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中國模式遵循公益性原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 08:42 保監會網站
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在歷經多年曲折和爭議后,將會以什么樣的新面目浮出水面?溫家寶總理7月21日在北京進行相關調查研究時透露,醫改方案仍在研究中,建設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整個醫療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方案設計、制度建立、體系建設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態,表明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下,中央決策層正在充分吸取此前醫改的經驗教訓,爭取讓盡可能多的人從醫改中受益。我們期望在各方積極力量推動下,從遵循公益性原則開始,探索形成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中國模式,不能因為醫改而增加公眾的基本醫療負擔,或降低公眾可以享受的基本醫療服務。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不太難達到的要求,但稍微回顧下此前數年的醫療衛生體制變化,就不難發現,最基本的常常也是最難的。因為這涉及的人數最多,如果不能從遵循公益性原則出發,由政府主導、財政負責,而是推向社會、市場或公眾,就很容易就在執行中變了味,不僅無法讓多數人享受基本醫療服務,還會大幅增加公眾的基本醫療開支,弄得勞民傷財。因此,遵循公益性原則,就應當要建立起有效機制,在農村普遍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城市大力推廣社區衛生服務,通過政府主導和財政負責為主,向最大多數公眾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特別是那些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難群體,他們基本上無力承擔更多的醫療開支,也不太可能購買商業性醫療保險,只能靠政府和財政給他們搭建起最基本的醫療生命線。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仍然是城市人口的兩倍,而城鄉之間的醫療衛生條件又差異巨大。這些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探索一個適合自身情況的合理醫療衛生體制,而不能簡單照搬其他只有幾千萬人口的歐洲國家模式或經濟發達的美國模式。比如將近9億的農村人口,既是最需要獲得基本醫療保障的人群,也將是整個醫改中最花時間、精力和財力的環節。按此前有關部門規劃的時間表,到2010年中國農村將普遍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爭取覆蓋約7億人,為此國家每年需補助數百億元,以解決不少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但從統計數字看,目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人口,還不到全國農業人口的一半,在農村建立基本醫療保障仍然是任重而道遠。即使是收入相對穩定的小康之家或高收入人群,也非常需要政府主導提供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保障。這是一項基本的社會福利保障,應當盡可能惠及每一個公民。當然,這些中高收入人群可能根據自身實力和需要,另行購買商業性醫療保險,或選擇更市場化的優質醫療服務,但從公平的角度看,政府也有責任基于公益性原則,為中高收入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此不難看出,遵循公益性原則建立的基本醫療保障,是真正面向所有人的基礎性網絡,也可以說是整個醫改成敗的基礎和關鍵所在。如果忽視了這一基礎性制度和網絡建設,許多人仍然不敢看病,看不起病,再花哨的醫改方案也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難以推行。當然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很不均衡,因此也不能在全國搞整齊劃一的基本醫療保障。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根據自身財力,建立水平不同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沿海發達地區的基本醫療保障,可能遠高于中西部地區,這種地區間不均衡,在今后一段時間將客觀存在,但關鍵是都要加強有關制度建設,盡可能讓基本醫療服務廣泛覆蓋更多人。正如溫總理所言,研究制定有關改革方案,“是一項十分艱巨復雜的任務”。無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社區醫療體系建設,還是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都不是醫改的全部。遵循公益性原則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并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要和整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相銜接,統籌考慮醫療體制、醫保體制、醫藥購銷體制的改革,其艱巨復雜性可想而知。由于醫改涉及面極廣,每一項具體內容又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我們不能指望決策層畢其功于一役。在總體改革方案的設計上,關鍵是要確定好基本原則、主要手段和最終目標,可以立即著手進行的,絕不能借故拖延,再難也要堅決推進改革;但對那些可稍微滯后進行或爭議性巨大的領域,則不宜快刀斬亂麻,而應進一步調研論證,制定更穩妥的改革方案。讓基本醫療服務覆蓋所有人,讓人人享有醫療保險,徹底告別看病難、看病貴,無疑是深得民心的美好圖景。[][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