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到農村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 15:22 南方周末
“到農村去” 節節攀升的房價和有限的收入,讓城里人最終選擇“到農村去” 有限的擔憂 “我慌過一陣子,想把房子賣掉。”連篇累牘的媒體轟炸下,有一陣子吳鏘撐不住了,但打算賣時又想通了,“這么大片房子,國家不可能拆掉,而且現在也沒有人敢買”。 小區門口的938車站、小區圍墻、陽臺窗戶甚至房地產交易網上,隨處可見有關太玉園的賣房廣告。7月3日,南方周末記者撥通了在搜房網上賣房的劉先生的電話,劉先生坦誠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賣房就是怕政策上有變動,因為他是投資,不像自住的人那么篤定。 相比之下,買房的王佳就比較篤定:“我只擔心未來碰到拆遷,沒法保護自己的權益。但這么一大片,短期內也不太可能拆。” 業主口中的“這一大片”太玉園目前占地100多萬平方米,估計已入住7000人,號稱“京城最火小產權房”。在這一輪風暴中,太玉園格外地為政府和媒體關注。 實際上,太玉園小區所屬的張家灣鎮是北京的一塊“小產權房”集中地。西定村的環湖小鎮、何各莊的月亮灣曉鎮、馬營村的祥和樂園、土橋村的欣橋家園,從輕軌土橋站往南方向,幾乎每兩公里就有一個小區,這些齊整的小區散落在破敗的民居和麥田當中。 對于建設部的警示,太玉園業主晏耀斌是這么理解的:“我買的時候,后建的東區都快賣完了,近百幢房子少說也能住一萬多人。小產權房最怕的是蓋到一半,開發商跑了或被政府拆了,所以我當時買的就是現房而不是期房,但現在都蓋好了、成規模了,警示也不用擔心。” 其實無須建設部的警示,每個購房者在做決定之前,都對“小產權房”摸得門清:沒有國家頒發的受法律保護的產權證、買賣受限、拆遷更不受保護。盡管售樓小姐一直鼓吹著“城里的房子只有70年產權,我們的房子是永久的,你可以傳給你的子孫后代”,但買房的人都說從沒把這話當真。 而除了口頭承諾,在太玉園小區的房屋買賣合同上,同樣黑紙白字的寫著:“乙方對房屋享有永久所有權,依法享有該房屋出租、轉讓、買賣、贈予、繼承等權利……乙方如產權狀況發生變更時應到相應的主管部門辦理必要手續并交納相關的費用。” 不過,不論是口頭承諾還是書面保證,購買“小產權”房的人大多對其不正規性心知肚明:買賣合同上只字未提土地使用權,產權證的發證機關竟是“張家灣鎮開發區”。但是,這一切都難以阻擋“小產權房”的勢如破竹。 2006年9月,晏耀斌第一次到太玉園看房,還剩下很多套可供挑選,但十五天后再去的時候,就只有三套了,這也促使他當場交了定金。“他們賣樓的說什么寫什么并不是關鍵,風險有多大,我其實研究很久了。”研究風險很久的晏耀斌最終還是不顧風險買了房子。 在農村集體的土地上建商品房,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北京宋莊的畫家村、亞北的別墅區,都是在或個體自發、或開發商受利益驅動下,征用村民宅基地建造而成的。在農村集體的土地上建商品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 “但2003年后,持續走高的房價才推動了‘小產權房’的迅速升溫,并最終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我愛我家”北京公司副總經理胡景暉介紹。“我愛我家”是北京地區一家頗有名氣的房地產代理機構。 比經濟適用房更經濟 “比經濟適用房更經濟”,這樣的廣告語,對于收入不高不低但渴望擁有自家小窩的北漂一族來說,無疑極具誘惑。 晏耀斌就是這樣在北京城鐵列車上中招的,車廂內鋪天蓋地的廣告看了幾天之后,他終于決定直接坐到了最后一站,再打了個小車到1.2公里外的太玉園小區,看到比經濟適用房更經濟的房子價格真的只有2400元/平方米。 這是2006年9月,當時他已經看了數不清的樓盤,五環以內1萬以上的均價和有限的存款讓他只能選擇“到農村去”。但順義、房山的“小產權房”雖然便宜,交通卻太不方便,這使他最終走向了太玉園。 晏耀斌回憶說,當時他已不愿意再等房價降下來了,“2005年我就打算買房,覺得價格太高可能會降,結果等到2006年不降反升”。 自從2002年到北京闖蕩以來,從事文化行業的晏耀斌從地下室到郊區豐臺,而后是到三環萬壽路,再到二環牛街,輾轉了四年之后,終于覺得漂下去不是個事。 太玉園幾乎成了這個年輕的北京白領的可倚賴的“稻草”,對比此前看中的五環外的一處“大產權房”——那可是六千多每平米的價格,城鐵以北四公里的太玉園晏耀斌覺得交通和環境并不差。讓晏耀斌印象深刻的是:“售樓小姐也很特別,別的樓盤都很熱情,這里的態度是愛買不買,但依然賣得很火。” 晏耀斌在太玉園的鄰居吳鏘買晚了四個月,每平方米價格也上去了300元,達到2700元/平米。同一時期,2公里外的正式產權房DBC加州小鎮則要5000元/平米左右。 “便宜”幾乎是所有被訪問的購房者選擇“小產權房”的根本原因。 在另一個小產權房較為聚集的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上小有規模的濱水雅園現在售價兩千多元每平米,相鄰的竇店鎮上的正式產權房“京南花園”的二手房則要3500元/平米左右。 王佳是在太玉園租住了三年后才買的房。“各方面都習慣了,便宜、交通方便,購物還有超市班車。”王佳在建國門的一家外貿公司上班,他買房時的房價更低,那時公開銷售一千多元每平米,對村民銷售600元/平米。當年,北京市的平均房價是4400元/平米。 劉峰也是這里的租戶,一個二居的房子每月只要800元。“等存夠了錢,我也考慮在這個小區買房。”劉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道。大學畢業不久的劉峰從事銷售工作,還沒有打開局面,收入有限。 天色漸晚,老人和帶著小孩帶著狗的年輕夫婦都出來散步了。“除了炒房人,收入不高的年輕夫婦、把城里的房子讓給孩子住的北京老年人和外地過來享天倫之樂的老年人是這個小區的自住業主主體。”晏耀斌說。 “總有一些讓人不滿意的地方,物業服務太差;門口的保安不齊備,已經有人家被偷過;質量也讓人擔憂,已經有墻裂了。”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坐在自家溫暖的小沙發上,晏耀斌還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不后悔。”
低矮的農舍旁就是簇新的太玉園小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