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控制中國式通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15:59 21世紀經濟報道
社評 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6.57%提高到6.84%。 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已經明確無誤地顯示加息是緊迫和必要的。上半年CPI同比增3.2%,其中6月的增幅為4.4%,已經超過央行設定的警戒線。 相關人士解釋CPI的“過火”表現不代表中國已經出現明顯的通脹,他稱之為“結果性的物價上漲”,認為這主要是食品價格上漲帶動的。因為在上半年CPI上漲3.2%中,食品價格帶動了2.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如果扣掉食品的因素,CPI的其他項目才上漲0.7%。在食品的“價格上漲動力系統里”,肉、蛋、糧食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肉禽及其制品上漲20.7%,蛋價格上漲27.9%,糧食價格同比上漲6.4%。肉蛋價格上升主要是因為人們對肉禽蛋消費在增加。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工業品出廠價格基本保持穩定(言下之意是PPI向CPI的傳遞正在減弱),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還在回落。這似乎說明,CPI的上漲不具備可持續性。 事實上,豬肉糧價價格之所以如此飆升,主要原因并不全是人們在近年突然變得更喜歡吃肉了;也不是因為拿很多糧食去做生物燃料項目(乙醇項目對糧食的消耗被夸大了,我們在生物燃料上的投入較少);也不是因為養豬工人的工資突然變高了;或者是豬比以前更脆弱、更容易生病了(藍耳病疫情)。而是因為中國的貨幣投放實在太多了(貨幣增長速度太高了),通貨膨脹已經不可遏制地“發生”了。 中國式的通脹形態是非常有趣的,一開始它體現在資產價格上,尤其是房地產市場,使得僅僅在一年期間,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價增長近一倍。然后,它夸張地表現在肉蛋價格上。坦率地說,中國式的通脹對社會的作用并不是均勻的,在客觀影響上,實際上它有著某種“劫貧濟富”式通脹的特征,它“提升”了住房市場的價格,迫使低收入者“離開”;隨后又制造了基本飲食的“昂貴化”,對低收入者不利。 至于為什么工業品價格穩定、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回落?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中國的低利率政策的“補貼”。我們采取的解析手段是奧地利學派羅斯巴德的思想。羅斯巴德非常聰明地解答了為什么“廉價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往往會制造房地產泡沫和基本生活品的飛漲,但工業品往往會呈現出增幅不大的局面?”那是因為中國的低利率政策的本質之一就是專門補貼“工業品”。中國一直采用廉價的資本使用價格(很低的利率)“補貼”了“工業生產傳導鏈”上的上下游利益主體。傳導鏈的上游它不僅享受了價格上漲帶來的利潤,而且還享受了廉價資本帶來的“補貼”效應。這些生產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的企業就愿意控制價格增幅(實現更多的競爭收益),賣給工業鏈條下游企業。 對于下游企業來說,只要銀行的貸款利率低于上游產品的價格漲幅,那么大肆向銀行借錢則是非常劃算的,因為資金的低成本可以抵補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輕微增幅,甚至這些可憐的下游主體還有力量去發動新的“價格戰”,導致終端產品價格很低廉,造成生產的產能過剩。有時候,會給一些不明智的經濟學家以錯覺,仿佛覺得通貨膨脹是遙遠和不切實際的,認為過剩產能預示著未來的通貨緊縮。 毫無疑問,央行此次加息是必要、及時和明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