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2017年08月09日10:41 《商界》雜志

  滬深之狼:金錢永不眠

  文/本刊記者 唐亮

  從資本掮客的角度看資本市場,一切是夢,是游戲,是金錢永不眠的灰色江湖。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史上最嚴并購重組條規”頒布接近周年之際,資本市場再掀借殼浪潮:恒大借殼深深房A,娃哈哈借殼中國糖果,深裝總借殼ST云維……

  并購市場掀起盛夏狂歡的背后,是由上市公司、券商、私募、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等組成的資本狩獵團。

  過去,這些狩獵的人被叫做“項目操盤手”,后來改稱“資本掮客”,幾部熱門電影上映后,現在又流行起“資本擺渡人”“滬深之狼”的叫法。但無論是何種稱謂,他們的工作本質就是連接項目與資金,借由資本市場的貪婪與瘋狂,低吸高拋賺取超出想象的利潤。

  在灰色里游走,在爭議中生存,這是屬于資本掮客的生態圈。

  掮客鄙視鏈

  Lewis是一位典型的資本掮客。

  2008年,金融系畢業的Lewis供職于一家理財顧問公司(FA),其工作本質就是一種融資渠道:把有閑錢的客戶介紹給VC、PE。有時候,客戶本身就有不錯的項目,Lewis團隊再向VC、PE介紹這些項目資源,或投資,或作為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并購對象。

  在圈內,FA機構尚屬底層。一是中介費賺頭有限,二是能干這活的人太多,個體的注冊會計師、律師、行業咨詢師等都能做資金與項目的中介。

  考取注冊會計師后,2011年Lewis轉投某上市券商投行部;積累相當的資金、項目資源后,2015年他又辭職成為某私募合伙人。

  過去,常有“銀行投行部>券商投行部>私募”的說法,如今順序卻是相反的。Lewis解釋,全行業都在做“掮客”,只有在“岸上”與“濕腳”的區別,進私募比進券商難十倍。

  在“岸上”,就是老老實實賺管理費、中介費。

  比如,私募東方匯富幫助樂視旗下非上市公司樂視移動發行過一只可轉債,總額2億美元,年息高達15%,東方匯富收取每年2%管理費。不過東方匯富只是“一道掮客”,下面還有“二道掮客”恒宇天澤,收取的管理費為第一年3.5%,第二年2.5%,第三年1.5%。

  兩家私募捆綁在一起,老老實實賺管理費總共也多達三年13.5%,須知這可是本金。當年,為順利售出,私募為樂視移動可轉債定性為“較低風險”。如今,樂視深陷債務風波,投資人心亂如麻,私募卻已在岸上數錢。

  Lewis做的一般是“濕腳”的業務,或可理解為圍繞并購重組開展的服務+投機。

  過去常見套路:聯合諸多資金方,在二級市場提前布局持股;然后幫助上市公司收購早已計劃好的項目標的,制定高溢價、高業績的對賭協議;最后,待股價暴漲后套現離場。

  二級市場的布局者、上市公司、并購標的與連接各方的資本掮客,其實都是內幕交易的合謀者。這類以公司發展為名、套利為實的并購交易,當然是監管層設卡嚴格的領域。

  2012年以后創業潮興起,新興項目數量井噴,又出現一種產業基金模式,不但大行其道還繞過了主要監管關卡。

  Lewis正在接觸的一家上市公司,是做傳統產業的,從2013年起就在謀求通過并購完成轉型。這些年來,上至券商下至咨詢公司,至少有上百家資本掮客主動遞來合作框架,最終Lewis憑借手頭擁有更成熟的互聯網項目才被選中。

  初步方案是,擬募資5億元成立產業基金,上市公司出資10%做LP,私募出資1%做GP、基金管理人,并負責資金募集。基金成立后,將向已計劃的互聯網項目及相關方向投資。

  Lewis解釋,上市公司通過他們獲得了10倍杠桿,只需出資5 000萬元就能做產業并購;基金及其他投資人,也得到上市公司信譽背書。更關鍵的是,由產業基金收購項目無需通過證監會的審批,2-3年后裝入上市公司即可套現走人。

  作為撮合者,Lewis從上市公司、被投資的互聯網公司、產業基金投資群都能拿到服務費,可達數百萬元,提前在二級市場布局也能撈上一筆。

  正是因為“濕腳”獲利更豐,資本掮客的隊伍才會日漸壯大。就連Lewis當年供職的FA機構也開始精品投行業務,把傭金轉化為項目股權。

  近年最成功的轉型FA機構當屬華興資本,成立私募股權基金投資了摩拜、滴滴、奇虎、途家、鏈家、京東金融、英雄互娛等明星公司。

  跑腿的人太多,自然僧多肉少。Lewis現在每個月要跑5~10家上市公司。給他的感覺是,手頭如果沒有備好3個以上優質項目,上市公司是不會見你的。

  而資本掮客競爭最激烈的領域,毫無疑問就是“借殼”。

  合謀分錢

  2016年9月,萬達商業從港交所退市,開啟回歸A股進程。兩個月后,萬達挑中的殼公司綿石投資發布公告,稱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在圈內,有傳王健林親自拜會多家殼公司,每家見面費20萬元,沒曾想首富的面子還是不夠大。

