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襲 呼喚中國的“工業安卓”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姚冬琴|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8期)
歷次工業革命的列車都落下了相當數量的乘客:世界上仍有13 億人、約17%的人口無法獲得電力供應,尚未完整體驗第二次工業革命;而以計算機應用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落下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有40億人仍無法接入互聯網。
眼前呼嘯而至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列車,誰會坐上頭等艙,誰又會被列車遠遠甩在身后?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教授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一書中寫到,第四次工業革命通過推動“智能工廠”的發展,在全球范圍實現虛擬和實體生產體系的靈活協作。“技術和數字化將會改變一切。”施瓦布說。
紡錘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它走出歐洲、走向世界花了120年。相比之下,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標志的互聯網僅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便傳到了世界各個角落。而第四次工業革命,由于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CPS(賽博物理系統)等突破性技術爆發式出現,其發展速度和影響的廣度要遠遠超過前幾次革命。對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和挑戰,形成積極、一致的認識,具有戰略緊迫性。
制造業大國已經先行一步。從德國“工業4.0戰略”、美國“工業互聯網”到“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旋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各國紛紛把著眼點放在“工業技術軟件化”。
德國《工業4.0》一書指出,“工業4.0”是一次現代信息和軟件技術與傳統工業生產相互作用的革命性轉變。“軟件已經成為工業領域創新的首要推動力,其重要性上升,發展勢頭迅猛”,并將成為下一個產業新風口。
美國《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明確提出“軟件定義一切”。對于所有行業的企業來說,“擁有強大的軟件是能否取得競爭主動權的重要因素”。
在中國,2016年5月,《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將軟件的戰略意義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即“強化軟件支撐和定義制造業的基礎性作用”。
工信部部長苗圩2月21日在2017工業互聯網峰會上表示,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工業互聯網發展路徑,將進一步形成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頂層設計。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推動‘互聯網+’,乃至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政策的提出,體現了業界的共識,軟件是一個牛鼻子,是引擎,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和靈魂。”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對《中國經濟周刊》 表示。
在業內專家看來,“工業技術軟件化”是中國能否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搶得先機,乃至彎道超車的重要砝碼。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副局長、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對《中國經濟周刊》指出,無論是互聯網化,還是智能化,都是由軟件定義的,工業技術軟件化驅動了產業變革。
更重要的是,在工業技術軟件化的基礎上,全球工業巨頭已經開始角逐工業平臺,打造“工業領域的安卓”。如果說安卓和iOS讓手機變成了智能手機,并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黃金十年,那么,從制造到智能制造,也需要工業領域的安卓平臺。
在工業軟件和工業技術軟件化領域深耕18年的北京索為系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索為公司”)董事長李義章對《中國經濟周刊》直言,國際工業競爭局勢留給中國的黃金窗口期并不太長。“如果未來兩到三年,不能盡快建立中國自己的工業平臺和標準,中國企業都用了德國、美國的平臺,則不啻將中國的‘工業軀體’連接到別人的‘工業大腦’,核心數據、技術、知識都沉淀在別人的平臺上。一旦到了這天,我們損失的機遇可能花30年都無法挽回。”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