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縱論健康財政與健康金融良性互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9日 11:56 新浪財經 | |||||||||
2月9日,由國家開發銀行主辦的“財政、金融管理與開發性金融論壇”在上海舉行。本次論壇以“共同促進建設健康的財政、健康的金融”為主題,共計160余人參加了這次論壇。下面是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的發言。 l.充分認識建設健康財政、健康金融的重要意義
財政和金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相輔相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財政和金融處于社會再生產的不同環節,職能分工各有不同,但一直密切配合,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推動力。這兩者的健康安全問題往往相互交織,處理不當,不僅影響著融資的效率,甚至可能造成經濟社會的劇烈動蕩。因此,實現健康的財政、健康的金融以及兩者良性互動,已成為各國經濟安全甚至政治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政府駕馭市場能力的重要體現。 從歷史的演變來看,財政和金融的關系尤其在我國一直處于緊密交融之中。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融資以財政方式為主,由國家直接調配各方面資源,政府財政拉動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時期,財政支配金融,金融只是財政的出納,充當“第二財政”的作用。這就導致財政的職能和風險向金融傳導,造成大量的金融風險。1994年,隨著金融體系改革逐漸深化,中央銀行保持獨立,商業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開始分離。這個時期,銀行信貸雖已成為融資體系中的絕對主體,但是仍承擔過多中長期投資的責任,信貸融資的財政化色彩仍然很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發生危機國家的金融風險使得財政難以為繼。人們開始強調銀行風險控制,銀行逐步脫離財政融資,明確要商業化,但究竟如何商業化和市場化,認識上并不明確。這時,國有商業銀行沉淀了巨額壞帳,大量不良資產的剝離、處置和資本金的補充,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金融運行的風險又大量向財政傳導。因此,總的來看,我國財政、金融職能一直相互交織,但未形成良性互動,造成融資能力和效率低下。 中國經濟將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高速增長,能否支撐這一持續高效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財政金融是否健康強健。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逐漸成為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持久、最根本的動力。第三產業也正在加速發展,已經成為支持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參考消息》曾刊登了一篇西方報界的評論,認為世界上技術分為科學技術和社會技術兩類,社會技術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效率問題,最終是法律、會計、咨詢、物流、供應鏈、貿易、金融的發展,這些領域的加速發展促進了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這對于我國來說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諸多矛盾和問題還亟待在發展中加以解決。財政和金融既要承擔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眾多任務,又要面對防范風險、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挑戰。因此,建設健康的財政、健康的金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緊迫任務。 我國應加快改變脆弱的融資體系,支撐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當前我國融資格局具有“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信貸融資占據融資的主導地位,規模遠遠大于財政融資和證券融資。信貸規模雖大,但大量的不良資產、信貸資金“以短貸長”的期限錯配,以及外資銀行全面進入的競爭等,使金融安全面臨挑戰;流動性過剩也嚴重制約了銀行體系運營的效率。2005年中國銀行業存差資金達到9萬億元,是2000年的3.7倍。盡管如此,由于商業信貸的逐利性,大量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仍然得不到商業金融的支持,還主要靠財政資金。而財政資金十分有限,難以滿足“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資本市場則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用還極為有限。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例,在歐美發達國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發達的市政債券市場,而我國證券融資占當年總投資的比重不到1%,還無法滿足重大項目建設的籌資需要。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地方財政能力和政府信用還不夠強,仍需要加強建設,才能在證券市場進行融資。今后,以資本市場為主要渠道的證券融資會加快發展,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信貸主導的融資格局還難以改變。在這種融資格局中,關鍵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重新配置、整合和利用這些資源,改變脆弱的融資體系,加快建立財政、信貸、證券三種融資協調配合、良性互動的健康體系。 建設健康的企業、健康的財政、健康的金融,進而促進健康的經濟,是發展的四項重要目標和內容。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健康,沒有健康,發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這四項目標中,健康的企業,是規范運作的市場主體,也是健康財政、金融乃至宏觀經濟的微觀細胞;健康的企業和健康的市場,包括一系列法人治理結構、會計、法律等制度基礎,共同構成了財政金融、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的基礎和動力源泉;而健康的財政和健康的金融,兩者必須形成合力,互相支持和配合,才能發揮出體制的力量、體系的力量、系統的力量,才能形成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作用,為健康經濟提供強健有力的支持,這完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 建設市場貫穿著四項建設的全過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融資問題,實質上是我國市場缺損、體制機制落后等深層次問題的反映。在大量經濟社會發展領域中出現“融資失血”,缺少完整的信用鏈和融資鏈支撐,市場建設、制度建設就是一個主要矛盾。因此,化解財政金融風險,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融資環境,促進健康經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進行市場建設、信用建設、制度建設。否則,就好似建在沙灘中的樓閣,經不起風吹草動,容易大起大落。回避市場建設,我們只能永遠淪為世界二等或三等的金融、財政、市場、經濟的國家。對此我們需要有深刻的認識。 加快制度建設和市場建設,需要發揮政府的高能量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市場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系統工程,不會一蹴而就,只有依靠社會各方的力量,把政府、金融、市場和企業等要素資源整合起來,達成共識、形成合力,使市場成為能夠調控和有效配置資源的市場,才能達到趕超和健康發展的目的。在資本主義市場數百年的演進發展過程中,政府曾經發揮了巨大的歷史推動作用。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當前中國只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就行了。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有著自上而下的政治文化制度優勢。與這個制度優勢相結合,執行公眾參與、公眾受益的原則,市場建設就會表現為自覺的、主動的、趕超的、高效的、系統的市場建設,這是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謀求發展的惟一選擇。實踐證明,市場建設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內容。發揮政府的高能量,實現社會各方共建市場,這也是國際慣例。如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等機構,就是政府把財政和金融資源相結合,加速市場建設的典型例子,由政府對機構給予政策支持,增強信用,最終通過融資市場化的方式實現政府發展目標。歐洲空客也是在政府協調下,通過融資推動,加速治理結構建設,彌補市場失靈的又一個成功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