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縣級糧食局如今握在手中的工作職責主要是審批針對糧食購銷企業發放的糧食收購許可證,但實際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沒有糧食經營許可證也在經營,由于我們沒有足夠的監督查處力量,所以很難杜絕。”他說,至于這些年活躍在農戶和糧庫以及糧食加工企業之間,擔負著重要的糧食流通前端環節的糧食經紀人們,則大多是自發形成的群體,也就基本無需監管。
“現在除了縣糧食局還掌握著我們的人事權,其實業務上已經沒有什么關系了。”一位縣級國有糧庫的主任告訴記者。
調查三
兩個“糧食系統”的糾葛
伴隨著基層糧食局系統的不斷式微,是在國內糧食流通領域迅速發展壯大的中儲糧系統(全名為“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系統依靠國家財政和農發行貸款資金的支持,受國務院委托,具體負責中央儲備糧的經營管理,對中央儲備糧的總量、質量和儲存安全負總責,同時接受國家委托執行糧油購銷調存等調控任務。
這些年國家出于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目的所實行的托市收購、臨時國家儲備政策等,其執行主體均是中儲糧系統。
到現在,不斷壯大的中儲糧系統和地方糧食系統之間的利益糾葛越來越深,雙方爭奪的正是原屬地方糧食局管轄的各級地方國有糧庫,而這場爭奪,中儲糧始終處于上風,它似乎贏定了。
地方糧庫的中央依靠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盡管中儲糧系統已經陸續上收新建了幾百家直屬庫,但是其收儲能力畢竟有限,所以若要執行托市收購和國家臨時收儲任務,并不能完全依賴自身的系統完成,還需要地方的國有糧庫代儲,這客觀上也為各個基層國有糧庫帶來了其依賴的一部分收入。不過,在儲存費用上,由于農開行的貸款資金和收儲費用都是以中儲糧的直屬庫的名義申請和下撥的,基層代儲的企業由此會被扣去一部分,但即使這樣,這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稻草。
滄州泊頭國家糧食儲備庫就是依靠4萬噸左右的代儲任務每年得以有一百多萬元的收入,而這一部分已經占去了其過半的庫容,剩余的庫容他們會用來做自負盈虧的經營,“我們現在的狀況是,儲備可以保證生存,而貿易則主要用來發展。”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家地區級的國有糧庫,曾經在整個河北省都名列前茅,但是隨著中儲糧系統的不斷壯大,其在滄州以及泊頭都新建了自己的直屬庫,其中滄州直屬庫的規模已經超過了泊頭國家糧食儲備庫,“他們沒有我們這種老庫所承受的沉重負擔,一切都是輕裝上陣,還有農發行和國家財政的支持,肯定比我們滋潤啊。”那位負責人說起來顯得有些不平衡。
因目前糧庫的負責人于鴻運對糧食貿易經營有自己較為豐富和先進的經驗,這家糧庫的生存狀況比起縣級國有糧庫要好很多,“我們的經營狀況在整個滄州地區來說都是比較好的。”
不過,一個壞消息是,中儲糧系統正在加緊提高其直屬庫管理中央儲備糧的比例,也就是說,之前交由地方國有糧庫代儲的中央儲備糧比例將逐步縮小,上收到其直屬庫中。這對于眾多地方糧庫來講無疑是一個噩耗,其重要的生存依托將會失去。
地方利益受損
記者得到的一份中儲糧總公司下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直屬庫庫內儲存管理中央儲備糧工作的通知》表示,截至2009年12月底,全系統直屬庫庫內儲存中央儲備糧已占中央儲備總規模的65.64%,而根據2010年中央儲備糧工作會議的精神,要求中儲糧系統在今年6月底前實現70%的中央儲備糧儲存在直屬庫庫內的目標,力爭3~5年內完成100%中央儲備糧儲存在直屬庫庫內的最終目標。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中儲糧又要將一批地方國有糧庫上收為直屬庫,地方糧食局對此頗為不滿,“他們所上收的大多是在1998年到2001年期間由國債資金建設的地方國有糧庫,但其實這些糧庫的建設地方的投資也不小,普遍給予了配套的優惠措施,比如土地劃撥和稅費的減免。而現在他們要無條件地收上去,如果不交就要求地方掏租賃費,可以直接從中央通過其下撥的倉儲費用中扣除,所以地方政府也沒辦法。”滄州市糧食局一位負責人說,他認為這是中央和地方利益的一種調整,“但是這種調整沒有考慮到地方的利益。”
