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天津文化脈絡(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2日 18:59 《新遠見》雜志 | |
淮兵:造就硬派個性的方言特色 人類學家李世瑜,現年81歲,天津人。大約20年前,一件事情勾起了他的疑問。80年代,安徽鳳陽雜技團到天津表演,講解員說的完全是天津話,老先生還以為是臨時雇用的天津講解員。表演結束后,他去跟演員聊天,才驚訝地發現,他們的口音和天津話差不多。李世瑜馬上聯想到,天津西于莊有一種民間舞蹈叫花鼓,唱詞、鼓點、舞蹈、服飾都是從鳳陽來的。 一位在徐州工作的天津人告訴他,徐州話和天津話差不多,只要動幾個音就可以了。這又使他聯想到,周總理的口音也很像天津話,因為他的陰平(一聲)讀低平調。周總理的故鄉是淮安。凡此種種,讓李世瑜意識到,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很可能與蘇北、皖北一帶有關,特別是鳳陽一帶。 帶著這些假設,1986年9月,李世瑜開始了尋訪工作。在從徐州乘火車前往安慶的途中,過宿州后,李世瑜身邊的兩個人因為搶座吵架,一口純正的天津話從他們嘴里硬硬地甩出來。李世瑜以為碰到了老鄉,便勸起架來:“都是出門在外,別吵了!睋屪娜搜勖家涣ⅲ骸奥锍鲩T在外,我就是這兒的!” 李世瑜大喜過望,干脆跟著這兩人下了火車。一到固鎮,李世瑜以為回到了天津,充斥雙耳的統統是他從小聽到大說到大的天津話。 固鎮屬于宿州市,距離45公里。李世瑜在宿州歷經數月調查,天津方言的“母方言”終于現出真容——天津話來自以宿州為中心的廣大的江淮平原。 這是燕王朱棣所賜。在流傳民間已久的“燕王掃北”傳說里,朱元璋四子朱棣握有重兵,且屢建戰功,故遭父皇忌憚。為削弱他實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為燕王,讓他帶領大批老弱殘兵到北京、天津一帶戍邊。當時募兵的標準是二三十歲的人不許去,只許五十歲左右的人去,這些人無疑都有家小。燕王確實從固鎮一帶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 到晚清,李鴻章調淮軍六萬人駐守天津,最終又都演變成天津人。 安徽的兵構成了天津人的一部分。由于屯守的軍士只懂得玩刀玩槍,所以民風“勇武好斗”。至清代,百姓繼承了明人勇武好斗的性格,遇事“勇而赴難而不屈”,有國難,也有私仇。天津出現了火會、義民,也出現了混混兒,或叫混星子、雜霸地。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