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3000子弟“資溪面包幫”闖川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 08:40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他們來自同一個地方--江西省資溪縣,游走在全國各個城市; 他們從事一個看似簡單的行業--面包業,卻誕生了不少千萬富翁; 他們大多出身“草根”,但靠著親幫親、鄰幫鄰在四川站穩了腳跟;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資溪面包幫。 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特殊群體,全面展示他們的“面包生涯”。 林發生是在川“資溪面包幫”的代表人物,他現在已是江西面包商會川渝分會會長。1992年,他離開家鄉來川發展,目前已經在簡陽、資中等城市開了近10家面包店,組建了自己的公司--林家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注冊了自己的商標--“林川”,下一步,林發生打算在5年內將門店規模再擴張一倍,甚至有可能走出四川,向杭州、上海等地拓展。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只是想著踏踏實實地把一件事情做好。”談起取得的成績,林發生如是說。 資溪面包幫發家史 其實,無論是林發生、周國根還是鐘啟文,都只是資溪面包大軍中的普通一員。就像木匠里有個魯班,剪刀行里少不了張小泉,資溪面包幫也有“祖師爺”--張協旺和洪濤。 1984年,還在福建當兵的兩人幫了一家餅店老板一個忙,餅店老板為答謝這兩位外鄉客,將祖傳的面包烘烤技術傳授給他們,希望他們在退伍后多一個選擇。餅店老板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個簡單的“回饋之舉”,卻成就了日后整個資溪縣面包產業的繁榮。 1987年,張協旺和洪濤退伍后,揣著湊來的兩萬多元,在江西鷹潭開了第一家資溪面包店--鷺島面包店。憑借過硬的技術和良好的信譽,他們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通過親幫親、鄰幫鄰,從組到村、由村到鄉,外出做面包成為了資溪縣人的上佳選擇。20年后,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發展成為享譽全國的“面包之鄉”。這個只有12.6萬人口的縣城,卻走出了一支有3.6萬農民的“面包大軍”。目前,全國30多個省市,1000多座城市里都遍布著資溪人的足跡,資溪面包店的總數量也達到7000多家。其中,在四川發展的就有3000多人。下一步,他們的觸角還計劃延伸至俄羅斯、越南、緬甸等國家。 如今的資溪縣已經是遠近聞名的“面包之鄉”,擁有了“鷺江”、“開口樂”、“麥香村”等多個叫得響的品牌。 闖四川 他借了2000元“高利貸” 1992年,已經有4個孩子的林發生和老婆靠著家里的幾畝薄田維持生計,手頭沒有什么余錢。一天,一位讀初中時的好朋友找到他,問他愿不愿意一起闖四川。林發生知道這位同學當時已經在四川開了一家面包房,經營得還不錯,快30歲的林發生做出了一個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決定--去四川闖一下試試。 那時,林發生腦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要再在家受苦受累了,一定要闖出個名堂來。 下決心容易,可是真的要出去闖了,難題也接踵而至。為了湊足啟動資金,林發生先是拉下面子借了岳父多年的積蓄3000元,但接下來,林發生的籌錢之路卻不斷碰壁,畢竟,靠種田為生的鄉鄰們也沒有太多余錢。無奈之下,林發生只得去借了一筆2000元的“高利貸”,當時約定一年還款,利息400元。冒著可能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林發生和弟弟、同學一起踏上了去四川的征途。 資溪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資源縣,當時,鄉親們年平均收入還不足400元,“窮則思變”是資溪人走出去最主要的動力。而且當地習慣親幫親、鄰幫鄰,一個人富了便會想著帶著周邊的其他人跟著富起來,最終便形成了以村帶動鎮,以鎮帶動縣的發展模式。 賺差價 一天騎車200公里 到了四川后,林發生和同伴經過一段時間籌備,終于于1992年9月在崇州當地租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開起了一家面包房,取名“鷺江面包店”,年租金為1500元。談起為什么一開始不進軍成都這樣的中心城市,林發生有自己的理由:當時自己、弟弟和同學幾個人的錢加起來還不到兩萬元,這點錢想在成都租個好點的鋪面很難。此外,那時的成都已經有芝芝、羅莎等經營得很不錯的大面包房了,而他們的面包制作技術也不太可能與大面包房相抗衡。 當時面包的批發價是4毛錢一個,而零售價則是5毛,為了多賺這1毛錢,懂技術的同學帶著弟弟負責生產面包,“門外漢”林發生則當起了送貨工。林發生時常需要騎自行車送貨到雙流、都江堰等地,有時一天要騎上近200公里。