“目前泊頭富鎮糧庫原來承擔的1500萬斤代儲任務就被上收到直屬庫了,其生存會更加艱難。”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而這一趨勢的發展將對如泊頭國家糧食儲備庫這樣的地市級糧庫造成巨大的損失,“中儲糧系統正在發展成為另一個糧食局系統。”一位地方國有糧庫負責人這樣評價說。
隨著中儲糧系統越來越壯大,兩個系統之間的利益糾葛正在變得越來越直接。記者在滄州吳橋采訪時了解到,中儲糧正在和縣糧食局就上收其下屬的三個縣級糧庫進行談判,“他們之前上收的是國債資金建設的糧庫,還是說得過去的,但是現在要上收的是縣有糧庫,他們可都是地方的資產,他們要求只上收土地及固定資產,人員、負債什么的通通不要,這怎么能行呢?”一位縣糧食局的負責人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中儲糧之前曾要將河北省兩個地方糧庫上收,但河北省政府沒有同意,原因很簡單,“都收上去了,還要地方糧食局干什么?”一位知情人士說。
但對于各個糧庫的負責人和職工來說,能夠被上收為中儲糧直屬庫,無疑是最為保險的,他們大多還是希望能有國家財政和農發行貸款來撐起一片生存無憂的天空。
中儲糧的未來
其實,當初中儲糧的誕生就是中央上收糧權意志的體現,憑借著國家財政和農發行貸款的支持,其不斷地膨脹壯大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中儲糧已經成為中國糧食流通市場上最為重要的決定力量。連續7年的糧食豐收,再加上國家不斷提高糧食的最低收購價,使得中儲糧的直屬庫以及各地的代儲庫中堆放著充足的糧食,尤其是2008年東北地區的臨時收儲政策執行以來,使得東北庫容捉襟見肘,需要把相當數量的糧食移庫到華北、華南等地,現在河北的黃驊、南皮、吳橋等很多的基層糧庫就在承擔移庫糧食的代儲任務。
“通過他們,這些年國家儲備糧的管理方面確實要規范多了。”德州市糧食局副局長王建民說。
不過,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如此戰略性任務的中儲糧畢竟是企業,其遵循的仍然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近些年來其經營的沖動越來越難以抑制,不斷尋求向下游產業鏈的延伸,旗下已經有東莞油脂、圣湘米業、黑龍江米聯等從事糧食加工的下屬企業。
2009年7月25日,中儲糧三河米業正式投產,標志著中儲糧以“國家隊”的姿態,開始介入米業市場,其得天獨厚的原料優勢是別的企業無法比擬的,“由中儲糧總公司統一安排黑龍江分公司,每年專供30萬噸黑龍江原產地優質水稻。”當時的宣傳資料中這樣寫道:中儲糧把握產業發展趨勢,立足服務宏觀調控,面向市場,先行一步,在搶占京津糧食市場制高點上邁出了重要步伐,對完善儲備調控功能、保證國家“米袋子”安全、避免重蹈“油瓶子”覆轍具有戰略意義。
不過,某中儲糧直屬庫主任告訴記者,雖然從兩年前就開始研究自主經營的問題,但是終究因為限制太多而進展緩慢。
據悉,現階段中儲糧的加工企業所需要的糧源并不是以市場價購得的,而是以其管理的中央儲備糧為原料直接加工,再按照市場價格出售,“這中間的利潤可能并不豐厚,但至少可以部分解決儲備糧過多、難以順價銷售出去的問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記者說。
按照李國祥的觀點,由于是大型的國有企業,又有國家財政和農發行貸款的支持,旱澇保收,中儲糧系統存在著效率低下的弊端,按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糧食必須實行順價銷售的原則又使得市場和產業界不協調,順價遇阻的情況時有發生,國家財政也會因此背負巨大的包袱和壓力。“但如果不實行順價銷售,允許其按照市場價拍賣國家儲備糧,又會帶來腐敗的空間和監管的難題,這都需要進一步來研究和解決。”李國祥說。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