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流動性問題不應只看到總量速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16:39 21世紀經濟報道
流動性問題不應只看到總量速度 ——關注中長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把脈2007中國宏觀經濟 流動性過剩在本質上是世界經濟失衡與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產物,以貨幣政策為主題的短期宏觀經濟政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流動過剩問題。 目前,流動性過剩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宏觀經濟的熱點。在很多人看來,目前M2/GDP比值過高、銀行存貸差過大、超額準備金過高以及短期化資金供給過多等現象已經表明中國流動性嚴重過剩,中國必須采取全面緊縮的政策以吸收和遏制過剩的流動性。這種觀念已經在各個領域占據主導,形成了“流動性過剩恐慌”和“流動性問題泛化”的趨向。 事實上,如果我們深入研究流動性過剩的形成原因、結構組成以及傳遞途徑等方面,就會發現把這些問題簡單歸結為流動性過剩,或把流動性問題視為洪水猛獸都是值得商榷的,甚至帶有誤導性的。理由如下: 首先,宏觀流動性過剩形成的本質原因并不在于貨幣發行過多,而在于引起貨幣被動發行的總體經濟結構失衡。因此,流動性過剩在本質上是世界經濟失衡與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產物,以貨幣政策為主題的短期宏觀經濟政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流動過剩問題。 實際上,宏觀流動性有兩個來源,一是中央銀行的主動供給,二是由外資流入造成的外匯占款增加。從目前兩種來源的貢獻度來看,新增外匯占款是我國資金供給的主要渠道,達到資金供給增長量的75%。因此,在現有的匯率制度和結匯制度下,宏觀流動性過剩的核心來源在于中國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只要世界經濟失衡長期存在,中國保持較好的創匯能力以及現有的匯率制度,我國被動的貨幣投放量將不斷提高。事實上,在目前世界的創新、金融服務和分工格局下,世界經濟失衡以及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改變。因此,簡單利用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利率等工具來治理目前宏觀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是無法起到真正效果的。治理流動性過剩問題不僅需要短期宏觀經濟政策的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在中長期進行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世界經濟結構的相應調整。 三大結構性問題 其次,中國流動性問題不僅體現在宏觀流動性總量過剩的問題上,同時還面臨大量結構性問題。目前宏觀流動性過剩和微觀流動性約束并存,不同企業主體和區域具有不同的流動性的特點,決定了簡單利用緊縮性貨幣政策將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 目前研究流動性過剩問題存在一個十分致命的缺陷——只看到總量速度問題,而沒有看到更為本質的結構問題。而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宏觀流動性與微觀流動性的背離,出現宏觀流動性過剩和微觀流動性約束并存的格局。1997-2006年廣義貨幣量M2的年度同比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16.5%。但是,微觀層面——企業財務的流動性卻是逐步下降的。1997年所有上市公司的財務流動比例為1.968,速動比例為1.553;而2005年底所有上市公司的財務流動比例為1.462。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1997-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5000戶工業生產企業財務流動比率的年度同比增長率基本沒有變化。 第二,不同經濟部門流動性分布呈現兩極化的趨勢。事實上,外匯儲備的激增不僅對貨幣投放總量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還會對流動性過剩的部門結構產生以下沖擊:首先,創匯部門流動性過剩問題加劇,而非創匯部門在中央銀行沖銷和其他流動性總量管制中出現流動性不足;其次,投機性部門流動性加劇,而傳統部門的流動性相對不足,因為2006-2007年大量外匯儲備的形成來源于非貿易、非FDI項下,這部分資金具有強烈的投機性,會直接導致推動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漲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使金融層面的流動性與實體經濟層面流動性分布不均衡的狀況加劇,出現進一步宏觀流動性與企業微觀流動性的背離;再次,外向型的東部沿海與內向型的中西部、生產者與消費者由于創匯能力的差異而出現流動性背離。 第三,不同企業的微觀流動性也存在巨大的差異。例如大中型企業往往可以通過銀行信貸、債券發行、上市發行等途徑有效參與宏觀流動性過剩的資金分配,但中小企業卻由于資本市場對它的約束而難以進入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以獲得流動性,而不得不依賴于自身積累。