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環保危機源于政府失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08:45 中國經濟時報

  正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員不是從公共利益出發,而是從個人政治前途著想,著眼點不是增進公眾的環境利益,而是擴大自身的政治利益,不是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而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任期的“政績”,才使得表面文章層出不窮,豆腐渣工程頻頻上馬,小煤礦、小水泥、小化工“遍地開花”,直接造成環境利益的巨大損失。

  ■十七大前改革難點縱橫談(12)■賈品榮

  入夏以來,太湖、巢湖、滇池相繼爆發藍藻污染,在無錫引發嚴重的飲水危機。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全長500公里的渭河在寶雞以下全程污染加劇,到達潼關進入黃河時全部變成劣五類水質。黃河支流延河的監測斷面40%為劣五類水質。曾經山清水秀、林草茂密、鳥語花香之地,現在卻變得污水成河、垃圾如山、土地退化……面對嚴重的環保危機,我們需要從更深層面分析。

  環保危機根在哪里?

  第一,地方政府出于發展經濟的考慮,往往縱容一些企業“先污染,再治理”,使內部成本外部化。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型發展模式,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治理代價高,影響企業

競爭力和經濟效益,致使企業界缺乏治理污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治理技術難度大,并存在污染轉移的風險;三是無助于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四是政府行政監督管理的成本過高。

  第二,由于中國企業長期的產權不明晰,加劇了企業經營者的短期行為,使得他們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長遠的環境利益。煤礦企業不會關心酸性礦水的排放,因為它的任務是采煤,以后有沒有機會很難說;電廠也不會關心空氣的污染,因為它的工作是供電,先獲取利益再說;造紙廠并不為附近的河流污染憂慮,因為他心目中是紙張的成本、市場行情和銷路……這樣,整個社會急功近利,破壞環境的成本就轉嫁到外部的公共機構或個人身上。

  第三,政府不僅未退出市場,而且更多地直接卷入經營活動,這使得政府的公共性被異化,大大降低了其在環境治理上的效率。地方政府為了狹隘利益,往往與地方污染企業之間結成“同盟軍”,出現問題盡量“瞞天過海”。在環保總局組織的一次整治違法排污企業行動中,竟然清理出了208件基層政府制定的地方保護的“土政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自20世紀90年代實行了“分稅制”,地方政府維持正常運轉的費用更多地依賴于當地企業利稅。而這些利稅大戶不少是污染企業。為了經濟利益,當地政府不得不傾全力維護企業的發展,對企業損害環境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使企業的環境責任沒有履行,政府往往會“體諒”其難處,而不予追究,直接導致環境問題層出不窮。

  第四,環境管理差,正為某些官員謀取自身利益提供了“極好”機會。他們為了個人的利益,用權力為污染企業撐腰,自己獲得巨大的租金,致使環保機構無法監管,直接導致國家環境政策扭曲。據國家環保總局披露,近期對淮河、海河、黃河、長江及重點湖泊進行專項檢查時發現,11個省區的126個工業園區,有110個存在違規審批、越權審批、降低環評等級等環境違法問題,占抽查總數的87.3%。

  第五,對于地方官員而言,經濟增長是第一位的,而環境保護是第二位的。因為對官員的考核體系以經濟業績為核心。如果地方官員如期完成了各項經濟目標,自然提級,否則會被處罰或降級。對于地方官員而言,經濟產值是硬指標,生態保護是軟指標,誰也不會“傻”到為了保護生態而降低任期內的經濟產出指標,更不會考慮生態對接任者可能帶來的衍生收益。結果,地方政府把GDP增速作為頭號硬指標,而把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置于腦后。而且,現行的一些政策不是鼓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是鼓勵大家粗放擴張。政府管制下土地價格低,

能源資源價格低,水價低,資源價格低,資源開采不收費或低收費,污染環境不收費,都是在逆調節。數據顯示:2006年,GDP增速達10.7%,大大超出原來8%的預期;而單位GDP能耗則沒有達到下降4%的目標,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不降反升。一些省市交出了不合格的環保答卷。

  不合格的環保答卷背后有只手

  一是民選機制沒有生根。“百姓跪求治污”的凄慘場景,突出地反映了當地政府在環境保護上的嚴重失職,反映了公眾的權利貧困。一些干部,不是對本地的人民負責,而是對考察、任免他的上級負責,這樣,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難以抑制。有人認為,上級可以監督。不錯,上級監督對地方官員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個別政府官員總是不斷地變換形式,從而使上級監督的實際效果要小得多。扭轉一些市縣這種不良現象的根本辦法就是直接選舉,這樣,也只有這樣做,官員才能對本地的人民負責——因為選票決定著他的“烏紗帽”。只有在競爭性的選舉制度中上來的干部才能真正對人民負責。那么,通過人民監督、人民參與,可以大大限制特權。

