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福建:海峽西岸新潮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07:40 經濟參考報
“海西效應”引領新一輪發展 去年“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列入了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海峽西岸發展戰略從區域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從地方決策上升到中央決策。截至目前,已有近30個國家部委出臺各種措施支持海峽西岸建設發展。 從2004年初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概念到現在,福建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也引起了海內外對中國區域經濟版圖的重新定義。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認為,近年來福建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是,提出并實施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思路。[詳情] 海峽西岸經濟區:尚需建設基礎設施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初具規模,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夠合理,制約發展的深層次體制障礙尚未消除。福建省生產總值只有長江三角洲一個省——浙江的一半左右,財政總收入只有浙江省的40%左右,更不要說跟珠江三角洲的廣東省相比,區域經濟總量很小。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較少,服務業發展相對較慢。[詳情] 海峽西岸經濟區:呼吁國家政策扶持 接受記者采訪的有關專家認為,基于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我國統籌區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及現有的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政策分析,海峽西岸經濟區進一步發展還需要一些政策支持。[詳情] “民辦特區”謀求新突破 在福建省沿海三大中心城市中,僑鄉泉州既無特區政策之優勢,也無省會之資源,至今沒有一個國家級的工業園區項目,但卻創造了占全省1/4強的生產總值,經濟總量連續八年居福建省首位。讓泉州領跑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正是活力四射的民營經濟,2006年泉州市實現生產總值1900億元,其中90%來自于民營經濟。 改革開放初期,泉州不等不靠、自我改革,探索出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四大模式之一的“晉江模式”,創造了全國矚目的“泉州現象”,贏得了“民辦特區”的美譽。進入新世紀,“創新、創業、創造”成為泉州民營經濟新的脈動。一大批民企通過創立品牌、改制上市迅速做大做強,一個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民生用品制造加工基地在海峽西岸崛起。[詳情] 因海而立 因港而興 一部熱播的《船政風云》,再現了中國船舶工業發源地之一的福州馬尾港的坎坷往事。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就在《建國方略》中提到,要將天然深水良港福建三都澳建為東方大港。 位于臺灣海峽西岸的福建,海岸線長位居全國第二,擁有可建20萬噸大型超深水泊位岸線40多公里,這在全國獨一無二。與優越的港口資源相比,一個令福建人尷尬的現實是,福建至今沒有一個港口進入全國沿海港口吞吐量的前10名,2006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僅占全國沿海港口總量的5.3%。[詳情] 趕赴“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約會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最近距離僅130公里;80%的臺灣同胞祖籍福建;臺灣文化、風俗、習慣與福建相近、相形;改革開放以來,閩臺經貿往來頻繁,在閩臺資企業位列全國前茅。 進入新千年后,福建對閩臺關系作出“五緣”、“六求”的精準概括。即福建與臺灣“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兩地在經貿合作、交通聯系、旅游合作、農業合作、文化交流、載體建設等六大方面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