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資源配置模式的“三個加工”與“九大顛覆”
文章導讀: 人類社會的工業化正在從單層面視野的物質加工工業化向包括物質加工、信息加工、價值觀加工的三層面復合加工工業化過渡,這也就是說,整個資源配置視野正在或已經從既往僅限于物理空間物質性資源內涵向同時囊括了物質性、信息性和價值觀性的多元化復合資源配置轉變。若要簡化這一復合結構,便可用I-ICT-M來表述之。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3期)
清華大學新經濟與新產業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管益忻
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企業戰略專業委員會委員 周新軍
人類社會的工業化正在從單層面視野的物質加工工業化向包括物質加工、信息加工、價值觀加工的三層面復合加工工業化過渡,這也就是說,整個資源配置視野正在或已經從既往僅限于物理空間物質性資源內涵向同時囊括了物質性、信息性和價值觀性的多元化復合資源配置轉變。若要簡化這一復合結構,便可用I-ICT-M來表述之。
這里的“I”是指價值觀、產業創意導向;“ICT”為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的總稱,是指新型制造業的主體即信息加工;“M”則是物質加工,是產業載體。在這具有劃時代意義之大轉變中,整個大產業鏈系統的資源配置是以“I”為主導,以“ICT”為主體,以“M”為載體的。我們的一切戰略發展必須建立在這樣一個平臺上,即從M向I-ICT-M轉變與升級換代。
現代工業化的三個“加工”
現代工業化實際上是三個“加工”,即加工物質、加工信息和加工價值觀,因此,I-ICT-M是現代工業化的三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ICT)是以物質為載體的以人本價值及其從屬之經濟價值為導向的新型制造業為中心的工業化,就生成價值量大小、社會意義和作用來說加工信息要高于加工物質,它是生產方式中的主體性資源。這是理解新型工業化和新型經濟形態的關鍵所在。
《21世紀政治經濟學——世界將何去何從》一書的作者格澤高滋?W?科勒德克指出,人類的價值觀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考驗。他深信,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要的價值觀,因此政府部門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企業重視企業社會責任深層次的價值觀。現代工業時代,企業更要強調價值觀的生產,可以說,不能創造價值的經濟如同沒有意義的生活一樣,是不可能永續發展的。
信息不僅僅只屬于哲學認識論范疇的無形存在,它是非主觀的客觀“實在物”,亦可說它是無形的物質,盡管人們對它看不見摸不著,但信息是可被感知的,因此可以說,ICT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非傳統物質觀的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經濟資源,它是同物質、人文價值同時存在的三大經濟資源(生產要素)中的一種。
通信互聯網、能源互聯網和物流互聯網的融合,造就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實際就是基本要素的升級換代。新的產品和服務將伴隨這一變化而產生,從而改變整個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I-ICT-M中M的內涵,主要的標志就是物質形態的升級換代。
顛覆傳統思維,開創新經濟學新理念
運用I-ICT-M這一理論基礎來分析新經濟、新型工業化之資源配置模式,需要對一些傳統思維進行一次徹底顛覆,才能開創信息化工業時代新經濟學之新理念。
(一)價值觀的徹底顛覆
價值觀創新的根本要旨是從片面的經濟(效率)價值觀向一般人本價值觀轉變。既往的以西方主流經濟學定義之價值觀最根本問題之一是:只講效率不講價值觀;只講經濟價值觀不講一般人文價值觀,而今天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著以“生活力”歸置整個生產力體系時代的到來,迫切要求我們解決這一根本問題。
(二)資源觀的徹底顛覆
目前正在從單一物質資源觀向價值觀、信息觀、物質復合資源觀轉變。這種資源是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又可無限復制、無限再生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源稀缺論”正在或已經壽終正寢。這說明,科斯產權(資源)理論已經面臨嚴峻挑戰,或者可以說他的理論將面臨著失敗的結局,因為信息資源已登上了主位。
