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蒼報道
城市能否創造就業崗位和承擔巨額社保費用才是問題所在
在6月2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作《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稱我國將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專家指出,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各類城市具體的城鎮化路徑。
公安部數據顯示,隨著農業人口落戶城鎮通道的初步開辟,2010年—2012年我國農業人口落戶城鎮的數量達2505萬人。
農業人口落戶城鎮是城鎮化的明顯標志。“所謂城鎮化就是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是一個讓農民逐漸變成市民的過程。放開落戶限制,意味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邁開了重要了一步,讓農民從身份上得到認同和尊重,有利于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各類城市分類放開落戶限制,是我國戶籍制度的重大改革,關系到重大利益分配、城鄉統籌等一系列問題。戶籍制度改革,牽一發動全身,也必將拉開城鎮化進程的大幕。
不過,僅僅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城鎮戶口并不意味著城鎮化的重大成果。羅仲偉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城鎮化從根本上來說要落實到人,從農業人口變成城鎮公民,是從個人到家庭的整個生活方式的改變。本報曾評論說,“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3個方面齊齊推進才是城鎮化的特征。如果這些人口只是在空間上實現從鄉村到城市的轉移,而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那不過是“拿著綠卡的流動人口”。
更直白地說,城市能否創造就業崗位和能否承擔巨額社保費用,讓農民在家鄉附近實現勞動力就近轉移,才是真正問題所在。在羅仲偉看來,現在難度還是挺大的。不少網友甚至覺得現行的城鎮化有點以此為借口掠奪農民土地的味道——國家收回了地,再建成商品房賣給農民。一位名為“滬城學士”的網友表示,戶籍改革、城鎮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切實解決好農民的生計,如果簡單地“農轉非”,甚至借城鎮化而發農民的財,也就偏離了改革的方向,將會不得人心。
“當前情況下,房地產開發并沒有給農民帶來持續的收益,反而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薛勝文說。
羅仲偉談道,下一步應推進基礎條件配套,即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然后是產業配套以滿足就業。“不是蓋一所房子讓農民們棄田上樓就成,勞動力要通過產業發展來吸納,不能到城里吃低保,要不然就變成貧民窟。”他表示,城鎮化步伐要和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程度相匹配,同時,對進入城市的農民的就業培訓也要配套,以提高勞動力素質。
一線城市情況則更為復雜。像北京已是2000多萬人口,空氣、環境、住房、交通、食品安全種種問題不斷顯現,而即使生活成本這么高,人們還是削尖腦袋往里擠。“我有機會我就甘愿忍受,誰受不了誰走。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好的心態。”羅仲偉說,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已經不能再大了,現在簡單放開戶口只會使基礎條件進一步惡化。
但是,“今后又不能通過行政手段來限制,應該通過市場手段,逐步適當分散資源。”羅仲偉表示,人都是圍繞資源尋求發展機會,資源太過集中必然會出問題,“但現在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太過強勢,什么都不愿意放手,所以這和行政體制改革又聯系在一塊。”他建議通過規劃改變城市發展方式,逐步地將發展重點進行調整,部分資源逐步向周邊擴散,緩解城鎮化過程中的壓力。
另一方面,城市化率要和產業發展及其對農業的替代率相匹配。“現在我們又面臨著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如果再繼續平面擴張,仍然是低成本競爭。這又是個矛盾。”羅仲偉強調,應該將產業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緊密結合起來,用轉型升級的、中高端市場的產業來接納、支撐城鎮化就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