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立德·法利赫:勒住油價的人
文·本刊特約記者 陳明灼
2016年年底,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達成減產協議,這一“壯舉”著實讓石油行業為之震驚不已——其成就不僅在于這是歐佩克八年來首次達成減產協議,更在于值當下跌跌不休的油價大環境下,減產猶如一雙強有力的手,一把勒住了不斷下滑的油價。
作為歐佩克組織的領頭人,沙特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而沙特的談判代表——該國的能源、工業和礦產部部長哈立德·法利赫(Khalid al-Falih)更是功不可沒。
臨危受命
經濟學理論認為,若干具有壟斷地位的經濟體所達成的利益共謀通常很不穩定,并容易瓦解,各個利益主體之間充斥著“謊言”與“欺騙”。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作為當今世界最為著名的組織形式之一,其成員之間的關系恰恰便是如此,“斗爭”多過“合作”,一言不合,辛苦達成的協議便土崩瓦解,產量控制被認為最不易達成,也最容易產生破裂的協議之一。
眾所周知,自2014年年中開始,油價呈現斷崖式的下跌,從每桶超過100美元跌到最低時候的不足30美元一桶。沙特為了把美國頁巖油、歐佩克高成本產油國等競爭對手擠出市場,采取不減產的措施,過多的供給讓油價一度失控。然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低油價導致收入銳減,讓包括沙特在內的幾個主要產油國不堪重負,從2016年開始,這幾個國家開始尋求控制產量,以扼住不斷下跌的油價。
然而,一眾產油國各懷心事,一邊擔心油價下跌,另一邊又擔心限產導致本國的市場份額遭到別國的“吞食”。于是,身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的沙特當仁不讓,擔當起了協調各國、力促減產的領導者角色。然而,幾次會議都在互相扯皮中不了了之,沙特原石油部長納伊米也因此被免職。松散的組織內部,各方缺乏制約,想要達成一個減產協議,這在當時幾乎被認為不可能,外界對此普遍持悲觀的態度。
沙特需要新的談判代表去收拾這一盤散沙。哈立德·法利赫就在此時臨危受命,接過了推動談判的重擔。首先,他搞定沙特政府,獲得了副王儲穆罕默德的支持,他的前任納伊米的失敗恰恰也在這里。后方無掣肘之憂,前方才可勇往直前。接著,法利赫放手在各國之間斡旋,用利益當籌碼展開博弈。
作為沙特的代表,法利赫充分展示了高超的談判技巧。他拉來俄羅斯作為外援,以穩定歐佩克內部成員的人心。他致電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讓俄羅斯松口承諾減產,幅度為歐佩克減產幅度的一半。他威逼利誘伊朗,成功迫使伊朗作出妥協——可以增產但不會增產至先前的產量目標。他督促伊拉克石油部長與該國總理協商,后者隨后作出自1998年以來伊拉克在歐佩克協議中首次減產的決定。在歐佩克內部初步達成共識后,法利赫再次致電諾瓦克進行最后的確認,并最終讓俄羅斯承諾加入減產。他還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把提出反對意見的印尼“踢”出了歐佩克。
整個會談期間,法利赫縱橫捭闔,用左手牽制右手,用右手打擊左手,協調平衡各方利益。在會議陷入僵局的時候,他會邀請紛爭的雙方“喝杯咖啡”,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場面失控的時候,他會大力地猛敲桌子,讓大家回歸“理性”。他經常在房間內踱步,沉思解決之道。甚至,他會深夜致電諾瓦克共商對策。他最為標準的姿勢是坐在沙發上,托著腮,沉思半天,有時一坐就是數個小時,連熟人叫他,都恍然不知。
最終,歐佩克達成協議,日均減產石油120萬桶,非歐佩克產油國則協議日均減產55.8萬桶。果然,油價應聲而漲,瀕臨崩潰的油價被拉回到60美元/桶附近,為石油出口國帶來了福音。有能源分析專家認為,油價下跌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而法利赫幾乎以一己之力,逆轉潮流,“挽大廈于將傾”,一手勒住了不斷下跌的油價。
此后,為了提升油價,他可謂“兵不厭詐”,話風頻繁轉變,運用高超的口才與技巧,閃轉騰挪,甚至表示會“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在減產實施的半年來,他不斷釋放“幕霧彈”,并大玩文字游戲。他在多個場合聲稱“全球石油市場將很快重獲平衡,恢復到‘健康狀態’,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他一面聲明,“考慮到減產協議執行狀況,以及全球需求的預期,歐佩克與非歐佩克達成的減產協議不太可能延期”,另一面又強調,“只要全球原油庫存水平高于五年均值,就會追求繼續減產”。日前,面對再度下跌的油價,法利赫宣布,“沙特和俄羅斯一致同意減產協議應延長”——這一延就要到2018年一季度才能再議了。
從CEO到部長
事實上,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利赫的個人能力也是在他的工作經歷與成長中積累起來的。他出生于1960年,這一年也是歐佩克組織的成立之年。他的成長過程伴隨著石油工業在世界的高速發展。當然,他的從業生涯里也目睹過數輪的油價漲跌。
作為土生土長的沙特人,法利赫身材高挑,臉頰修長,一副金邊眼鏡,再配上頭巾,十足就是一個標準的阿拉伯人造型。他講話慢條斯理,聲音中和有力,與人交談,時而微笑,時而沉思,既彰顯果斷,又彬彬有禮,紳士韻味十足。