生意好的時候,林發生一天竟能賣兩三百個面包。 不過,由于剛起步,面包制作技術又不是很嫻熟,當時崇州市區還有兩家江西資溪人開的面包房,鷺江面包店在最初的半年時間都處于虧損狀態,然而,意志力堅強的林發生卻挺過了這段最困難的時光。后來,生意走上正軌,有時一個月下來,純利能達到1000多元,這對于剛走出資溪縣不久的農民來說,已經是個很大的數目。 學技術 廣州之行花了7000元 慢慢地,林發生感到這種僅憑家庭作坊式經營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把生意做大,而缺乏一流面包制作技術又是自己的“軟肋”。1995年,林發生丟下了手頭的生意,和兩個老鄉到廣州去拜師學藝。 那次廣州之行,僅培訓費就高達3900元,再加上路費、食宿費等等,一個月下來,林發生花了近7000元。在廣州學習期間,他不斷地充電,提高自己的面包制作工藝和水平,研發新配方。隨后幾年,林發生更是時常到上海、廣州、江蘇等地去學習充電,每年賺的錢中,5%拿來進行學習投資,45%拿來拓展生意。 其實,資溪人能把小面包做出大產業來,確實和當地的人才培養機制分不開。2001年,全國第一個縣級面包行業協會在資溪成立了,全國各地設立30個面包分會會員近千人。2002年8月,該縣成立了面包協會人才培訓中心,它也是江西省最大的專業烘焙學校,主要從事蛋糕裱花、面包烘焙、西點制作等相關專業培訓。 這幾年,資溪縣為了讓資溪人更有利地向外拓展,還專門設立了上限為兩萬元的小額貸款機制,當地的農民只要去鄉政府開個信用證明、約定好還款時間,便可以貸到款了,不太為出門的經費犯愁。 憑信用 幾個電話籌足80萬元 1995年,從廣州培訓完畢后,林發生決定換個地方發展,多方考察后,他來到了簡陽,面包房的名字也改為“林家餅屋”。從2000年在簡陽開出第一家分店,林發生的事業就開始步入了高速發展期,此后每年都在簡陽開一家分店,2004年還在資中開起了分店。 談起這10多年的發展,林發生感慨地說:“多虧自己的信用等級高。”原來,事業越做越大的林發生有時也會出現資金周轉困難,比如前兩年,他打算把長期租賃經營的一個店面買下來,需要200萬元,而他手頭只有120萬元。缺口如何解決?幾個電話就OK了!一位在西昌做面包生意的朋友接完電話后第二天就給他的賬戶上打了15萬元,另一位遠在浙江的資溪人也給立馬給他寄了10萬元……80萬元很快就湊齊了。 林發生笑著說,因為資溪人做面包生意的人很多,大家經常互相幫助,幫助其他人渡過難關。資溪人借錢有時是不打借條的,而能借多少錢,則要看自己在圈內的誠信等級了。對于信譽好的人,大家都會盡最大努力借錢給他。“我在圈子內呆了這么久了,還沒聽說有借錢不還的。” 打品牌 走連鎖發展之路 目前,林發生已經在簡陽、資中等城市開了近10家面包店,并還在今年4月組建了一家自己的公司--林家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聘請了一名大學生當會計,管理層也基本上是當地人。早在2004年,林發生就花了近2000元在國家商標局注冊了自己的商標--“林川”,為樹立自己的品牌發展之路早做打算。下一步,林發生還打算在5年內將門店規模再擴張一倍,甚至有可能走出四川,向杭州、上海等地區拓展。 想擺脫“家庭作坊”式經營的并不只林發生一人。江西面包商會會長鐘啟文告訴記者,他1991年來川發展,目前他已在多個城市開設面包連鎖店,近年還投資1500萬元在杭州創辦了藝發食品有限公司,從下游面包制造商成功轉型為上游面包原材料供應商。鐘啟文還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了資溪面包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入股的方式籌集了2000多萬元啟動資金,打算年內先在江西、江蘇、浙江和山東四地推出“資溪面包”試點店,明年有望在四川、湖北等地區推廣連鎖經營,最終推向全國。 太冒進 闖寧波曾虧掉10萬元 盡管林發生現在生活得已經很不錯了,不過他的面包生涯也不是一路坦途。他曾在1997年遠離四川大本營,前往浙江寧波開面包店。由于對當地市場不了解、店址選的口岸也不是很好,再加上缺乏一定人脈,投資10多萬元的店鋪很快就虧了10萬元。于是,林發生痛下決心,離開浙江市場,重新回到簡陽發展,并定下了一個“5年不出川”的計劃。 無獨有偶的是,在成都蒲江縣開店的周國根也有類似經歷。1993年,剛剛16歲的周國根跟著自己的叔叔和舅舅來到四川發展,并給自己的面包店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滿屋甜品”。在成都外圍的蒲江縣發展幾年后,周國根打算進入成都市區試試。1999年,周國根來到了成都,可當時成都市區面包行業競爭已經十分激烈,品牌面包企業壟斷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成都市區開店的資溪面包店數目也從400多個逐漸萎縮到200多個。而周國根又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面包制作技術,對于花樣繁多的西點制作方法一竅不通,再加上只開了一家店,形不成規模效應,最終只能黯然退出成都市區。 在周國根看來,資溪面包多以家族式經營,這種模式只能幫助他們打進成都周邊和四川的二級城市市場,要想進成都中心地帶發展很難。 本報記者張亦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