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雪菲
東方IC圖
編者按:
創新,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詞匯。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就定為“創新:勢在必行”,而作為金融創新的產物,中國影子銀行近年來卻備受爭議。有觀點認為,影子銀行以跑馬圈地式的野蠻生長為特征,規避金融監管約束,有可能成為引爆中國金融風險的“定時炸彈”;也有觀點指出,影子銀行因需求而生,且是金融創新的結果,對其治理不應“一刀切”,而應標本兼治。
規模天量
根據不同的定義和標準,對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的估值在兩三萬億元至30萬億元之間
近年來,我國銀行貸款占全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影子銀行則發展迅猛。2013年以來,隨著信托及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快速擴張,地方融資平臺風險陡增,房地產泡沫化與地下錢莊泛濫,以及銀行業出現“錢荒”、貸款利率“松綁”,影子銀行的話題再次被市場廣泛關注。
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到底有多大?目前對于“影子銀行”的概念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根據不同的定義和標準,各方對影子銀行的規模測算也相差懸殊。金融穩定理事會去年11月發布的報告稱,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約為0.4萬億美元(約合2.5萬億元人民幣);但國內投行認為此數據偏低,有估算稱其規模達15萬億至17萬億元人民幣,約相當于正規銀行體系的12%至13%;更有甚者,廣發證券2012年12月1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陽光下的影子——中國影子銀行分析》稱,目前從廣義信用中介角度測算的中國影子銀行總規模應當在30萬億元左右。
市場上也有人認為,中國影子銀行的估算結果基本為20萬億-30萬億元人民幣。多位受訪專家也對這一區間范圍表示認同。目前估算方式主要是將社會融資規模中的表外融資(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信托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民間借貸規模與私募基金規模直接加總。
“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信貸膨脹,之后2011年政府又開始收緊貨幣,房地產、基礎設施、中小企業等亟需融資,但實體經濟需求受到多種管制,大量資金需求走向非銀行體系渠道,通過影子銀行渠道解決融資需求。而隨著監管越來越嚴格,銀行開始業務創新,將信貸資產表外化。此外,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大發展,信托及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也快速擴張,加上投資者投資渠道有限,進而選擇理財產品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風險幾何
有專家認為,潛在風險高不可控;監管機構人士認為,風險完全可控,個別有問題,但是系統沒問題
影子銀行快速發展,如今已成為中國金融體系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有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為,影子銀行潛在風險高不可控,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而有專家則表示,影子銀行是對現有融資體系起到補充作用。
“影子銀行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對監管規避的變相吸收存款。高息攬儲增加了銀行的融資成本,增加了期限錯配的危險,對金融穩定造成了一定威脅。一方面,影子銀行期限錯配的業務模式可能帶來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影子銀行的許多金融產品,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有些設計放大投資者的風險。此外,大量銀行信貸被轉移到表外,其項目風險暴露后,最終還是要由銀行、投資者來買單。”李義平指出。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相關的潛在風險,尤其是信托貸款和理財產品,主要分為四種: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和監管風險。
有業內人士近日表示,如果影子銀行的規模較大,例如達到30萬億元左右的量級,則會有產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
“中國影子銀行風險完全可控,個別有問題,但是系統沒有問題。”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沈聯濤9月9日在深圳出席2013清華-新經濟思維研究院國際研討會時表示,不要把影子銀行當成鬼來了的情況,中國的影子銀行的質量和含義跟國外是不同的。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期表示,要重點管住影子銀行三大風險。他表示,影子銀行產品規模增長,是當前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隱憂,銀監會要重點管住放大杠桿、期限錯配和信用轉換三大風險,具體而言,規范小貸公司、租賃、典當、網絡融資等融資行為,嚴禁銀行提供籌融資便利,管住交叉產品套利,控制資金投向。
