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當地時間6月23-24日,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舉行,撇開政治、戰略等方面的“碰撞”,這次對話在經濟層面有怎樣的特殊意義?
正如許多分析家在會前所指出的,盡管中美兩國間存在許多分歧甚至矛盾,具體到經濟層面也多有摩擦、齟齬,但在“地球村”時代,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間既是經濟利益沖突最多、最復雜的,也同時是相互關聯和共同利益最多的“一對兒”,自2009年這一對話平臺創設后,雙方在經濟層面上如何對話,這種對話又能收獲怎樣的結果,一直受到廣泛關注。
由于對中美間這一常態性對話平臺和機制已不陌生,會談開始前,觀察家們就已羅列出本屆S&ED在經濟層面的若干看點,其中既有老生常談的人民幣匯率問題、市場準入問題、知識產權問題、高科技管制問題,也有年年發酵的投資領域限制問題、貿易平衡問題和網絡安全問題,更有極富“時效性”的新話題,如怎樣推動《中美投資協定》(BIT)落實生效、人民幣能否被納入IM F特別提款權(SD R )“一籃子貨幣”,以及中國倡導的亞投行、“一帶一路”、“亞太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美國唱主角的、以世行和IM F為核心的現行全球金融管制體系,以及美國極力倡導的TPP間如何共存、如何兼容,等等。
從目前公布的經濟方面成果看,雙方頗有些“一話各表”的意味,即各自強調自己感興趣、或自認為是“重要成果”的部分。
中方在對話前后突出強調“提升中美經濟合作水平”的對話主題,并對附著于對話平臺的一系列專題討論,如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改革、促進貿易與投資、金融市場穩定與改革三大專題會議作了濃墨重彩的強調,并反復提到“不排他”原則,即地區經濟政策和合作機制不以排斥對方為目的。對于亞投行如何與美國“兼容”(或至少不“碰撞”),RCEP和TPP怎樣在“足夠寬”的太平洋上共處等“宏觀”話題,中方的談論興趣似乎也要較美方更大一些。
而美方在對話前后在經濟領域的“發牌”和成果展示,則集中在諸如“中國承諾在金融管制領域更加規范”、“人民幣匯率問題對話有突破”、“在網絡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坦率交換意見”等方面,會前美方多位政要突出強調“不會在會談中刻意回避分歧和矛盾”,但對話期間美方也并未在會談中“刻意凸顯分歧和矛盾”。
會前各方曾關注中美雙方會否談及一些更“宏大”、更戰略性的話題,如中國會否具體要求美方明確表態支持人民幣納入SDR“一籃子貨幣”、會否邀請美國參加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美方會否在TPP等問題上有所表示等,但從兩天會議所透露出的消息看,雙方在這些方面顯得保守、謹慎,既沒有給人多少驚喜,也沒讓人過于失望,總體上看,是不溫不火、波瀾不興的。
雙方共同“端出”的“成果大餐”看上去較為技術性和細節化,其中比較突出的,包括多組新的、有利于環保和創新的經濟伙伴關系。隨著今年年底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節點”的臨近,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間在這方面互動頻仍。事實上這個話題也是中美兩國近期互動最好、合作意愿最強烈的經濟議題之一。巴黎大會迫在眉睫,各方對達成氣候公約又寄托極大希望,中美雙方借S&ED平臺在這個領域“多談談”,無疑是既需要、又“討巧”的,畢竟,這是個雖存在分歧,但容易“出彩”并令“圍觀者”感到高興的話題。
至于會前被廣泛關注,并普遍認為可能成為重點話題的雙邊BIT話題,最終在對話成果清單中并不突出。這不難理解:盡管本輪S&ED對話開幕前夕,中美兩國在BIT談判中取得重大突破,從而吊起圍觀者胃口,但也正因為成果業已提前“采摘”,目前BIT談判進入最關鍵、也最棘手的負面清單交換階段,中美雙方商務官員日前均表示,此時此刻需要的是冷靜、耐心,是專業化的“關門”磋商,是表面波瀾不興、背后折沖樽俎的“臺面下”討價還價,而這些都不適合在S&ED這樣的宏觀性、戰略性平臺上展開。
而SDR、亞投行和TPP等更宏大、更戰略的話題,此次對話前被廣泛炒作,對話中和對話后兩邊都著墨不多,則恐是因為上述話題千頭萬緒,雙方尚找不到合適的“對接口”,與其勉強去“碰”,還不如先在非正式或非公開場合、平臺上預熱一下,待時機成熟再“端出來”。
會前、會后,中美雙方在談及本輪S&ED對話成果時“一話各表”,即各自強調自認為的“重點”、“成果”,而不在意(或裝作不在意)對方對同一話題(或“成果”)的態度及評價,這是因為S&ED本是以戰略性、框架性和宏觀性會談為主,而偏偏在這些方面雙方目前立場或分歧較大,或溝通不足,“一話各表”雖略顯尷尬,卻總比“一拍兩散”好得多,至少可以表明雙方都有在S&ED層面展開對話的誠意,以及這一層面平臺存在的必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本屆S&ED和上屆“出場名單”如出一轍,但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第二任期已過半、國會又為反對黨全面控制的奧巴馬政府已成“跛腳”,今、明兩年和中國在“大戰略”這種長線話題上談些什么,其實際意義對美方而言已并不那么重要。奧巴馬已無需為選舉而造勢,而大多數美國人則索性等著看“改朝換代”后下一屆政府和中國人怎么談。
此外,眾所周知,今年9月,習近平主席將出訪美國,和奧巴馬總統再次舉行雙邊會談,如此一來,本屆S&ED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為9月高峰會談的“前站”,一些更有“營養”、看上去更體面的“重大經濟成果”,恐怕要留待這個更有意義的平臺去推出。
坦率地說,S&ED的會期只有兩天,加上“衛星議程”也不過3天,刨去儀式性活動,實質性討論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中美兩個大國間的利害覆蓋面太廣、牽扯太多太深,如此短的時間,任何重大話題的討論也只能淺嘗輒止。本輪對話,中美雙方分別有16個和17個經濟、金融領域職能部門代表與會,這些“觸須”和“接口”間能夠借此平臺更順暢地“對接”,為臺面下、常態化的合作和對話創造更有利的“氣場”,才是S&ED平臺在經濟領域最值得期待、也最可期待的“重大成果”。
陶短房(旅加學者,知名專欄作家)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