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維輝 栗澤宇 北京報道
這是一個被稱作“朝陽產業”的夕陽事業。一方面,它前景廣闊,外界資本紛紛涌入;另一方面,它卻現狀堪憂,其從業人員不斷流失。
這,就是養老院。盡管有數據顯示,到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但至少眼下,這些數字并沒有帶來與之相對應的盈利。用中國國際養老院院長協會秘書長劉蘊華的話講,養老院的利潤“薄得像刀片”,大部分只能勉強維持,不求賺錢,只求不賠。
這種情況無疑讓這個產業里的人無比沮喪。北京石景山區慈善寺養老院院長劉金鳳就向本報記者抱怨:“開個農家院都比干這個省心!”而對于未來的出路,他們仍將希望寄托于政府政策的扶持。
外面的人
在百度[微博]上搜索“養老院”,推廣鏈接中排名靠前的是一家叫做椿萱茂的公司。
根據該公司官網介紹,椿萱茂是遠洋養老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于2013年正式推出的養老服務品牌,而遠洋養老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則是遠洋地產的全資子公司。
除了地產商,保險公司也躍躍欲試。泰康人壽等企業曾試水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社區的模式,其具體方法是:繳納30年的商業養老保險,30年后可以入住養老機構,有的可能還擁有養老機構的部分產權。
不過,這一模式已在去年被保監會叫停。2012年7月16日,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的通知》稱,防止以養老項目的名義建設和銷售商品房,防范以自用項目名義投資不動產。
劉蘊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近年來,許多地產、IT界企業進軍養老產業,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提出要推動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2月27日,我國第一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在北京發布,其中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比上年增加891萬,占總人口的14.3%。國務院中國人口發展研究中心參事魏津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全國養老床位的缺口保守估計也有二三百萬張。
里面的人
北京石景山區慈善寺養老院的入住率達到80%,150張床位,120張入住。即便如此,劉金鳳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還是悲觀地表示,沒準哪天就干不下去了。
不光是院長,從護工到后勤,從醫生到護士,養老院工作人員的離職率普遍比別的地方高,能夠從業3年以上的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利潤太薄。
北京嘉德老年公寓院長王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收費最高的特護服務為例,平均每個老人4500元/月,他們院總共有30名特護老人,這一塊的收入每月能有13.5萬元。支出方面,人員工資包含10個護理員每人3500元/月,3個醫護人員每人4000元/月,3個衛生、送飯的后勤人員每人3000元/月,再加上每人每月的五險一金1000元,光是人工成本就達到7.2萬元/月。此外,還有水、電、暖氣費用,餐費、住宿租金等,綜合算下來只能保本,甚至略賠。
對于通過提高收費來彌補虧空的建議,王巖表示這種做法難度很大。如今七八十歲的老人,其退休金大多在2000-3000元/月左右,現有的收費標準尚且不夠,還需子女補貼一部分,更不用說提高收費了。
另一方面,王巖表示,養老院的醫護人員都說,“寧愿去幼兒園,也不來養老院。”因為在別的地方,醫生能夠看著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起來,心理上也有成就感。而在這里,康復的是個別現象,大部分老人的身體都會越來越差。
劉蘊華表示,養老院院長的接班人問題現在正在日益凸顯。老一代院長慢慢退休了,年輕人又不愿意進來,精英都去了房地產、IT等待遇好的行業,造成了養老院人才極度匱乏。
管事的人
劉蘊華告訴記者,現在養老院的形勢之所以如此困難,主要原因還是政府重視力度不夠。體現在機構設置方面,各級民政部門中分管養老工作的人員都很少,也很少有工作能力強的人員被安排過來,從業人員的工資普遍不高。例如浙江省建德市,雖屬于經濟發達地區,但公立養老院院長的工資只有800-1200元/月。
此外,老年人事業也一直得不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中國國際養老院院長協會曾和某部委合作開展“居家養老”試點,通過該部委老干部局進行上報,但拖了很長時間,每次都說上不了議事日程,回頭再研究。
相關部門不重視的后果,就是養老事業嗷嗷待哺。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社會辦福利機構為老年人開展福利服務,北京市每人每月會補助200-300元,業內稱之為“床位補貼”。但這一費用普遍被延遲1-2年發放,因為款項從市財政局、民政局,到區財政局、民政局,每一環節都有拖拉。
在劉蘊華看來,未來只有學習香港,走政府買單的路子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好在今年以來,政府已經頻頻發出信號。7月1日,新《老年人權益保護法》、《養老機構設立辦法》、《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頒布執行。8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任務措施。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把服務億萬老年人的“夕陽紅”事業打造成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使之成為調結構、惠民生、促升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