尚福林表示,我國銀行業雖然有風險隱患,但風險狀況控制較好,影子銀行風險可控。市場關心的平臺貸款、房地產信貸、理財業務、信托業務和流動性等重點領域風險,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曾表示,對影子銀行危險不應無視,也不應夸大,重要的是應把金融創新納入審慎監管,同時廢除一些不必要的限制。
怎樣監管
對影子銀行治理不能只“堵”不“疏”,而應標本兼治
影子銀行不僅改變了傳統金融結構,而且開始挑戰監管體系和貨幣政策。有關專家呼吁,建立新型風險監管體系和完善金融調控手段已經刻不容緩。
隨著影子銀行規模快速擴張,監管層重視其風險監管。有消息稱,銀監會正在對商業銀行執行《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8號文”)的情況展開檢查,檢查情況于9月10日由銀監會的相關部門匯總數據。不排除銀監會根據匯總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進而細化8號文的相關規定,升級針對理財產品的監管力度。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防止其過度膨脹,中國人民銀行近日也再次將目光瞄準信托貸款和理財業務。8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表示,按照《征信業管理條例》的相關要求,信托公司貸款信息將全面納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并對其提供信用信息服務。未來還將金融機構從事的委托貸款業務一并納入數據庫。
另一方面,目前業界呼吁將影子銀行納入宏觀金融監管體系。現下,中國施行“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制度,而影子銀行大多是橫跨證券、基金、信托等眾多行業,因此亟須建立一種聯動機制,避免監管空白。
近日,國務院已同意建立由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會議成員單位包括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必要時可邀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參加,主要負責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政策之間的協調等。有受訪專家樂觀地認為,我國影子銀行受到多部門協調監管,能進一步化解其風險。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在第二屆金融街論壇上表示:“防止監管套利是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條重要的經驗教訓,影子銀行的產生和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監管政策和規定的不一致相關。目前,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也有這種現象。”
她指出,重大的監管政策在出臺之前應該進行充分的溝通,不同的監管當局對同類業務的監管政策應該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監管標準應該有相應的協調性。在分業監管的體制下,監管部門從各自行業監管和風險防范的角度出發,出臺了相應的監管政策和法規要求。對于其中有相互關聯的一些政策和規定,都需要在相關部門之間進行充分的協調和溝通,使之相互之間能夠有比較好的銜接和一致性。
此外,業界認為,對影子銀行治理不能只“堵”不“疏”,而應標本兼治。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日前在《中國金融》雜志上撰文指出,“影子銀行體系是整個金融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正規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
他指出,國際上之所以重視影子銀行監管,更多出于其特有的金融脆弱性特征,以及其監管套利行為和風險傳染可能引發的金融系統性危機。
王兆星分析稱,有一部分影子銀行業務出于監管套利的考慮,帶來額外的系統性風險積累和對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的威脅,應通過進一步完善監管安排加以彌補。但也有一部分影子銀行業務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場效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應予以肯定和保護。問題在于,這兩種影子銀行業務實際上是交織在一起的,很難將其完全區分開來。
他表示,在監管實踐中就要特別注意處理好金融安全與市場效率的平衡,既不能對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放任自流,又不能采取簡單的“一刀切”,禁止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和有益的金融創新。這也是對監管者的新要求和新挑戰,監管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進風險監測手段和應對能力。
在談到如何從中國現階段的金融業發展水平和監管體系架構出發,積極發揮影子銀行體系重要補充與創新作用時,王兆星表示,要加強對其風險的識別和監控,增強其透明度和規范性,使其健康、平穩發展。
“創新”爭議
影子銀行是金融創新,對現有融資體系的補充,還是監管套利,引爆金融風險的定時炸彈?
