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學術北京:諾獎大師校園行(2)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9月07日 04:29 北京商報

  

學術北京:諾獎大師校園行(2)

  米歇爾

  精英人才培養需要“一對一”

  不過,諾獎論壇上的大師們在看到北京深厚的學術基礎的同時,也對國內科研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寶貴意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認為培養最頂尖的基礎科學青年人才,首先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需要小而精的研究中心,教授和領導都是在積極參加研究工作,并且要明確研究方向,老師跟學生每周應該有“一對一”的教導工作時間,要緊抓時間和機遇,要注意什么是大方向,要參加國際會議,要參加科技競爭,同時還需要政府的支持。

  在培養人才方面,李政道特別推崇“一對一”的教育方式。1946年,李政道離開了昆明西南聯大,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的導師費米教授對他采取的就是“一對一”的教育方式。那個時候每個星期費米教授至少要拿出一個半天的時間來和李政道“一對一”進行物理方面的討論,討論涉及的方面很廣,從天氣物理、核子物理、原子物理、到固體、流體、氣體,凡是基礎性的重要問題,都進行深入分析討論,這樣的教學方式至今仍讓李政道念念不忘。

  1946-1956年之間,美國芝加哥大學就有11位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獎。而在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工作學習過的師生,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就有20位。這充分表現出精小的研究中心以及師生之間“一對一”的教育是培養最頂尖的科學技術人員的關鍵。此外積極地參加國際科學會議以及一些科研競爭也是必不可少的。

  

學術北京:諾獎大師校園行(2)

  穆拉德

  中國科研急需純凈的學術氛圍

  “說實話,目前中國在生命科學研究方面,只處于美國的中等水平。”徐興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而在談及落后的原因時,徐興智的回答讓記者有點意外,他向記者表示,就科研設備和實驗市的硬件而言我們并不比美國差多少,但主要是在一些軟件方面,例如科研經費全部投在科研設備上,而對于設備的一些維護費用以及耗材的投入非常有限,此外,缺乏一些高素質的研究人才也是制約國內生命科學發展的關鍵原因。

  在談到國內的科研體制時,這位剛從美國回來的“洋博士”感到很無助,“大部分的研究時間還要用來應付一些為了評職稱的課題上,而根本不能從事一些前端性的科研項目。”

  同時,徐興智還指出國內在科研上還沒能做到資源共享,他介紹說在美國的時候,一把鑰匙可以把所有實驗室的大門打開,而在國內也許用3把鑰匙才剛剛能打開一個實驗室的門。

  在這些國外高等學府“鍍金海歸”看來,國內如今最缺乏的不是資金,也不是政策,而是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一個相對“安靜”和“單純”的實驗室。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