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滾動新聞 > 2009年中國經營報全新改版 > 正文
經濟波動期的財經媒體的解釋權競爭
陸小華(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所長)
現在我們大家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都想知道經濟危機還要延續多久?作為辦報者我們應該把自己首先還原成讀者,這樣大家思考的問題就會是相同的,在經濟波動期你最關心的是什么也就是讀者最關心的問題。正因為經濟波動期對每個人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人們對傳媒的產品和服務會提出新的要求。那么2009年人們的利益驅動和利益需求對傳媒產品和服務方式會提出什么樣的要求呢?我的核心觀點是——在經濟波動期,傳媒競爭的核心是解釋權競爭,而非單純的報道權競爭;是選擇與判斷所形成的影響力在起核心作用,而不是單純的豐富或快速在起作用。(點擊閱讀全文)
往往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既然網絡快速、豐富、便捷、廉價,那么報紙什么時候會消亡?這個問題我們會一直問下去,在免費信息充斥于市、服務方式貼近需求的網絡時代,人們為何會花錢去買一份報紙?甚至還是一份周報?核心原因在于,在這個時代人們所需要的核心需求是時效性和解釋水平。所以我認為在經濟波動期,傳媒競爭的核心是解釋權,而非單純的報道權。對于周報是如此,對于一份財經周報尤其是如此。
一、特征:新媒體時代的經濟波動
金融危機的影響擴展到實體經濟,形成了動蕩急劇、影響深遠,尚未看見盡頭的經濟波動期。人們說這個經濟波動期百年未遇,經濟學家更多的是從其涉及的經濟體數量、經濟總量影響范圍、動蕩形勢等因素來考量。這次的經濟波動與1929年經濟大蕭條對比影響更大、影響的經濟體數量更多、動蕩的形勢與以往不同。
權衡這個經濟波動期還有另外一個不應忽視的標尺,即這是新媒體時代的金融危機,是新媒體時代的經濟波動。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是這次金融危機發生的不能忽視的背景,使這次危機在全球更為放大。
這個時代,傳統媒體高度發達并加速與新媒體的互相融合,新媒體已成為信息流動主要渠道,網絡文化深深改變人們的生存方式與社會運轉方式,網絡一代開始進入社會的主流。
稱為新媒體時代,還因為傳媒對人們的影響超出以往任何一個經濟波動期。普通的經濟參與者都在關注一些重要的經濟數據,普通的公眾都在關注CPI、國外黃金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現實是——對信息的傳播、分析和解讀使得信息對人們的影響作用放大。因而,分析經濟波動的形勢,設計挽救經濟的對策,都不能不考慮傳媒影響、信息消費方式,信息利用能力等變量。特別是信息消費方式是這個世界最重要的變化之一,人們如何使用、消費、利用信息,這使得產品形勢、服務形勢都發生了變化。
在這個時代,人們的消費行為與投資行為無不深受信息的影響。人們期望能比所有人快地獲得信息,促使人們時效觀發生徹底的變化。在印刷媒體時代人們的時效需求是按“天”計算的,廣播、電視將人們的時效需求提高到了“小時”,而衛星、互聯網使得信息提供的速度和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與新聞同步是今天人們的基本需求。在這樣一個時效水平迅速提高,為何還有時效遠遠低于這個水平的傳媒存在?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因而,經濟數據、負面消息都可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全球,產生發布者與傳播者難以估量的影響。在這個時代,任何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甚至制定過程的點滴信息都可能產生新的經濟波動,甚至會改變波動方向。即將制定汽車產業振興計劃的信息就已經使得相關資本市場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因而,面對新媒體時代的經濟波動,僅僅依靠經濟數據來設計個人、公司甚至政府的對策不免可能失靈,因為更多的公眾是參照對數據的解釋來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絕大多數受眾關注數據,但不能理解其從經濟學意義、市場、機會角度對他究竟意味著什么,當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傳媒對其分析解釋之后,才會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人們也不是依據經濟事件或對形勢的樂觀寓言來決定如何行動,而是參照分析、判斷和建議而行動,這是這個時代最深刻的變化。
因此,一般來說經濟波動是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影響人們行動的更是對經濟波動的解釋和分析。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