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中國式躍進(2007-08-08 13:44:5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09:43 保監會網站

  不必對即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消息過度樂觀。關于中國崛起的佐證中,西方記者尤其對中國的統計數據感到癡迷。每逢國家統計局發布例行經濟數據之際,如果你有機會進入路透、彭博在華代表處,立刻就能夠感受到那里的臨戰氣氛——它們必須搶在第一時間,以最快速度將數據發送到海外,而相互間競爭的勝負則以秒來計算。7月19日,國家統計局關于中國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的新聞發布會就是這樣一個賽點。在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李曉超宣布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06768億元,同比增長11.5%。但在接下來的記者提問時間里,李聽到了一個暗藏“挑釁”的問題:中國是否會因此在年底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李曉超以一種實證主義的態度回復說,鑒于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11%,而德國只有大約2.5%,因此“從目前看,與德國的距離會越來越近”。事實上,同樣奉行實證主義的西方媒體可能并不真正期盼李的答案。早在新聞發布會前一周,他們便已得出類似預測。本質上,這是一道極簡單的算術題,自從2005年中國修正上調GDP從而一舉超越英法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后,中國排位上升已毫無懸念。超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加之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中國不僅勢必超過德國,趕上目前排名第二的日本(2006年中國GDP2.8萬億美元,日本為4.4萬億美元)也只需數年。如果對這類算術題樂此不疲,數據可能豐富到令人厭煩的地步: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基于全球購買力平價進行調整,去年中國的總產值達10萬億美元,遠遠超過日本的4.2萬億美元和德國的2.6萬億,緊隨美國13萬億美元之后。其實,所有的數字都在不遺余力地對以下觀點進行重復論證:中國經濟在不到15年的時間里從世界第11位奔到第3位,從而成為世界上最為強勢的新興經濟體。然而,在所有對事實真相的描述方法中,數字由于具有表面上的精確性而最易使人誤入歧途。對中國經濟的觀察同樣隱藏著類似的認識論陷阱:對某個量化指標的過分關注很有可能導致對經濟發展真正目標的偏離,將“超德”的可能性簡化為中國崛起之又一里程碑未免草率。今天的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陷入對GDP的崇拜當中。作為一國范圍內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GDP自1980年代末取代具有計劃經濟色彩的工農業總產值而被廣泛使用后,現早已超越了對經濟總量進行描述的原始含義,而被視為經濟增長乃至社會進步的代名詞。將GDP指標超過德國解讀為經濟上超越德國,再進一步簡化為“超德”則是這一邏輯自然的延續。如果再往前追溯,或許能發現GDP情結是數十年前的數字競賽意識在中國人心中的深遠回響。1950年代的“超英趕美”更被局限在一種具體的工業產品鋼鐵的年產量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將趕超的目標放大,從對某種工業產品的絕對強調擴展到整個社會商品和服務的總值也證明了中國社會發展目標更趨豐富性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仍有更大的空間。近一二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反思單純的經濟指標對社會發展的指示作用。英國“新經濟學基金會”公布的一項報告指出,過去50年來,英國GDP增長迅速,但社會進步狀況卻日益減弱,特別是過去30年來,處于完全停滯狀態。無情追求GDP增長成為半個世紀以來英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特點。經濟增長本身并不能帶來生活質量的改善,這個道理本是毋庸置疑,但多年來,即便是歷史上經歷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的英國社會都對此缺乏清醒認識。為了矯正這種長期認識帶來的不良后果,現在,該基金會提出按MDP(MeasureofDomesticProgress,國內進步尺度)的標準進行衡量:在傳統的GDP衡量尺度中融入社會與環境代價,向人們提供一個展示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更為科學的指標。無論如何,MDP指標蘊含的對人類社會的合理想象符合人們的普遍期待,目前,發展中國家中的智利已開始采用“可持續發展指數”補充傳統的GDP指標。實際上,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對傳統GDP指標的過渡迷戀會導致更為被動的局面。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名著《全球分裂》中,用依附論的觀點解釋了第三世界國家為何會出現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結果。他特別強調了經濟增長(economicgrowth)和經濟發展(economicdevelopment)之間的本質區別,他認為,沒有實現內生性增長而單純依附于發達國家的貿易體系,靠出口資源性產品來參與世界貿易,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僅僅是實現了經濟增長,但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并未提高,由此產生的社會分裂、動蕩最終會吞食一時經濟增長的成效。因此,無論對智利還是中國,甚或同樣被視為崛起力量的印度,擺脫GDP的數字化迷戀,是實現內生性增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良性循環必需的一步。中國的確嘗試采用更全面的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去年國家統計局首次編制綠色GDP指標,即在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此舉曾受到輿論一致好評。但7月中旬,新任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表示,鑒于扣除環境退化成本實際操作困難,核算綠色GDP也非國際慣例,統計局將不再進行綠色GDP的公布。從提示政府和國民建立更全面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觀的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倒退令人遺憾。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志浩對《環球企業家》表示,中國其實可用更具外延的綠色經濟取代綠色GDP核算。事實上,對環境代價的重視只是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個方面,而社會發展中的其他更具人文性的指標,包括國民的幸福感應當是社會發展水平更有意義的衡量標準。此次,德國媒體對中國GDP超越德國進行了廣泛的報道,但同時認為無需為此過分擔心,“因為國民經濟帶來的福利比經濟總量更重要”。并不廣為人知的是,中國歷史上曾經面對過高漲的GDP數字與社會現實間的巨大反差。19世紀鴉片戰爭時期,中國GDP占全球的25%(2005年美國GDP占全球29.4%),居世界首位,而擊敗滿清王朝的大英帝國在數十年后方才在GDP上超過中國。但正是在這一時段中,中國社會體驗到的不幸刻骨銘心。不過,從樂觀的方面來看,GDP的確在最原初的意義上為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它仿佛一個輕巧的支點,在杠桿另一端,中國正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悄然崛起。這個強有力的事實對整個國際社會提出了新問題:經合組織、G8集團這些以經濟實力為主要標準的機構仍沒有中國的投票席位。但根本上,真正的強勢國家絕不會單純依仗經濟指標的提升,在這點上,GDP引發的“空想”和社會現實之間的落差,將會迫使中國社會重新思考自己的社會進化局面。[][41]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