  2017年7月,萬達突然將旗下文旅資產以631.7億元的價格售與融創。在經營者看來,這是商業模式從重變輕;但在資本掮客看來,萬達是要借殼再回港股。

  “20萬元已經是給首富面子的價錢。”在并購領域有不俗戰績的私募合伙人M先生,前不久就帶著重組方花了100萬元見面費。

  不過相比見面費,殼費才是天文數字。

  2011年,海航以16.53億元收購李勤夫及其關聯公司持有的九龍山合計29.9%,成為第一大股東。但是,“海航系”與“李勤夫系”后來發生糾紛,鬧上法庭。在庭審中,李勤夫承認自己收到股權轉讓款,但是海航還要支付一筆“控制權轉讓費”6.68億元。

  6.68億元,這是近年來罕見的被明確曝光價格的殼費,市場主流價格為4億~6億元,也有20億~30億元的報價。

  事實上,大多數殼費都是隱蔽支付的。M先生解釋,最早是大股東所持股份溢價轉讓;后來溢價太刺眼,又流行起向上市公司原股東定增募資,以共享股價上漲帶來的增值。

  近年還出現一種新套路,即將殼公司原資產的價格故意高估,轉讓給重組方,與置入資產相抵后,差額向重組方發行股份。這意味著,原大股東被稀釋的股份減少,可以享受更多股價升值。最后,重組方或許還要無償將置出資產還給原大股東。

  在巨額殼費下,能將殼公司、重組方捆綁在一起,需要資本掮客的“辛勤跑腿”。

  以M先生的成名作為例:

  1.經過2年多的拜訪及免費咨詢服務,M先生獲得某ST公司殼資源重組權,而后者也有強烈保殼意愿;

  2.M先生所代表的私募及其合作機構提前布局持股ST公司;

  3.M先生又說服兩家非上市公司,愿意將股權與部分現金以捐贈形式給予ST公司;

  4.ST公司通過股改對價安排形成新的經營性資產,兩家非上市公司通過轉增股本獲得ST公司控制權。

  重組完成,股價飛漲,原大股東保殼成功,兩家非上市公司借殼上市,M先生套現離場。原大股東拿到見面費、公關費、殼費,重組方與私募的收益大致是上述成本的3倍。

  M先生算得上“活好”的資本掮客了。在定增并購中,為了不稀釋股價,M先生可以鼓動上市公司釋放利好消息,同時又攛掇重組方、多個私募資金做高股價。表面上看是利好刺激,實際上卻是資本掮客的套路。

  但是,借殼生意也并非你想借就能借,風險也是不小的。

  資本掮客套路深

  對資本掮客與殼方而言,借殼最大風險就是政策風險:IPO難時則易,IPO易時則難。此外,時間窗口也至關重要。

  2015-2017年,資本市場變化莫測,ST申科的“賣殼”經歷,既撞上政策風險,又撞上窗口風險,資本掮客還不對“服務”包底,可謂最經典的案例。

  ST申科從事傳統軸承行業,2015年連續虧損兩年,本來談好與海潤影視借殼合作,未料突然遭遇“海潤影視高管因病住院”,兩家合作失敗。

  為在剩余不多的時日里順利保殼,申科控制人何氏父子只能放下身段,廣發英雄帖,誠邀各路資本掮客速來協助。

  很快,資本掮客陳海昌脫穎而出。

  陳海昌屬于大鱷級老玩家,曾突擊入股中達股份借殼保千里,也是近期ST獅頭轉型煤制油的幕后操盤手。

  雙方約定,何氏父子以市價的一半即16.5元/股向陳海昌旗下海融天出讓13.76%股權,同時停牌籌備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但后來被證監會否決。

  此時,ST申科隨股災急跌,擊穿16.5元,陳海昌也遲遲沒有打錢。圈內人講,何氏帶著董秘親赴蘇州拜會,卻見陳海昌苦于股市虧損嚴重一臉無奈……兩家一拍兩散。

  2015年9月,何氏又挑中資本掮客嚴海國,愿以20億元轉讓其持有的全部股份。

  與陳海昌不同,嚴海國是中基控股董事長,有實打實的業務。嚴海國表示,計劃把旗下國泰安教育裝入上市公司,營造“在線教育+金融+大數據”的概念。

  但是,簽約前嚴海國又改變主意,先是砍價到18億元,后來只愿受讓一部分股份,其他找第三方接盤。

  這時已是2015年10月,離保殼期限越來越近,何氏父子只得讓步。

  嚴海國首先找來蘇州灃黃投資,結果后者沒看上ST申科;緊接著,嚴海國又介紹一位“高富帥”圓通速遞。為表誠意,嚴海國還與何氏簽訂抽屜協議,約定以7.56億元買下2 300多萬股收益權——通過股價暴漲賺一筆介紹費。可惜圓通被大楊創世及其那邊的資本掮客“勾引”去了,何氏父子與嚴海國的合作徹底告吹。

