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湖南省三次產業結構異動分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 23:44 中國經濟時報
編者按:2006年,湖南省已持續6年的三次產業結構“三二一”排序,調整為“二三一”排序。第二產業比重重新超過第三產業,是偶然還是必然?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倒退還是理性回歸?像湖南這樣的中部地區產業結構的演進究竟應該遵循什么樣的規律?本文通過回顧湖南省產業結構變化的歷史,運用經濟理論對比分析我國其他地區的產業結構演進情況,作出了“理性回歸”的判斷,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本文的主要觀點和資料,對于正在經歷工業化、城市化的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具有政策制定方面的借鑒意義。標題為編者所加,原題《湖南省產業結構優化路徑分析》。 劉慶選 劉山 經濟發展史表明,經濟增長初期更多地表現為量的擴張,而當量的擴張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發展更多地需依靠結構優化和升級。在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中,湖南經濟要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實現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需準確把握產業結構現狀特征、演變趨勢和路徑,因勢利導,主動地推進產業結構的轉換與優化升級。 從三二一到二三一:理性回歸 2006年,湖南省生產總值為7493億元,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31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3123億元,增長15.5%;第三產業增加值3038億元,增長12.4%。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9.6:39.9:40.5,變為17.8∶41.7∶40.5,此前已持續6年的三次產業結構“三二一”排序,調整為“二三一”排序。 湖南產業結構的這一動態,是值得高度關注、具有特殊意義的結構變化。依據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經驗,以及國內外認可的產業結構演進理論,“三二一”排序是最優或最終的優化路徑。湖南產業結構從“三二一”排序,回調至“二三一”排序,究竟是不是理性回歸?眾說紛紜。通過比較研究湖南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以及有關理論和意見后,我們認為,湖南產業結構演進過程表現出中國省級行政區域經濟增長的特殊性,由于湖南產業結構曾過早地表現出高級化,或者準確地說是呈現出虛高度,這次產業結構回調應該是一次理性回歸。 從理論看,湖南經濟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初始階段,第二產業增加值居首位應為常態。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認為,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不發達經濟到成熟的工業經濟整個變化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第1時期是初始階段,第2-4時期是工業化階段,第5-6時期是發達階段。根據錢納里標準模式分析判斷,多項指標表明,湖南處于工業化中期初始階段,即大致為人均GDP1200-2400美元(1980年價)的第3時期。也就是說,工業化的任務遠遠沒有完成,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比重應該居首位。 從歷史看,湖南第二產業比重居首位僅7年(1992年-1998年),時間太短。分析湖南第三產業居首位的6年(1999年-2005年),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其一,盡管第三產業居首,但與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不對稱。2001年至2005年間,湖南省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分別為8.5%、46.6%和44.9%,雖然第三產業比重比第二產業高出1個多百分點,但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第三產業卻仍高出1.7個百分點。其二,在工業化期間,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比重不居首位,這種工業化的基礎是不牢固的。一個國家和地區第二產業居首位的時間,往往就是其工業化的時間。而這一時期,西方發達國家或地區用了上百年的時間。湖南第二產業居首位的時間僅僅7年,時間之短,世所罕見。 從比較看,全國現階段第三產業居首位的一般是大都市,省區很少。2005年全國31個省市區第三產業比重居首位的,只有北京、上海、重慶等3個直轄市和湖南、海南、廣西3個省區。一般來說,城市產業結構與地區產業結構應該是有所不同的。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城市由于基本沒有非農人口和第一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和工業,第三產業比重居首位是一個普遍現象;但一個省級行政區,第一產業往往占相當比重,農村地域大,服務業不可能像城市那么發達。廣東、浙江、江蘇等經濟較為發達的省,甚至天津這樣的大都市,三次產業結構都是“二、三、一”,還沒有進入“三、二、一”的高級化階段,并且第二產業的比重占1/2左右,一般要領先第三產業10個百分點。 從現狀看,以傳統產業為主的湖南第三產業,與承擔主導產業重任的要求相距甚遠。湖南第三產業規模小,質量差。從就業人員看,主要分布在傳統行業。據2004年經濟普查,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比重高達29.6%;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與批發零售業比重分別為8.2%和10.1%;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福利業分別占19.8%、7.1%。從主營業務收入看,也主要分布在傳統行業,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占比高達65.7%。 1999年-2005年湖南第三產業比重虛高的原因 直觀地看,形成1999-2005年湖南第三產業比重虛高,直接原因是湖南省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過低。目前,湖南省第三產業比重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一產業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左右,第二產業低于全國水平7個百分點左右。這種產業結構并不表明湖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已達較高層次。從總量情況看,2005年,湖南省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640億元,規模在全國排名第11位,但其總量僅相當于廣東的27.5%、山東的44.6%、江蘇的40.7%、浙江的49.1%。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交通運輸、倉儲業和郵電通訊業增加值僅相當于廣東的31.5%、山東的42.9%、江蘇的45.0%、浙江的50.9%;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僅相當于廣東的37.2%、山東的37.2%、江蘇的27.2%、浙江的35.8%?