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水危機或成蘇南模式嬗變契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15:58 中國產經新聞
太湖水污染事件敲響警鐘 本報記者 馬東紅 姜建生報道 “這件事情很不好說。我還有事,你找其他部門了解一下情況吧!碑敗吨袊a經新聞》記者試圖就太湖水污染事件是否會對蘇南工農業生產造成影響,有何影響,是否會促使蘇南地區產業結構進行主動調整和升級換代等問題與熟識的蘇州市委某部門領導溝通時,他回避了。 太湖藍藻事件使湖區的無錫和蘇州一時間陷入了輿論的旋渦中心。 “這次太湖藍藻事件給江蘇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痹7月7日召開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會議上,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表示:人們不僅對江蘇發展模式產生質疑,蘇錫常全面小康的成果也被顛覆了。 蘇州、無錫和常州位于蘇南。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村的鄉鎮辦、村辦、聯戶辦、戶辦等各種形式各行各業的經濟形態統稱為鄉鎮企業。它的多輪驅動、多軌運作、多元投資、多業并舉,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增添了強大的活力。而它的“發祥地”就在這一區域,故被理論界和經濟界稱為“蘇南模式”。 祖籍蘇南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在給新望博士所著的《蘇南模式的終結》一書中所作的序言中這樣表述:蘇南模式由政府主導,也被許多學者稱之為“地方政府公司主義”,轉軌初期顯露出了巨大的活力。“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蘇南模式開始露出窘境;表現在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產權關系不明晰;企業在基層政府的要求和支持下,低水平地重復和惡性競爭,在經營管理上也向國有企業靠攏。” 而這種“低水平重復和惡性競爭”也導致大量的化工、紡織企業落戶蘇南。據統計,目前沿太湖流域的小化工企業多達兩萬多家。同時也使這個地區的人口短時間內向城鎮集中,也就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保問題。 太湖流域紡織、化工、冶金、造紙、電鍍、釀造等六行業,COD(化學耗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全流域工業排放量的65%和63.4%。 。熒辖樱粒卑妫犻L期關注蘇南地區發展的蘇南問題專家新望博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從90年代開始,蘇南地區的飲用水問題就表現為水質性缺水。”他認為,“工廠數量多而分散,治污措施沒有及時跟上;人口多而居住密集,小城鎮基礎設施不完備是太湖水質性缺水的重要原因。” “最關鍵的是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破壞了太湖自我凈化和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功能!彼f。 他向記者介紹他在蘇南調研時看到和了解到的情況時說:太湖的很多“毛細血管”(支流)被人為隔斷,使原本有著生命特征、有機的太湖的新陳代謝的功能減弱。 據記者了解,太湖因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在50億元左右。有關方面測算,2005年以來,太湖治理一期工程投資為100億元,即將開始的二期工程預算投資則高達1000億元。據在太湖開展調查長達兩年之久的一位日本專家稱,太湖水質要在10年內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至少要投入2200多億元。 在7月7日的會議上,江蘇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了太湖治理的兩個階段性目標:全省總體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實現太湖水質明顯好轉,確保太湖周邊地區飲用水安全;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之前,恢復太湖地區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形成流域生態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居環境。 李源潮表示:徹底治理太湖,治水是治標,治污是治本。要以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整治太湖污染,而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發展轉型,是必定要付出代價的。一些成為污染源的工廠必須關閉,一些高污染的產業必須淘汰,一些富營養化的養殖必須壓縮。 新望博士認為,這次太湖藍藻事件暴露出的一個問題就是,蘇南地區企業布局分散、不合理;產業層級不高,高科技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的比例很低,因此,蘇南也面臨著一個產業升級換代的問題。如果把握得好,這也可能是蘇南地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一次機遇。 但他同時又指出,北到常州、南到杭州、東到上海的整個蘇錫常和杭嘉湖三角地區雖然市場分工協作體系最發達,城市的分工與功能形成也比較合理,也是與市場聯系非常緊密的一個區域。但該區域也是行政區劃割據最嚴重的地方,鄉與鄉、縣與縣、市與市之間,甚至是省級與省級之間的政績競爭也異常激烈,行政區劃的力量一直在和市場化的力量博弈。治理太湖污染的成功與否不能不考慮這個因素,也是蘇南地區產業結構能否實現優化的一個因素。 據記者了解,無錫市已經啟動了六大應急對策、六大工作機制、九大清源工程、九大治污措施的“6699”工程,提前關閉規模以下化工生產企業。 一年前,從華莊鎮鎮長調任無錫市濱湖區經濟貿易局局長的顧惠忠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太湖藍藻事件對該區的經濟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現在所有可能排污的企業都停了下來。但我們積極反映,省里確定的太湖治污3年的目標任務我們要求自己一年之內要完成,今年首先要關閉32家小化工生產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