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投入機制制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9:14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孫東輝 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部署和國家“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底,全國要基本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通瀝青(水泥)路。交通部副部長翁孟勇7月28日在此間舉行的“農村公路與新農村建設高層論壇”上表示,這意味著“十一五”期間,中國要實現7530個鄉鎮通瀝青或者水泥路,89970個建制村通公路。 農村公路屬“超前”建設 “新農村建設任務非常重,但交通系統的工作已經是‘超前’了。”在談到自己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感受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建如此評價。 記者從交通部公路司獲悉,截至2006年底,我國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到302.6萬公里,其中縣道50.6萬公里、鄉道98.8萬公里、村道153.2萬公里;98.27%的鄉鎮、86.40%的建制村實現了通公路;80.63%的鄉鎮、60.39%的建制村實現通瀝青、水泥路;83.2%的建制村實現了通客運班車。 農村公路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區惟一的交通方式,關系到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翁孟勇用“五個改變和促進”闡述了農村公路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一是農村公路改變了交通落后的面貌,促進了農民的增收;二是農村公路改變了消費結構,拉動了國內的經濟增長;三是農村公路改變了村容村貌,城市的文明也開始向鄉村延伸,農民群眾接受現代文明,逐步形成了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農村公路的建設改變了干群關系,促進了基層民主;五是農村公路建設提高了農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 農村公路建設背后的難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副部長謝揚坦言,導致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原因很多,具體來說有兩方面: 一是城鄉二元結構。農業和農村的資源配置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仍處于不利地位,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領域投入不足,總體覆蓋力度不夠。 二是投入機制的制約。“十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加強,基礎設施投入隨之加大,但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管理體制不完善、中央和地方投入職責不清等問題還比較突出。 謝揚就此作了具體分析:一是投入上過度依賴中央,地方投入嚴重不足;二是政府在投入時重大動脈、輕毛細血管,如對農村中小型設施投入不夠;三是政策基金缺乏有機的協調,基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復現象比較嚴重;四是投資主體結構比較單一,缺乏多元化投資;五是投資法制不健全,對不按法規規定增加農業投入和虛增虛報現象缺乏約束的辦法。 投入是農村公路建設的關鍵 翁孟勇指出,建設農村公路的實施方式要緊緊依靠黨和政府的支持,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動員社會的力量,使農村公路建設從部門行為轉變成為政府行為,從行業行為變成一種社會行為。 謝揚指出,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是關鍵。根據中央一號文件,首先要逐步將農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管護納入到國家范圍,其次要加強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原則確立工作。 唐仁健對農村公路建設提出了三個“多一點”的應對意見。一是在政府和社會力量的調動上,社會的調動再多一點。除了簡單的民間、企業之外,今后農村金融制度創新需要上下一起努力。二是在政府和農民的關系上,希望政府或農民之外的其他主體承擔的建設責任再多一點。三是在建設和維護保養上,今后的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大一點。 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司長黃守宏表示,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動農村公路建設。首先各地政府應該把農村公路的建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地位上。其次建設公路要做好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相銜接、相適應。第三,關鍵還是要解決錢的問題。最重要是要增加政府財政的投入,可以在原有的籌資渠道考慮研究一些新的融資方式,如發行農村公路債券等,但應避免增加鄉村債務和農民的負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