梢哉f,湖南產業結構的虛高度特征,表明湖南第三產業發展潛力還很大,拓展的空間還很大,遠未達到由第三次產業主導整個經濟增長的地位,還必須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以改變湖南產業結構虛高的狀況。 從比重看,湖南工業規模明顯偏小。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較低,2001年為30.8%,比全國43.5%的平均水平低12.7個百分點。目前,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了33.6%,但仍比全國平均水平少5.7個百分點。 從工業內部結構看,湖南工業質量較差。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認為,當生產資料工業領先增長,比例小于1,標志著進入重化工業階段;舴蚵碚摻沂玖斯I化過程中工業部門內部結構演變的一般趨勢,即說明資本品工業規模越發展,相應地消費品工業比重越小,工業結構乃至整個產業結構高度越高。湖南輕重工業之比2001年為41.52∶58.48,2005年為35.33∶64.67。根據霍夫曼理論判斷,湖南業已進入重化工業階段,也就是錢納里模型的工業化中級階段。但是,與沿海發達地區不同,湖南仍處于這一階段的初始期。一方面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代表的消費資料工業發展很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中期初始階段,湖南重化工業中原材料工業產值比重大,加工、裝配工業比重小,全省高耗能行業企業占規模工業企業總數超過50%,重化工業的精加工度還很低。 從就業結構看,工業化滯后的情況更是明顯。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分析顯示了從事第一、第二和第三次產業部門的勞動力比重。當一個國家向前發展時,農業勞動力比重從最不發達國家的80%下降到最發達國家的7%-8%。從事第二次產業的勞動力比重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同步增加,但在接近50%水平,通常情況下在接近40%時,就開始穩定下來。第三次產業有著最高的收入彈性,即使農業和工業勞動力占總量的比重停止增長,它的勞動力份額仍增長著。2005年湖南省年末從業人員為3800萬人,三次產業的就業構成是48.6∶21.5∶29.9,其中第一產業富余勞動力1400萬人(不含季節性剩余勞動力),而且每年新增勞動力近百萬。由于本省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難以有效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湖南省目前已成為全國第二大勞務輸出省份,勞務輸出人數達到800.8萬人,勞務輸出年收入達500億元左右,不少縣(市)年勞務收入在5億元以上,數倍超出縣(市)當年財政收入。外省掙錢,本省消費,帶動了湖南第三產業發展,這也是湖南第三產業不完全依托本省第二產業發展起來的一個主要原因。 產業結構優化的路徑:新型工業化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立足現實基礎,立足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與推動,立足惠及全省人民,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帶動戰略,以工業的大發展推進全省經濟的大跨越。這為湖南產業結構優化指明了正確而又便捷的路徑。沿著這個方向性路徑,我們認為,湖南今后幾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著力抓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產生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離開了信息化的工業化,不是新型工業化。目前湖南省企業信息化水平普遍較低,信息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應用不夠,對促進高耗能行業的轉換應用不夠。專項調查顯示,全省8.1%的企業沒有實施信息化,41.9%的企業信息化尚處于初級水平,即信息化只覆蓋部分業務流程,信息系統開發缺乏統一規劃,信息難以共享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加速新型工業化,抓信息化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一是要大力推動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嫁接,二是要加速電子信息產業化的發展步伐。 第二,著力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當前,主要是要增加科技經費投入。2005年,湖南省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GDP比重只有0.7%,低于全國1.3%的平均水平,更低于韓國和印度3%和2%的水平。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科技活動和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的企業所占比重分別為14.4%和7.6%,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打通湖南科技創新中的資金瓶頸。政府引導企業加強技術開發投入,真正做到讓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占到其銷售收入的5%以上,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和企業創新,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優勢領域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骨干龍頭企業,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第三,著力引進和建成一批重大項目。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泛珠三角合作的機遇,加大項目的引進力度。圍繞湖南省優勢產業,精心策劃、系統包裝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充分利用中博會等各種經貿活動平臺,加大項目推介和發布力度,主動加強對接,力爭項目落到實處。善于利用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在湖的有利條件,積極爭取國家一批重大優質工業項目落戶湖南,并圍繞這些重大項目,建設一批相應的配套項目。要依托世界500強等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企業、中央企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建成一批重大項目。 第四,著力培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鋼鐵有色等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林紙加工等傳統產業,形成一批集中度大、關聯性強、集約化水平高的產業集群。堅持以工業園區為載體,認真做好園區工業布局規劃,促進各類園區依托比較優勢,形成產業特色,實現規模效益。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化工、林紙加工等既是湖南支柱產業,也是高耗能行業。目前,高耗能行業的節能準入標準正逐步“亮相”,湖南必須積極貫徹實施,抓好節能降耗減排。 (作者分別為湖南省政府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中共湖南省委政研室副廳級紀檢員)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