而創新型企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上述這些流動性的結構問題將使中國目前面臨的流動性問題日益復雜,給有關流動性貨幣政策的制定帶來兩難困境——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降低宏觀流動性,但會造成企業財務流動性的惡化,可以減少東部區域和創匯部門的流動性,卻會帶來中西部地區和非創匯部門流動性偏緊,導致經濟緊縮,降低經濟增長速度;不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宏觀流動過剩態勢的強化又會導致股市和其他領域的資金過多,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因此,單純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在治理流動性問題上應當謹慎。 流動性過剩并非只有負面沖擊 再次,宏觀流動性過剩問題雖然十分嚴重,但流動性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具有多面性。 2007年1-6月,中國外匯儲備增長了2663億美元,同比多增1440億美元,而2006年全年外匯儲備的增長額為2473億美元,這意味著今年外匯儲備的激增將直接導致基礎貨幣投放的擴大。與此同時,由于中央銀行進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操作的空間越來越小,投資效益的提高推動銀行信貸的增加,中國宏觀流動性將出現高位增加的局面。流動性過剩問題必然成為中國宏觀經濟在中短期層面關注的核心。但是,很多研究夸大了流動性過剩的程度,只看到流動性過剩產生的負面沖擊,使很多分析家和政策決策者把許多宏觀經濟問題都歸結到流動性過剩上,把“解決流動性過剩”當作為解決任何問題的法寶。但事實上,流動性過剩只是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一個表現,它不僅是外部不均衡的產物,也是內部金融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結構畸形發展的產物,同時還是中國貨幣需求結構和資產結構調整以及金融深化的產物。因此,流動性過剩一方面反映了宏觀經濟的問題,同時也蘊含了糾正問題的契機。例如,金融體系的無效率導致儲蓄難以正常轉化為投資,在外匯儲備增加額能夠被央行沖銷的環境情況下,金融體系的非效率難以進行結構性的改革。當外匯儲備積累到一定程度,效率低下的金融市場無法承受流動性沖擊的時候,多余的流動性在尋找自我存在空間的同時,也為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市場結構的調整提供了契機。 同時,流動性過剩也為進一步進行收入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金融資源,國家可以通過發行各種特別國債、建立產業基金以及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再融資、“擴容”等途徑分流過剩的資金,為加快轉移支付力度,鼓勵資金流向農業以及其他需要大力發展的新產業提供條件。所以,流動性過剩并不是懸掛在中國經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語出古希臘,這把劍懸在達摩克利斯座位上面,隨時有可能掉落下來刺死達摩克利斯,人們由此用該劍借比安逸祥和背后所存在的殺機和危險——編者注),而是挑戰與機遇共存的雙刃劍! 因此、我們主張,突破“流動性過剩恐慌”、消除“流動性問題泛化”傾向,理性處理結構性失衡與流動性過剩之間的關系,采取疏堵結合、結構性調整政策與金融政策結合、長期工具與短期工具結合等組合措施,在減緩流動性過剩帶來的金融不確定性壓力的基礎上,積極引導過剩的流動性服務于金融市場的發展與整體結構性調整,具體看法有三點: 1.加強對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研究和宣傳,避免社會各界簡單地將流動性過剩等同為洪水猛獸,人為制造情緒性騷動和管理恐慌,以妨礙正常經濟預期的形成。流動性過剩問題是一把雙刃劍,它對經濟的影響具有多面性。 2.充分認識到流動性過剩形成的結構性失衡是一個長期性、世界性問題,其解決之道不在于簡單的短期貨幣政策操作,而在于世界經濟與和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因此,處理流動性過剩問題必須堅持長期工具與短期工具結合的“漸進原則”、實體經濟調整與虛擬經濟調整相結合的“結構性調整原則”。 鑒于治理流動性過剩的傳統貨幣政策工具(提高準備金率、提高利率和央行沖銷)的操作空間越來越有限,其負面效應越來越嚴重,應當適度減少這些短期工具的使用頻率和操作力度。減緩流動過剩問題的政策重心應當向中長期政策工具轉移。同時,2007年短期貨幣工具應當視通貨膨脹水平進行小幅加息和減免利息稅,以擺脫負利率的困境,為金融資源的良性循環創造相對穩定的環境,落實中性貨幣政策的利率和信貸要求。除此以外,中長期應當采取發行各種國債(包括金融性特別國債、農業特別國債以及其他類型國債),部分替代央行票據,在沖銷外匯儲備占款的同時,將多余流動性向農村、消費以及社會保障等流動性不足的領域分流;鼓勵企業債券和其他金融產品的發行,利用流動性充裕的形勢進行金融結構的調整;推進資本市場擴容,分散資本市場的風險;大力構建一系列產業基金,引導流動性向一些朝陽產業流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3.在利用QDII和對外直接投資等措施疏導國際流動性的基礎上,重點進行截堵國際流動性,特別是投機性資本的進入,減少國際收支中非貿易、非FDI項下外匯結余過多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