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科技創新:兩岸經濟雙贏的原動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 14:27 中國產經新聞
訪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總經理陳肇雄 本報記者 余魯燕報道 6月17日,在第五屆海峽青年論壇上,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總經理陳肇雄作了題為《攜手科技創新 共促兩岸經濟發展》的精彩演講。在演講中,陳肇雄認為,科技創新是兩岸經濟雙贏的原動力。近日,《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對陳肇雄進行了專訪。 《中國產經新聞》:這一屆海峽青年論壇的主題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那么,在兩岸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創新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陳肇雄:科技創新有利于促進兩岸經濟發展,將會是兩岸經濟雙贏的原動力。從目前來看,大陸經濟仍偏重于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產業,一方面技術含量低,自主創新能力弱。臺灣經濟主要靠加工出口型產業支撐,產品附加值處于價值鏈的低端,這種產業發展狀況到一定階段必然面臨失去競爭優勢的危險,通過兩岸間科技交流與合作,整合兩岸的科技資源,加快兩岸產業的轉型升級,解決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可以促進兩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有利于提高兩岸科技整體創新能力。現在國際科技競爭高度激烈,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領域或者特定領域的所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已經成為國際商業科技發展的潮流。 另外它也有利于促進兩岸青年成長成才。科技創新活動能夠不斷培育出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產業,孕育出眾多新的商機,是青年建功立業的重要途徑。 《中國產經新聞》:兩岸科技經濟領域合作前景廣闊。那么,在雙方創造雙贏合作方面還有哪些潛在的推動力? 陳肇雄:首先是經濟全球化及區域化合作對兩岸科技經濟合作的推動。中國大陸市場的全球性價值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跨國公司都在關注中國的發展,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中國大陸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世界第一位。大陸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由勞動密集型為主開始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并重轉變,跨國公司紛紛在我國設立研究中心,已經超過700個。 二是產業高端化發展對兩岸科技經濟合作的推動。企業只有不斷往高端、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才能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通過加強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創造出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和知名品牌,可以改變兩岸處于國際產業鏈分工低端的局面,促進兩岸的經濟交流。 第三經貿規模擴大化對兩岸科技經濟合作的推動,還有兩岸已經具備了在科技經濟發展方面互補共贏的基礎。兩岸經貿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關聯度日益緊密,但目前加工貿易仍然是主要形式。大陸從臺灣進口的商品主要是臺資企業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原材料及關鍵件,均屬于高科技產品,但與大陸從歐美等發達國家進口的技術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大陸對臺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臺資企業在大陸加工后返銷的產品以及島內缺少的商品,或者高科技產品相對較少及比較低端。要進一步發展和提升經貿規模,只有通過提升兩岸經貿往來的層次,往高端化發展才有可能大幅度擴大貿易規模。 第四有豐富的職業技術人才資源和內需市場。 《中國產經新聞》:就加強海峽西岸科技經濟交流與合作,您認為還應該做些什么樣的工作? 陳肇雄:這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首先是政策上要充分考慮海峽西岸在區位、使命等方面的特殊性,優先賦予福建在兩岸科技交流與合作方面的稅收優惠、放寬準入條件、適當下放權限等方面以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更大的自主權,并逐步往內地其他省份推廣,國家對福建要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第二實施更寬松的政策,構建海峽西岸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機制,搭建平臺、鋪平道路,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第三,將產業科技作為切入點,提升合作層面和范圍,加快推進兩岸的科技交流與合作。 其次是企業方面,一是共同推動兩岸產業的轉型升級,發揮各自比較優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分工合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兩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整體效益,加快高科技產業及技術密集型產業合作與投資。發展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建立上中游的產業鏈。第二突出重點領域,拓寬合作深度和廣度,制造業領域,重點加強信息產業、光電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的合作。從服務業領域來說,加強信息服務業、物流、專業資格認證、專利商標代理、醫療、會計、管理咨詢、旅游、銀行等方面的合作。三是加強知識產權和標準合作,加強知識產權合作,通過交叉共享等多方面共同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兩岸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加強標準建設,合作建立相關科技產業共同標準,占領國際市場標準的制高點。另外一個要加強品牌合作,不管是在臺灣也好,大陸也好,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知名品牌,這是兩岸企業立足于世界的一個基本的必需的條件。 還有就是從青年方面來說,要承擔起兩岸科技創造與交流中堅力量的重任,營造有利于兩岸青年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環境,打造青年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臺,搭建成功合作的橋梁,實現項目對接,共同推進兩岸之產業技術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促進兩岸和諧、進步、繁榮、富強,促進兩岸和平統一事業的早日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