其實,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自律。出身于沙特阿拉伯世界,他不僅自律于他的宗教體系,更加自律于他的行事與工作作風。他的自律首先體現在守時。1979年,法利赫進入沙特阿美的前身阿美石油公司(Aramco),第一次上班就讓他印象深刻。由于鬧鐘出問題,他幾乎是一路跑到辦公室,盡管滿頭大汗,遲到時間還是超過10分鐘,領導的訓話,同事的白眼,讓他如芒在背,羞愧得恨不能找個縫鉆進去。從那以后,他養成了每晚檢查鬧鐘的習慣,“如果不能守時,又怎能要求他嚴守合約呢?”自此,他工作期間絕少遲到,雷打不動地準時睡覺、準時上班,幾十年如一日,苦行僧般的生活不僅使他得以高效地完成工作,并留出更多的時間從事更多的事情,得到了更大的自由,而且讓他收獲了事業上的成功。
從19歲在阿美石油公司工作開始,他經歷了沙特阿美從一家外資參股的股份公司到國家石油公司的轉變,期間由公司派往美國求學,在得州農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獲得學士學位。公司在不斷壯大,他也迅速成長,最終在2008年,他坐上了沙特阿美一把手的位置。
作為世界上最大石油公司的一把手,爭奪市場是他的頭等大事,東亞市場尤其中國市場更是重中之重。為了與中國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他一年數次往返于中國與沙特之間,與時任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先生更是建立了深厚的個人關系。為了應付環境問題的挑戰,他投入資金提高石油的科技含量。據他介紹,沙特阿美現在是能源領域最具科技密集型特征的企業,而且,未來科研方面的投入還會成倍增長。
更為重要的是,沙特阿美在他的主導之下,科研努力邁向全球。據悉,目前,沙特阿美在美國有三個研究中心,在歐洲有四個,在亞洲,北京已有一個。讓能源的利用更高效,減少排放,減輕空氣污染,一直是法利赫上任以來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實際上,他對于科研的追求遠不止這些。
2010年,在他的倡導之下,沙特阿美建立了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叫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學校在沙特阿拉伯西海岸,紅海邊上,簡稱KAUST,而法利赫正是校董事會的成員之一。
法利赫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們是成本最低、技術最好的生產者,和顧客有最長遠的合作關系,我們歡迎競爭,競爭造就最好的企業。”有實力才有霸氣,正是在他的帶領之下,沙特阿美的影響力日漸壯大,他個人在世界范圍內也收獲了巨大的聲譽。也正是因此,他才逐漸走進沙特王室的視野,在油價崩潰、減產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被沙特政府火速任命,趕赴救火。
在2015年接受采訪時,法利赫曾說:“我只是個商人,和我的同事一起管理這家石油公司,我們是政策的執行者。”如今,他轉身成為部長,從一國石油生產政策的執行者變成了制定者和宣布者,職責也更為多重——既要爭市場,也要爭油價,當然還肩負著沙特經濟改革與轉型的重任。
戒除“油癮”的努力
法利赫走馬上任能源部長之時正值油價低迷,沙特政府深陷財政危機之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國,沙特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石油行業。數次的油價危機,讓沙特政府深深意識到“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的風險性。
沙特不僅需要提振油價,更需要的是對當前經濟結構進行改革,戒除“油癮”。法利赫的上任,以及“石油部”改名為“能源、工業與礦產部”,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沙特改革計劃的需要與決心。
沙特政府深知通過減產勒住油價“并不是長久之計”,要想擺脫當今的困境,更需要進行長期的規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沙特公布了“2030愿景”,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定位未來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綱領,意圖通過縮減政府規模,擴大私營行業,減少石油生產補貼,以促進經濟多樣化和打造“與眾不同”的沙特新形象。然而,這些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
在法利赫的規劃之中,將把沙特阿美的5%股權用于上市,籌集資金數百億元。這時,法利赫又充分展示了一個優秀外交家的才能。他廣撒英雄貼,四處拋出橄欖枝。他一面利用英國受到“脫歐”拖累,急于保住金融中心,爭需沙特阿美這樣的一個巨無霸企業在倫敦證交所上市的心理,讓英國修改上市規劃,為沙特阿美量身定制一套規劃,一面又跟中國打起了市場牌,向中國頻頻施放“善意”,核心正是希望換取中國的市場合作。如果在中國上市,無論是深交所還是港交所,都將迎來史上最大的IPO。他還跟美國打起了政治感情牌,特朗普上臺的“禁穆令”,讓沙特深感憂慮,因而,他希望通過沙特阿美上市這張牌,給特朗普的政府施加影響。此外,他還跟日本、新加坡也頻繁接觸。法利赫就是要在左右逢源中,沽出一個最優的價格與籌碼。此時,他既是商人,也是政治家。
然而,既然依賴石油容易“上癮”,又豈是那么容易戒除的。無論是非石油收入增長三倍,還是削減政府部門工資和補貼,以及在能源生產上更加偏向新興的可再生能源,這些規劃都不是單靠意愿就能實現的。因此,要兼顧短期的石油價格和中長期的經濟發展,法利赫仍然任重道遠。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