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以前我們個人訪問歐洲,帶來的是火花,那這次我們組成團隊共同訪問歐洲,就組成了一個火炬。”25日,俞敏洪[微博]主持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法國之行媒體見面會時如此比喻。
而為期一周的行程安排中,所到之處也充分體現對“火炬”的重視,熱情且高規格接待讓代表團成員頗有感慨——對他們來說,到歐洲這些國家均不是第一次來——“那時候找住的地方都是找最便宜的,也瞧不起我們,這次完全不一樣了。”劉永好對感慨道。
告訴世界 我們來了
當此次“中國企業家法比行”代表團名單公布時,其豪華程度簡直可以用網絡熱詞“亮瞎眼”來形容。團長是柳傳志,團員則包括郭廣昌、俞敏洪、朱新禮、吳建民、王文京、田溯寧、劉永好、吳亞軍、曹國偉[微博]、馮侖、楊紹鵬等39位中國頂尖民營企業家——雖然他們還大多謙稱自己為“商人”。
再看議程,從法國總統奧朗德、再到比利時首相埃利奧-迪呂波、王儲菲利普王子,歐盟主席巴羅佐,再到戴高樂基金會、歐盟總部、巴黎HEC商學院、法國外交部等機構,還有與施耐德、葛蘭素史克、達索、巴黎銀行、卡地亞[微博]、香奈兒[微博]等企業的實地探訪及與企業掌門人的會談。
當隨代表團抵達我們的第一站布魯塞爾立刻感受到規格禮遇之高,到達布魯塞爾當天,所參訪的GSK公司特地向政府申請了警車開道服務;而第二站抵達巴黎時,團員們很快發現,為了確保這個代表團的安全,從機場開始,法方政府就安排了特別警衛和出行安全保障等措施。
告訴世界 我們是誰
行程中一個小細節越發證明“告訴世界我們是誰”是多么迫切——6月25日上午代表團訪問歐盟總部、對話歐盟分管競爭事務的副主席阿爾穆尼亞,這位歐盟官員甚至不能分清中國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對中國民營企業的特點更是知之甚少。柳傳志當即解釋:“在座幾乎都是民營企業,靠的是中國市場經濟大環境,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政策。”
柳傳志在這幾天中,每一次會晤的開場白都要介紹下這個代表團的組成,并強調這是一群來自中國民營企業家,在各自領域都有所建樹,40位成員匯總在一起約有2萬億人民幣營業額,而中國民營企業群體的規模已經占中國GDP的60%以上,解決就業占據了80%。
作為團長,他也再次告知代表團此行的任務:“我們對歐盟的了解,可能要比你們對我們的了解更多。中國政府一直倡導以消費拉動GDP的增長,哪些是歐盟的優勢,哪些是中國民企的優勢?比如歐洲的設計中國的制造,歐洲的技術中國的市場,我相信有很多的合作機會和空間去挖掘。”
劉永好在對新浪財經對話時,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在他看來,雖然中國民營企業越來越成熟,不單單規模上、比例上、對國家貢獻上,而且在全球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但有一點,其實他們對中國民營企業概念不清晰,他們還認為中國民營企業是不是還有政府投資?”
劉永好在與歐盟主席巴羅佐、法國總統奧朗德會面中,利用提問機會用新希望舉例讓他們對中國民營企業有了很多的了解:“30年前,我們兄弟幾位賣掉自行車手表湊了1000元啟動資金,經過很多的磨難吃了很多苦,到現在已有1500億銷售額,靠的是國家的大環境大政策,一直在按照市場規律在做,沒有國家特別的資助。”
在每天的行程安排見面中發現,歐洲社會不僅對中國民營企業的概念不夠了解,對民營企業達到什么規模也沒有什么概念,他們對國企比較了解,但對中國民營企業整體的了解還不夠。“我們此行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宣傳中國的民營企業這個群體,向比利時、法國、歐盟,向全世界介紹我們,通過這次接觸,讓他們更多的了解到中國的民營企業規模、影響、實力、素質、對國際事務的關心,對前沿技術的關注,以此提升我們的影響力。”劉永好補充道:“也有利于讓他們更加認可中國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
實際上,在與歐盟主席巴羅佐會晤中,前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就問到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在座的民營企業家就是市場化改革的產物。溫總理在卸任前曾因未解決兩件事情而感到遺憾,一是承認中國的市場主體地位問題,另一個是軍售問題。巴羅佐則直接回答:“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目前沒有完全成熟,我也希望李克強任期會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中國的民營企業正通過展現他們對全球市場、產業的抱負和參與,如復星對地中海俱樂部clubmed的收購、聯想對IBM[微博]的PC業務的收購等等,都在逐步推動歐盟及全世界提高對中國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的認同。
在劉永好看來,現在已經到了全面參與世界競爭的格局,”一開始只是以溫州為代表的個體老板闖世界,后來是有政府背景的央企出海,現在已經開始有成規模的民營企業成隊的走出去,跟世界接軌,求得新發展,我想未來民營企業在全球的并購將會越來越多,這是中國民營企業規模決定的,他們占中國GDP的60%以上,解決就業占據了80%,我們此行就是希望充分展現中國民營企業群體的作用和地位。”
重建信任 收獲尊重
在每天安排滿滿當當的各類會晤中,幾個關鍵詞出現頻率較高:信息不對稱、消除恐懼,重建信任。新華社文章將其評論為“中國企業家歐洲‘公共外交’之旅”。
朱新禮在法國媒體見面會上提到了法國的治安問題:“來之前,不止一個朋友和我說,要小心錢包,不要單獨外出。過去20年,我經常來歐洲,從來沒有過不安的感覺。為什么現在大家都有恐懼感了呢?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現象。”
俞敏洪認為,這是因為行前他們受到了太多負面消息的渲染。“這就像外國媒體以前一直渲染中國如何可怕,導致外國人覺得中國是一個可怕的國家一樣。其實,巴黎沒問題,中國更沒有問題。”他還幽默的說:“我打算晚上舉著錢包上街上溜達一圈,誰與我同行?”
曾在1998年到2003年擔任中國駐法國大使吳建民認為,法國產生恐懼的原因是中國發展得很快,同時法國經濟卻陷入衰退。同時,由于法國不了解中國,才會對中國產生了恐懼。“我們不要責怪對方,中國人要用行動證明恐懼的產生是沒有根據的,克服了恐懼,就能帶來合作。”
所有的誤解也許都來自于還不夠了解,對于代表團來說,此行就是來展示中國民營企業,并通過溝通加強了解重建信任,由此才會有后續的“精誠合作”。正如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秘書長程虹女士在行前寫的手記里提到的那樣:“減少信息不對稱,用大家最擅長、默契的方式去合作,正是俱樂部國際訪問的目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能贏得一些認同甚至贊譽,都將是我們的驚喜,是我們國際訪問的巨大附加值。”
我想,他們已經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