有分析人士指出,金融創新的兩個主要脈絡,一個是影子銀行——銀行理財產品之外的所有非商業銀行系統內的資金流動。其包括出自信托、擔保公司、小貸公司、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拍賣行等準金融機構的貸款,也包括實體企業之間、居民之間的民間借貸。影子銀行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有很多定義,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外提供流動性創造信用的工具機制和市場。另一個方向是銀行的影子——傳統銀行業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中不被統計為信貸的各種信用創造活動,這種信用創造活動同時會反映在銀行的負債方,表現為貨幣的增加,從而增加流動性的功能,它與影子銀行雖有差異,但實質卻是相同的。
業內有專家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影子銀行可能是近年來中國最大和最活躍的“金融創新”,這既包括銀行自身的創新,如銀行理財產品、票據融資、同業代付等,也包括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的創新,如銀信、銀證、銀基、銀保合作的產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社會融資格局,拓寬了客戶的融資渠道,進一步提升了金融市場的活力,對整個經濟發展起到一定“好”的作用。
“影子銀行本質上是一種金融創新。它具有金融創新所擁有的基本特征,當前可能會以銀行理財作為表現形式,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可能會以另一種金融創新的方式出現。傳統銀行長期以來占有金融資源并分配金融資源,相對于資金需求者占有壟斷優勢。影子銀行體系主要通過開發交易活動或提升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通過對傳統金融產品和服務再構造,向經濟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信用供給。影子銀行體系可看作是非傳統融資市場和非銀行信用中介的創新。”一位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表示,影子銀行的發展在一定程度無疑是提高了金融體系的效率,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產品難以服務的客戶群體和需求類型,推動了不同金融機構和市場之間的競爭和融合,促進了我國金融的市場化進程。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曾表示,中國銀行業面臨的監管非常多,比如非常低的存貸比、很高的存款準備金率。這種情況下,銀行會用一些金融創新的方法來躲避這些嚴格的管制,同時利率的管制使儲戶在某種程度上僅能獲得非常低的實際利率。如果銀行沒有創新,不能給客戶很高回報的理財產品,存款會流向其他的金融行業。這樣的狀況下,影子銀行變得非常活躍,也就成為應對嚴厲監管的一種金融的創新。
但是,李義平認為,“影子銀行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對金融監管的規避。為了應對日益嚴格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和流動性監管要求,商業銀行一方面將信貸資產向表外轉移,變相擴大貸款規模。另一方面,用各類理財產品沖擊利率政策性管制。此外,利用不同類型機構監管主體不同,制造跨行業機構合作進行監管套利。所以,影子銀行不是金融創新,是變相吸收存款。”
還有分析人士認為,影子銀行或成未來中國經濟最大的定時炸彈。由于缺乏監管,風險爆發的時間點無法預知,但在中國經濟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影子銀行的問題最為嚴重。
發展趨勢:
未來增速或放緩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在未來幾年仍會持續發展,但隨著監管層的逐步關注,其增長的速度可能會相對放緩。
王兆星在上述撰文中也提及,影子銀行體系不會消亡,但也不會再次出現危機前的急劇膨脹。最為可能的情況是,保持一個相對較低并與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的平穩增長。這意味著影子銀行體系對金融安全的潛在與現實威脅將是長期的,對金融監管的挑戰也將是長期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國金融改革過程中的一種創新,影子銀行的出現將加速利率市場化進程。國際金融協會主席亞當斯在第二屆金融街論壇上表示,“利率放開可以解決影子銀行問題,現在金融創新在金融市場上大量的涌現,很多的金融服務,各種不同的產品層出不窮,都可以提供給消費者,無疑中國的行業將會尋求更好的方法,在今后幾年獲得更好的回報。”
李義平和朱海斌等多位專家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他們認為,利率自由化如果能夠加速推進,將有助于從根本上消除目前影子銀行中的一些系統性風險。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加強對影子銀行體系監管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此外,接受采訪的多位專家呼吁,金融創新要以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主。當前要把資金資源配置到國民經濟最需要的地方,在促進貨幣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的同時,從源頭上防范信貸資金被挪用,讓資金切實進入實體經濟。此外,實體經濟的體制改革應該先于以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