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圖文]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 帶動農村經濟新發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3日 00:01 中國質量新聞網
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帶動農村經濟新發展 ——關于王田村實施農業標準化調研報告 作者:浙江省仙居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張芳 根據浙江省仙居縣委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的總體部署,仙居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安排張芳同志于3月19日進入廣度鄉王田村蹲點調研。在調研中,調研人員將始終貫穿“下基層、轉作風、謀發展、促和諧”的主要內容,調研人員堅持為王田村辦實事、求實效、謀出路的原則,以“深入田頭、坐上炕頭、記在心頭”的工作方式,通過座談討論、實地參觀、現場交流等調查方法掌握村情民情。根據蹲點村的實際,就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主題作了深入調研,現將調研情況整理如下: 一、調研基本情況 廣度鄉王田村是個邊遠山區村,共分3個自然村,有住戶159戶,常住人口593人;村里共有山地面積5000畝,耕地面積315畝;目前村里農民的主要收入是依靠種植高山蔬菜,比如土豆、四季豆、紅茄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00畝 ,基本以原始產品投入市場。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于“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村民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貧困人口由2000年底40余戶(解決溫飽的標準)下降至7戶,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1000多元增長到2006年的2340余元,扭轉了絕對貧困的局面,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王田村在推進農村建設中取得了可喜成績,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新農村建設依然是任重道遠。 二、王田村實施農業標準化的優勢分析 (一)政策優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對農村發展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并且財政支農政策、幫扶扶貧政策達到了空前的力度、廣度和深度,給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這是天時條件。 (二)資源優勢。該村地處山區,氣候適宜,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全村山地面積廣闊,耕地面積少,但基本上還是低山緩坡型,地勢落差小。根據浙江大學專家組考察結果得出:農林、生物、水利、土地資源豐富,試種果樹也非常成功,利于生態基地的建設。這是地利條件。 (三)群眾優勢。雖然很多村民還存在傳統的小農思想,但農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農村面貌愿望越來越強烈,尤其在調研期間組織村民赴安吉、臨安考察后,尋求致富道路的熱情日益高漲。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社會,漸漸感化了百姓,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是人和條件。 (四)科技優勢。一是廣度鄉政府為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根據農村、農業、農民的現狀和特點,開展了農村科學技術遠程教育。使得科技興農觀念深入人心;二是浙江大學于2006年開始,就委派農業專家與王田村結對幫扶,根據王田村的生態條件,對生態果園的育種、育苗、管理的探究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并且對現有高山蔬菜的種植積極作技術指導。這是技術載體。 赴臨安生態果園考察 三、思考與建議 (一)思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就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而言,當前的第一要務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而類似王田這樣的山區村,實施農業標準化是推動農村經濟的最佳途徑,通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根據農村實際和地域特色,建立農產品種植以及加工基地,推行標準化管理等方式,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二)建議。王田村只是個例,等待著脫貧致富的山區村也不在少數,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可能將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為此提幾點建議。 1、形成一、兩個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基地 很多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基地。王田等山區村應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和區位的相對優勢,以特色農業為主導,與市場需求相吻合,積極培育一、兩個農業種植基地。通過此次觀摩學習,我們了解到,目前竹制品企業原料供不應求的現實和“以竹代木”的市場需求趨向,先發展250畝毛竹種植基地是可行的,同時,在原有成功試種油桃的基礎上建立400畝梯度種植油桃、楊梅、櫻桃等優勢品種的生態果園。在基地建立后向規范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邁進,走出一條山區特色的農業發展路子。 2、實施農業標準化管理,著力打造一批農業名優產品 目前,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優質化和大量低質農產品供給過剩之間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和潛在的危機也一并向我們悄然襲來。農業標準化管理不僅可以通過規范化管理即從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到產中的每個技術服務環節,再到產后的農產品分級、加工包裝、儲運,都制定有系列標準,并在生產過程中嚴格規范操作,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收成,更能提高市場品位,提高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收入。鑒于目前像王田村的山區村開展標準化管理的基礎薄弱,建議應該實施以政府部門主導推進為主,幫扶啟動實施標準化體系、檢測體系、認證體系、監管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五大行動。同是加強品牌意識,申請農業綠色示范基地和名牌農產品,著力打造一批農業名優產品,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構建農業商品化產業鏈,促進一產向三產轉移 樹立農產品商品化轉化的意識,創辦或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推動農業交易方式創新,從而實現農產品從以原始產品進入市場向有品牌的精包裝參與市場競爭的轉化,同時,建議可以成立一個農業合作社,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服務農業社會化的產業群體和組織。打破單一性的生產經營模式,有效推動農業、休閑、文化、娛樂的有機結合,著力構建“旅游+農業”的產業化體系,促進一產向三產的進一步延伸,充分利用果園基地的資源等設施,串點連線,挖掘鄉土民俗的文化積淀,發展逗留型和農家樂型假日經濟項目等。 4、多方聯動,大力實施參與式發展 一是政府部門及時送政策和時代信息到村到戶,積極鼓勵,充分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和良好條件,樹立不靠不等、自主開發的思想,讓農民在實施農業標準化進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二是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并注意根據實際采用不同的培訓方式。以王田村為例,是個貧困山區,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這就要求科技人員要直接深入到鄉村、深入到農戶進行培訓,并且要通俗易懂,現身說教,著重推廣實用技術。三是積極調整村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田通道、機械化耕作、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解決生產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瓶頸制約,做好實施農業標準化的硬件設施。 張 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