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經網]本周中國經濟大事表(2007.07.07——2007.07.13)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 08:42 保監會網站
[中經網]本周中國經濟大事表(2007.07.07——2007.07.13) 2007-07-13 15:00:00 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傾銷與反傾銷的博弈(2007.07.08)
7月8日,商務部長薄熙來與瑞士聯邦委員兼經濟部長洛伊特哈德在北京舉行會談,就雙邊經貿關系的廣泛議題交換意見。會談結束后,雙方簽署了《中國商務部與瑞士經濟部聯合聲明》,瑞士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雙方各自積極推動中瑞自貿區的評估和研究工作。瑞士是第五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歐洲國家。迄今為止,全球共有75個國家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點評]:瑞士的這一態度對中瑞之間的良好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的高速發展,必然會帶動與之過往甚密的經濟體,國與國間經貿關系不斷深化的結果,就是雙方的共同受益。而與這種態度截然不同的是,歐盟在上月提交的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新評估報告,依然否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目前歐盟是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則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僅符合中方利益,更多的可以符合歐盟及其成員國的利益。我們知道,市場經濟地位的最根本聯系是
同業拆借政策——“十年磨一劍”(2007.07.09)
7月9日,中國 [點評]:作為央行十年來最重要的同業拆借管理政策調整,《同業拆借管理辦法》取代了使用長達17年之久的《同業拆借管理試行辦法》。至此,共16類金融機構可以申請進入同業拆借市場,這一范圍基本涵蓋了所有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和絕大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擴大同業拆借市場參與者的范圍,有利于促進資金供給和需求主體的多元化,增加同業拆借交易的活躍程度,也可以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配合Shibor報價制改革,逐步實現市場分層有序發展。在新的管理框架下,市場將更加開放、更加透明,金融機構將獲得更多自主權,微觀風險的控制對金融機構自身的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不難看出,減少管制、鼓勵創新是央行推動金融市場發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因此,在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的局面下,同業拆借利率將成為貨幣當局和市場參與者更加關注的指標。
內外需共同作用——順差暴增83%(2007.07.10)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6月份外貿進出口值為1796.3億美元,增長21.3%,其中出口1032.7億美元,增長27.1%;進口763.6億美元,增長14.2%。1月至6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9809.3億美元,逼近萬億美元大關,比去年同期增長23.3%。6月份我國貿易順差達269.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并連續第38個月實現順差;上半年累計貿易順差達到1125.3億美元,大大超過去年同期614.5億美元的規模,同比暴增83.1%。上半年的貿易順差已經相當于去年全年順差的三分之二。 [點評]:受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影響,6月的外貿順差雖再次創出新高,但也基本符合市場的預期。刨除國內政策的作用,我們認為,中國不斷擴張的生產力,旺盛的出口需求和低迷的內部需求是促使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根本原因。盡管人民幣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升值了近7%,盡管出口退稅率一降再降,但國際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不會改變,漲價阻止不了出口。不僅如此,還有愈演愈烈之勢。為什么“中國制造”如此受歡迎?很簡單,因為便宜。是便宜,但性價比不高。國內不少企業為達到在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增加利潤的目的,在成本核算中費盡心思,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環境成本……能壓縮的就壓縮,能打折的就打折。生產過程中的濫用和浪費,使我國的環境、資源和人力在無形中為國外支付著隱形成本。這樣算下來,“中國制造”不僅不便宜,還相當昂貴。而今年來出口產品頻頻被曝的質量問題,也正在國際市場引發一場中國式“信任危機”。這一現象,值得有關當局警惕。高順差的成因中還有一個重要組成——內需的持續疲軟。在控制投資的前提下,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主力軍。刺激消費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調整個人所得稅、增加員工福利、改善社保體系等,只要能增加百姓的財富,足夠的財富效應就會帶動消費。但在短期內,協調和解決上述問題存在一定困難。因此,綜合內需因素,并考慮到出口退稅政策效果的滯后性,以及全球經濟加速發展,美國經濟回暖下的外需持續走強,下半年的出口依舊會保持強勁的增速,順差問題不容樂觀。
金融數據出臺——預熱宏觀數據(2007.07.11)
截至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3326億美元,同比增長41.6%。上半年,外匯儲備增加2663億美元,同比多增1440億美元。其中,6月份外匯儲備增加400億美元,同比多增239億美元。 央行發布的2007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顯示: 6月份: 廣義貨幣M2 37.78萬億元,同比增長17.06%; 狹義貨幣M1 13.58萬億元,同比增長20.92%; 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各項存款 9041億元,同比多增4933億元; 新增居民戶存款 1678億元,同比多增136億元; 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 4515億元,同比多增566億元; 1—6月: 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存款 3.39萬億元,同比多增1600億元; 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 2.54萬億元,同比多增3681億元。 [點評]:最新數據的特點可以用一個“熱”字來形容。可見,經濟過熱跡象并未得到明顯改善,倒有反彈之勢。無論是新增貸款還是外匯儲備,上漲的勢頭均有增無減。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連續5個月超過央行16%的目標,新增貸款已完成年初目標的85%,外匯儲備增加額已超2006年全年2473億美元的增加額,這些事實,足以使中央進一步采取緊縮措施的壓力劇增。值得關注的是,6月份居民戶存款增加額同比多增136億元,是連續2個月銳減之后,居民儲蓄存款出現的首次回升。此前,4月和5月居民儲蓄存款相繼減少1674億元、2784億元,陸續創造了歷史新低。而受近期股市上漲乏力的影響,儲蓄已見回流銀行的趨勢。但股市不會一直低迷,只要再次出現上漲的苗頭,儲蓄資金還會再次回到其中。又或者,股市真的從此走熊,那對中國的經濟大局影響又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目前的市場急需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方式,以分流居民儲蓄的孤注一擲,從而降低投資風險,保證國內金融環境的穩定和安全,管理層需要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研究。眼下,市場都在等待二季度的數據,但據已經公布的金融數據推斷,6月份的投資和CPI等數據仍將較高,宏觀調控政策出臺的預期將進一步加強,調控的方式和力度也有可能超過以往。
淮河遭遇第二大洪災(2007.07.11)
淮河遭遇1954年以來第二大洪水,截至目前,這次洪水過程已造成沿淮河南、安徽、江蘇三省農作物受災面積1808千公頃,成災528千公頃,受災人口1746萬人,倒塌房屋3.1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74.4億元。財政部、水利部、民政部緊急撥付救災資金2.32億元,支持上述受災地區做好抗洪搶險,特別是蒙洼蓄洪區受災群眾的緊急轉移安置工作。 [點評]:災害天氣頻發主要是由于全球變暖所導致的,而今后的極端天氣在全球范圍內將會引起的災難或許會更多。今年截至7月12日,全國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319億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經濟損失近50億元。災害發生后,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及時啟動《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民政部部長李學舉、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分別率國務院工作組緊急趕赴安徽、四川災區,核查災情,慰問災民,指導開展救災工作。雖然2.32億的救災資金距離實際的經濟損失還相差很遠,但中央對突發性事件的及時反應和救助,對災區的災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對以后收成的不確定和家園可能不保的憂慮注定要一直伴隨洪區百姓。因此,除了社會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安慰外,國家還應當給予他們相對充足的補償,安排好他們今后的生活。同時,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以及我國災害天氣的持續性,災害應急機制也亟需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