于前者——盡管沒有上市,但因為有資本市場認定的潛力,因此備受關注。而在諸多潛力中,當下最為資本所看重的,應屬技術研發。
近10年來,資本市場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其追捧的對象已經不僅限于業績,而是轉向技術,那些舍得花大錢投入研發的公司,即便業績稍有瑕疵,但不妨礙資本的寵愛。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科大訊飛,這家公司敢于把相當于年營收的20%、凈利潤的1.5倍的收入用于技術。當前,盡管其利潤的大頭仍然是政府補貼,但不斷突破的新技術,以及由此出現的新產品,已經為其吸引來了足夠多的外部資本。
根據公開資料,寧德時代對技術的投入雖然沒有達到20%之多,但至少也已有5%~10%。一位汽車行業人士曾這樣形容這家企業的科研氛圍——干事偏好講數據、講實驗,學術氛圍很濃,技術高層和領導普遍有理工背景,而且不惜用大量人才和資源撐起技術,一個例子就是,負責某一個部件研發與測試的人員就超過100人。
為什么市場忽視它?
2017年6月,寧德時代公布了2017年1月的業績——32.8萬kWh的出貨量,以此計算,這家公司已經占據動力電池26%的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一。與此同時,大眾汽車將寧德時代選為合作伙伴之一的新聞,也在網上廣泛流傳。
但超高估值、良好業績、被大咖親點合作,并沒有改變市場和多數消費者心中“黑馬公司”的神秘印象。而這或與其商業模式有一定的關聯。
當前,國內的動力電池企業的商業模式主要面向整車企業,具體來說,三種合作方式較為常見:第一種是合作模式,即雙方根據訂單情況,建立產品合作關系,這也是目前的主流合作模式;第二種是自銷模式,即根據旗下整車企業的需求,僅生產自家的電池產品,這種模式目前僅有比亞迪一家;第三種是股權模式,即電池廠與整車廠建立緊密的股權聯系,如合資建廠等。和諸多企業一樣,寧德時代與車企的合作以第一種居多。
但是,這種模式的問題不可忽視——電池企業只是“車企”背后的眾多供應商之一,即便產品大熱,但電池產品和電池品牌不會因為爆款車而為公眾和市場熟知。寧德時代與寶馬的合作就是一例,2012年,華晨寶馬推出首款純電動車,其動力電池系統由雙方共同開發制造。因為頂著寶馬開山之作的光環,寧德時代獲得了國際國內車企的“通行證”,但知名度也僅限于汽車行業本身。
隨著電動汽車去補貼,電池企業走向市場化也成為必然趨勢,而市場化的前提,就是企業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口碑。與整車企業大都擁有幾十年的深厚品牌基礎不同,國內零部件廠商往往起步較晚,規模較小,缺乏獨立的品牌影響力。在市場保護仍然存在的當下,壓力或許還不大。而未來一旦市場保護放開,國際電池企業大量、快速進入中國,零件企業必然面臨激烈競爭。
對于寧德時代就更是如此。
有人曾用“25億看主題、200億看業績、400億看創新、800億看國際”來分析企業不同階段應作出的戰略選擇——在市值25億以下時,企業要選擇契合市場的主題,才可能有所突破;在市值200億以下時,必須向資本市場交出扎實的業績答卷;而超過200億后,企業就要進行有效創新,以解決發展的天花板問題;當市值超過800億后,企業就需要走出去,與海外巨頭直接交鋒,考慮國際化發展。
當前,寧德時代的估值已經達到840億,其考慮也已經超過業績、創新層面,而直接上升到國際競爭層面。要在和巨頭的正面過招中不落下風,通過擴產不斷做大盤子固然很重要,通過自主研發穩固根基也很重要,但建立獨立而響亮的品牌,或許也需要提上議事日程。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孫劍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