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應對老齡化不容再等、再看、再試驗
文章導讀: 國家衛計委近日公布的《2015年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大陸地區共有約2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占比約為18%。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國家衛計委近日公布的《2015年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大陸地區共有約2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占比約為18%。
“單獨二孩”不足20%的申請比反映出事物兩面性,其中較有利的一面是,大規模、集中性的補償性生育高峰并未出現,我國人口演變趨勢總體仍保持平穩態勢,人口政策的適度調整符合穩妥、扎實、有序原則;較為不利的一面則是,生育意愿的事實性走低看來很難僅憑單一性的生育政策予以扭轉,中國在未來可見時期很可能遭遇“未富先老”。
事實勝于雄辯。在此之前,雖然早有大量研究表明,人口變化趨勢往往帶有巨大慣性,甚至暗含自強化機制。世界各國已有經驗中,一旦總和生育率降至1.5水平,扭轉生育率下降趨勢就會變得極為困難。迄今所有已經步入這一“陷阱”的國家,尚無重新達到世代更替水平的先例。
但是中國的情況有其特殊性,因為中國的低生育率起碼從其源頭上,起自一個強有力的外部因素——計劃生育,而此前學界對于“低生育率陷阱”的各種解釋中,無論是由社會學角度出發的實際家庭規模縮小導致下代理想家庭規模縮小,還是由經濟學出發的消費欲望提升導致育兒意愿降低,這些假說即便具備再高的合理性,終究建立在并非不可逆轉的人類主觀愿望基礎上。
在非自主生育條件下,對于中國真實生育意愿的討論很難避免“雞同鴨講”的尷尬(因為對于計劃生育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左右中國的生育水平,存在大量主觀性的假設),而這種基本共識的闕如,又近于必然地導致中國的人口政策,以及所有以人口變動趨勢為基礎信息的公共政策設計,往往失之于前瞻性、系統性、協調性不足。
2014年啟動的“單獨二孩”政策如今實施已近兩年,不升反降的出生人口不僅為后續更全面、更徹底的人口政策調整(如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積累了經驗,探明了道路;而且更重要的是,由其反映出的更接近于自主生育條件下的真實生育意愿,為人口預測提供了堅實可信的演算依據。
在“未富先老”很難避免的情況下,相關政策設計乃至整體發展戰略都不應該停留在“狼來了”式的空喊階段。中國當下急需依據事實變化,深入總結和準確把握人口發展規律,及早展開涵蓋計生、醫療、教育、社保、戶籍,以及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全方位的戰略調整。畢竟,中國此前連續30多年高速發展,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的增長動力即在于非常充裕的人口紅利。因此,這就反過來說明,中國面對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動,無論轉型的必要性還是艱巨性都是遠超一般想象的。形勢倒逼下中國實則已沒有多少再等、再看、再試驗的容錯空間。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陳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