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冬焰
2008年10月16日,92歲高齡的臺灣企業巨頭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在考察臺塑美國的產業途中逝世。
他的“臺塑集團”居世界化學工業界50強之列,是臺灣唯一進入世界50強的企業,資產總額1.5萬億新臺幣,全球 員工7萬人。他個人被業界譽為“經營之王”。
王永慶起步于77年前走出大山逆境創業,他止步于77年后自己輝煌的產業帝國邊。他親手締造的臺塑集團,就像他永不停息的腳步,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一次次逆境奮起,一次次逆勢而動,演繹了一個個充滿傳奇的經營神話。
借債200元踏上創業路
誰也不會想到,少年時期的王永慶,出生在饑寒交迫的窮困家庭中,為了能養家糊口,小學畢業就輟學的王永慶,毅然決定走出大山,靠著父親借來的200元錢開始了自己創業之路。
1916年1月8日,王永慶出生在臺灣一個貧苦的茶農家中。他剛剛學會走路,就跟著母親出外去撿煤塊和木柴,希望能換點零錢,或者供自己家燒水做飯。童年的小永慶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有時他俄極了,只好偷偷地摘路邊的番石榴吃。家里偶爾“改善生活”,煮一些甘薯粥,他也只能分到一小碗。
王永慶7歲那年,父母實在不忍心讓孩子失學,取出多年積攢起來的幾個銅板,把他送進鄉里的學校去念書。別家的孩子第一天上學,都會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可王永慶還是平時的那一套,他穿的褲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還印著“中美合作”的字樣。他頭上戴的草帽早已破了,但還得靠它擋一擋烈日風雨。他買不起書包,只能用一塊破布包上幾本書。他連鞋子都沒有,總是赤腳在泥濘的山路上奔波。
就是這樣的生活,王家也沒能維持多久。小永慶9歲那年,他的父親不幸臥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到了母親的肩上。他勉強讀到小學畢業,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學校。
王永慶的祖父勞苦了一輩子,最后只給孫子留下了一條教訓。他對王永慶說:“種茶這一行,看來是難以為生的。就是餓不死,也吃不飽。你是讀過書的人,希望你不要困在這里,還是立志出門闖天下吧!”
15歲的王永慶,聽了祖父的話,決心走出山區,去尋找一個能掙到錢的地方,幫助母親養活一家人。他一個人孤零零地來到臺灣南部的嘉義縣縣城,在一家米店里當上了小工。聰明伶俐的王永慶,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職工作以外,處處留心老板經營米店的竅門,學習做生意的本領。第二年,他覺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請求父親幫他借了200元錢做本錢,自己在嘉義開了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新開,營業上就碰到了困難。原來,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識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總是緊緊地拴住這些老主顧。王永慶的米店冷冷清清,沒有人上門。16歲的王永慶只好一家家地走訪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說動一些住戶同意試用他的米。為了打開銷路,王永慶努力為他的新主顧做好服務工作。他主動為顧客送米上門,還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況;家里有幾口人,每天大約要吃多少米,估計哪家買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動把米送到那戶人家。他還免費為顧客提供服務,如掏出陳米、清洗米缸等。他的米店開門早,關門晚,比其它米店每天要多營業4個小時以上,隨時買隨時送。有時顧客半夜里敲門,他也總是熱情地把米送到顧客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