  二是我國目前仍處于一種趕超式的壓力型體制狀態,經濟增長的壓力非常巨大。在這種情況下,各級地方官員無論是從地方公共利益出發,還是從個人政治前途著想,都會優先考慮經濟利益而不是環境利益。因為,經濟利益比環境利益更直接、也更為明顯。環境質量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其效果通常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才能顯示出來,而地方政府官員的任期又是不確定的、相對較短,在這種情況下,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環境利益無疑成為地方政府的“理性”選擇。更進一步分析,即使一些有遠見的地方政府官員下決心治理環境,但實際上很難全面衡量其環境治理的“業績”。因為,環境的改善具有明顯的公共品性質,有很強的外部性。即一地環境質量的改善,通常很難判斷出有多少“功勞”應歸當地官員的努力,又有多少“功勞”應歸于相鄰政府的努力。于是,地方政府官員誰愿意“為他人做嫁衣”?因此,在以經濟目標為主導的考核體制下,地方政府官員之間的環境責任考核制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了。

  三是官員沒有環保的責任。他們認為環保是國家的事,環保執法是給地方經濟發展找別扭。必須指出:地方政府承擔起補充市場失靈的責任,是現代政府的要求。政府只有真正履行政治責任、行政責任、法律責任和環保責任時才是合法的。責任政府既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又是對政府公共管理進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作為民主政治時代的一種基本價值理念,責任政府理念要求政府必須回應社會和民眾的要求并加以滿足,必須積極履行其社會義務和職責。

  地方政府失靈的深層解讀

  現代市場經濟需要政府從四個方面轉型:首先,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秩序的保障,因此,現代政府的核心理念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次,市場存在失靈,要求現代政府由官僚政府轉向責任政府,政府應義無反顧地承擔起補充市場失靈的責任;再次,市場經濟提高效率的本質,要求政府由注重投入的理念轉向注重產出,將節能降排放在經濟發展的首位;最后,市場經濟的客觀發展要求政府從全能政府理念轉向有限政府理念,控制政府規模的過度擴張。

  從這四方面分析,目前的環保危機實質上可以歸結為地方政府的失靈。政府失靈,指的是政府沒有達到克服市場失靈、彌補市場缺陷的目標,相反,由于角色的錯位,影響了市場功能的發揮,產生了負的外部性。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與其所轄污染企業之間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才使得地方政府在執行環境治理責任時敷衍塞責。正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員不是從公共利益出發,而是從個人政治前途著想,著眼點不是增進公眾的環境利益,而是擴大自身的政治利益,不是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而是犧牲環境換取任期的“政績”,才使得表面文章層出不窮,豆腐渣工程頻頻上馬,小煤礦、小水泥、小化工“四處開花”,造成環境利益的巨大損失。

  環境治理的戰略意義

  作為一個后發展中國家,

中國經濟增長在享受“后發優勢”的同時,環境領域卻有巨大的“后發劣勢”。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把落后國家作為轉嫁環境危機的場所,進行公害輸出。有關調查顯示:中國的外資企業約有1/3是污染嚴重企業。我們國家不能成為世界的垃圾場!必須規范跨國公司的不當經營行為。

  在工業化的進程中,中國人均資源的消耗出現“加權效應”。以能源消耗為例,中國的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費量是中等收入國家的2.5倍,發達國家的4倍,主要能耗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30%-70%。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以煤煙型為主的大氣污染導致酸雨的覆蓋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30%。世界銀行與中國有關部門完成的報告得出結論,中國每年有75萬人因為環境污染而早亡。

  環境污染造成國民福利的凈損失。有關研究表明:我國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每年造成的損失平均超過GDP的10%。

  環境問題是關系中國國際形象的重大問題。歐盟規定,從2006年7月1日起,在電子電器產品和設備中禁止使用鉛、汞、鎘等6種有害物質。世貿組織原則中環保標準也是重要的市場準入門檻,直接影響各國的產品進出口額。發達國家近年來設置的貿易壁壘正從關稅型轉向技術型,表現為掌握核心技術后,再提高進入門檻。

  面對環境危機,我們一方面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真正實行政企分開,改革政府官員的考核方式,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問責制,將環保指標納入官員考核體系,并成為第一指標;另一方面,必須強調企業社會責任,加快循環經濟發展步伐,使我國的產品符合國際環保標準。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