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十萬人才缺口敲響航運警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 09:00 解放日報
海上事故之所以增加,一個很大原因就在于部分船公司為了解決船員不足問題,降低門檻——— 當中國遠洋船隊規模屢創新高、載貨量不斷刷新的時候,很多人忽視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們有足夠的船員來操控這些海上“巨無霸”嗎?答案令人擔憂。日前,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航運業的人力資源危機比估計的更糟,尤其是高級船員,短缺率高達10%。 大海航行靠舵手,更離不開水手。船員緊缺讓正在加足馬力航行的中國遠洋業看到了危機。 船員流失嚴重 船員緊缺其實不僅僅是中國船隊面臨的難題,也是世界航運業普遍的困擾。 近年來,隨著國際海運貿易的蓬勃發展,很多航運企業發現,尋找更多合格的船員來駕駛和操縱船舶變得越來越困難。統計顯示,今后10年內,國際航運業的普通船員和高級船員的供需缺口將非常嚴重。預計到2015年,僅高素質船員,尤其是能夠在國際航運崗位上獨當一面的高級船員的缺口將達10萬人。 船員緊缺的矛盾為何如此突出?專家認為,有三大原因。首先,全球貨運市場行情看漲。目前,國際舊船報廢數量已降至歷史最低點,竣工交付使用的新船數則不斷增加。到2010年,全球將有噸位各異的近5000艘新造船舶竣工并投入運營,這些設備先進、性能卓越的船舶需要大批訓練有素的高級船員來管理操作。其次,高級船員的平均年齡正在老化。目前全球海運公司中,大約四分之一的高級船員年齡已超過50歲,且大多位居船長、大副、大管輪和輪機長等核心崗位,世界航運業正面臨著青黃不接、新老交替的陣痛。此外,隨著船舶建造技術的突飛猛進,如今的船舶結構越來越復雜,操作要求越來越高,船員成熟時間也就相應拉長。一艘新船一兩年就可建成,而要把一名普通船員培養成為一名優秀船長,則需要10年左右,甚至更長時間。 與國外航運企業相比,國內船公司還面臨船員流失的困境。專家表示,在西方國家,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普遍較高,其價值觀、擇業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盡管西方國家船員的工資福利一再提高,但還是有不少船員棄船登岸,另棲高枝,尤其是一些青年人,不愿從事艱苦、枯燥而且風險較大的海上生活,船員招聘在這些地區變得越來越難。這樣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韓國、日本等經濟較發達的遠東國家。 國外船公司在本國招不到足夠的船員,不得不依靠外籍船員來彌補缺口,中國水手就成了最熱門的爭奪對象。據統計,在國內航線就任“三副”一職的船員年薪為:2002年5萬元人民幣,2003年6萬元,2004年7.2萬元,2005年8萬元,雖然年年都有加薪,但仍遠低于國際航線的平均工資水平。目前,我國每年流失的海員人數接近5萬。 船員素質下降 船員緊缺影響航運企業的健康發展,導致有船無人的尷尬,這已是顯而易見的事。除此之外,船員青黃不接還將導致船隊整體素質的下降,給航運業發展帶來更深的隱患。 首先,海上安全事故增加令人擔憂。海上事故不僅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而且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由船舶運輸而引起的海上交通事故出現的概率正在加大。據國際海事組織的統計資料,目前海上事故發生原因中,人為因素占了75%至80%。如果再加上人與船舶,人與環境共同引起的事故,那么,至少90%的事故與船員有關。 海上事故之所以增加,一個很大原因就在于部分船公司為了解決船員不足問題,降低門檻,將一些缺乏足夠培訓經歷的船員派上船。研究顯示,在目前的海事事故中,屬于船員技能不足的占50.6%,安全態度原因的占19.2%,此外,更有81%的事故是因為駕駛員操作失誤。可見,船員的技術水平與業務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專家表示,船舶越復雜,自動化程度越高,對船員的知識要求也越高。因此,一名合格的船員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這些都需要船公司保證投入,“拔苗助長”只能欲速不達。 船員素質下降也連累到航運業的服務質量。目前,世界航運界普遍實行班輪化運作,定點、定時、定線的固定服務受到各地客戶青睞。由于船舶越來越先進,海上航行的準點率已精確到小時,這給海上漂泊的水手們提出了更大挑戰,船員要能準確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并利用現代化的導航裝置為客戶爭分奪秒,這些都是訓練有素的船員才能做到的。目前中歐、中美、歐美等各條國際航運主干線上都出現了延誤率增加的現象,這里既有港口設施老化,無法滿足貨量增長的原因,也不排除船隊管理水平下降,船員專業素質下滑的因素。 除了船員素質下降外,船員緊缺還給航運企業帶來了更高的運營成本。船公司不得不花費更多的財力招攬水手。 在船培訓的啟示 人力資源緊張歸根結底是培訓能力跟不上實際需求。為此,多管齊下培養合格的船員應該成為中國航運界的頭等大事。 首先,培養方式需要打破常規。專家表示,目前中國船員大都畢業于國內的海運大學,學習周期長達數年,而且存在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在這方面,日本船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鑒。 日本郵船公司為解決高級船員缺口問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在船培訓學員的公司。從2004年起,日本郵船招收了一大批來自日本、菲律賓、俄羅斯、中國、印度、克羅地亞和羅馬尼亞等地的學員,并將他們分別派上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船等船舶進行在船培訓。這些學員由專職教師帶領,接受系統海上訓練,在為期一年的培訓中,學員通常4個月換一艘船,一年至少換3艘船,學員能在不同航線、天氣、環境等場合接受實際培訓和考驗,成長周期也就大大縮短。 除了培養方式需要創新,引進更多的培訓機構也是一條途徑。今年4月,國內首家民營國際海運學校在山東濰坊成立,這被認為是國內船員培訓的一大突破。據介紹,雖然該校只是一所民辦學校,但相關的硬件設施一應俱全。學校擁有大型船舶操縱模擬器、雷達模擬器和船舶電站操作室等20多個實驗室、實訓室,建有電子電工實驗中心、艇筏水上訓練站、輪機實習車間、模擬訓練艙、水手工藝訓練區、急救訓練室、消防陳列室、救生設備陳列室等多個專用實驗室,擁有機動救生艇、非機動艇、船舶大桅等各種實訓設備。雖然培養的學生只有中專學歷,但因為專業素質高,學員未來就業形勢被普遍看好。專家表示,中國船隊要想走出船員緊缺的困境,就必須打破各種體制障礙,充分發揮社會資源。除了引進民營資本外,適當的時候引入國外優質的海員培訓機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