(三)市場主體觀的徹底顛覆
技術革命已經引起了一場由客戶領導的革命,企業不再是市場的主體,客戶成為市場的主體。誰擁有了客戶,就意味著誰擁有了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說,客戶就是市場,這就要求人們要徹底顛覆傳統思維,適時地完成從企業主導向顧客(用戶)主導的轉變。現已進入客戶經濟時代,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是用戶需要決定市場、決定生產。市場諸多主體中必須以用戶為中心。
(四)企業中心論的徹底顛覆
基于國際化運作的“跨國公司”正向以全球化產業鏈為核心的全球公司轉型。從根本內涵上說,這種每筆投資、每個項目都涉及到創意、設計問題(I),涉及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ICT)問題,以及相關載體物質(M),這也就必然引發了全球經營的思維模式、經營模式、結構模式和文化理念等等的空前變革,這便使企業總體發展戰略發生了根本變化。
(五)(內部化)中心定位觀的徹底顛覆
從以贏利為中心向以責任為中心轉變。傳統觀點認為,贏利而且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本能追求,也是企業生存的法寶,一切的一切都以贏利為目標,從而忘記了本身的責任。在I-ICT-M大背景下,全球公司打造全球產業鏈,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再只是一個產品的競爭,不再只是基于個別國家范圍之產業鏈,而是整個全球產業鏈的競爭。
(六)效率觀的徹底顛覆
效率的根本要旨就是從資本(投資)主導效率向“活勞動”(尤其是其中以軟“活勞動”)主導轉變。現在供給側改革精神的貫徹中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是馬克思“活勞動”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應用,重中之重是確立其在TFP中的主導地位,亟待劃清三個界限:在基本特性上,必須劃清創造價值中的主導要素同輔助要素、能動要素與被動要素的界限;在新產品價值構成上,必須劃清原創價值同轉移價值的界限;在功能分野上,必須劃清原創功能同支持功能的界限。
(七)創新觀的徹底顛覆
從傳統工業化向I-ICT-M工業化過渡,迫切需要從第一代創新向第三代創新轉變。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謝德蓀認為,創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科學創新,另一類是商業創新。前者可稱之為“始創新”,包括新科學理論、新產品及新科技;后者又可以分為“流創新”和“源創新”。他認為,“始創新”本身沒有價值,它的價值基于我們如何使用它;“流創新”是從改善流程出發,價值鏈是流創新的關鍵;而“源創新”關注的是“網”,從打造平臺出發,新理念和關系網是源創新的關鍵。
(八)競爭觀的徹底顛覆
傳統競爭觀被徹底顛覆,要從企企競爭主導向企客競爭主導過渡。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從單一競爭(企企競爭)到雙面競爭(同時更加注重企客競爭)。過去只強調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現在看來是片面的,已經不能適應新經濟發展的要求,還需要強調企業和客戶之間的競爭。從競爭(零和思維)到競爭(增值思維):從共同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采取雙贏競爭,而且在此過程要帶來文化特別是價值觀的增值。從藍海戰略到綠海戰略:“藍海戰略”是兩家競合,這是傳統的商家戰略;“綠海戰略”就是企客之間的競爭。“綠海戰略”強調的是以客戶為標準,把全部的經營都建立在客戶的基礎上,第一次讓客戶成為主宰。
(九)核心能力觀的徹底顛覆
從“跨國公司”到“全球公司”不是“水平行動”,而是“走上去”,其中特別是由既往的M(潛在的ICT和I)向I-ICT-M的升級換代,這就特別需要核心競爭力機制的升級換代。華為北非分部成功地創造了以“鐵三角”作戰單元為基底的整個華為新型核心機制系統,就是一個極為經典的范例。它緊盯目標客戶群,以此為根據,打破功能壁壘,圍繞做厚客戶界面,成立了以客戶經理、解決方案專家、交付專家組成工作小組,形成以項目為中心的團隊運作模式。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