  迫不得已,何氏自掏腰包1億元收購ST申科旗下上海申科,靠這筆收入勉強保殼。

  連續失敗三次,可想何氏內心之痛、之急。因此,2016年2月,當資本掮客鐘聲操盤的華創易盛喊出36.33元/股的高價,何氏當即受讓約13%股份,迫不及待拋出合作框架:申科以21億元收購紫博藍網絡100%股權,同時向華創易盛募集不超過21億元資金。

  這樁交易很完美:華創易盛成為申科控股股東,同時前者與紫博藍沒有表面關聯,因此不構成借殼上市。但何氏可能沒有猜到:華創易盛GP只出了100元,其他幾十億元都是LP掏的——鐘聲相當于只花了100元殼費,申科賤賣至極。

  然而,鐘聲也算時運不濟。2016年6月,“史上最嚴”借殼新規頒布,因涉及類借殼,申科闖關失敗。

  申科后來幾經調整方案未果,于2017年2月宣告放棄重組——有意思的是,就在申科宣布不玩之后三個月,IPO大門收緊,借殼再迎窗口機會。

  人生猶如游戲,命運圈圈繞繞。申科四次賣殼未果,還要收拾心情再來第五次嗎?

  這個問題不要問命運,還是要問資本掮客。

  江湖下半場

  2017年7月,與何氏有過合作的陳海昌,以5.5億元將其持有的海融天100%股權轉讓給協信遠創,從而間接賣掉殼公司獅頭股份。此前,陳海昌已經駐留獅頭股份15個月。

  與之類似,江泉實業東方銀星等公司背后的資本掮客紛紛離場,東莞知名老玩家楊志茂、朱鳳廉在駐留博信股份18個月后,也決定以15億元套現離場……這些交易中,溢價從10%~60%不等,接盤者中不乏新、老資本掮客。

  由于并購重組新規對借殼裝入資產的諸多限制,“借殼”事實上正變成“倒殼”,資本掮客的生意并未結束。

  接盤的人,看中的正是IPO收緊,仍然會有優質企業選擇借殼,比如順豐速運以433億元成功借殼鼎泰新材——只是“濕腳”變成“上岸”,大家撈錢的幅度更合理。

  況且,殼公司普遍都有并購重組需求,有需求就有炒作空間。

  有意思的是,Lewis與M先生目前都開了新業務:港股殼資源對接。

  M先生解釋:港股為注冊制,IPO難度小于內地,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也需經歷公司架構重組、保薦人選擇、境內審批、申請、聆訊等環節,需要2至3年時間,所以不如借殼。

  而港股殼資源普遍便宜,操作也相對容易。最重要的是,控制權易手后普遍會出現炒作,上漲幾倍都不在話下。

  據Lewis介紹,現在出現一種新模式:在不被市場看好情況下,不惜破發也要到香港上市,就為搶到一個殼。具體可以參考2017年以來港股上市、不到一周即破發的公司。

  正所謂“破發也不憂傷”。2011年,港股主板殼價值只有1.8億~2.5億元,2014年漲至3.8億~4.5億元,目前價碼則是6億元起步。

  南下買殼浩浩蕩蕩,猶如當年赴港買奶粉——有錢不重要,有門道才是關鍵。

  2017年5月,曾“堅決不上市”的娃哈哈,突然宣布對香港上市公司中國糖果要約收購。具體收購方為宗慶后獨女宗馥莉控制的恒楓控股,這是一家由家族企業控制、從事實業投資的資本掮客公司。受此刺激,中國糖果一個月內從0.15元的殼股漲到0.5元的紅股。

  然而,這筆驚天買賣背后竟然還有另一撥資本掮客:中國糖果大股東多次減持股份給資本掮客里的正規軍券商,每家券商都不超過5%舉牌線——也就是說,大家早已悄悄布好套利口袋,就等宗馥莉進來。

  2017年7月14日,恒楓控股收購中國糖果失敗,各路掮客套現走人,股價應聲暴跌。

  有消息稱,港交所正在觀察市場形勢,準備對內地資本掮客南下買殼、港股蓄意炒作股價采取措施。

  正所謂金錢永不眠,資本掮客的故事仍將繼續。

責任編輯:韓佳鵬

熱門推薦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